贵州村小开学日:让最美乡村教育一代代传递

03.09.2021  12:22

  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大小学开学,学生升国旗,敬队礼。新华社记者 骆飞 摄

  新华社贵阳9月2日电(记者骆飞)9月1日,秋风送爽,地处贵州苗疆腹地的黔东南州从江县大歹小学开学了。校园里,彩色气球搭起迎新拱门,运动场上各色旗帜迎风飘扬。

  一大早,身着统一校服的苗乡学子们齐聚操场,与老师们一起升国旗、唱国歌,聆听开学寄语。在开学典礼上,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孩子们的非洲鼓、律动操等表演。

  伴随着歌曲《外婆的澎湖湾》的优美旋律,十几个孩子在指导老师带领下节奏鲜明地敲响非洲鼓,明快的鼓点与跃动的音符有机协同,赢得台下阵阵掌声。

  看着孩子们出色的表现,大歹小学党支部第一书记陈晓丹倍感欣慰。从2019年11月至今,这位从省城前来开展教育帮扶的贵阳市南明小学党总支书记在这所苗寨村小陪伴孩子迎来了第三个新学年。

  “短短两天的集训,孩子们就能表现得这么出色,真的很棒。”陈晓丹感慨道,以前他们都很腼腆,这两年改变了很多。

  陈晓丹和同事们刚来大歹小学帮扶时,教育经验丰富的他们竟很难轻易让孩子们“开口说话”。当地过去教育状况落后,原生家庭长期缺乏家庭教育,深刻地影响着孩子们。

  地处月亮山区的从江县,是贵州省最后脱贫摘帽的9个贫困县之一。大歹小学所处的大歹村更是长期处于“贫困的锅底”。直到2019年,大歹村才走出第一个大学生。过去大歹小学是个校舍破旧、缺乏师资的村级教学点,村里的孩子要读完整个小学必须辗转多个教学点。

  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大歹小学开学,一年级新生排队就餐。新华社记者 骆飞 摄

  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中共十八大以来,贵州贫困山区迎来山乡巨变,乡村教育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昔日的“教育洼地”大歹村如今正擦亮“美丽乡村教育”的名片。

  在中共中央的扶贫号召下,澳门中联办与从江县积极联动。由澳门基金会出资3000万元兴建的大歹小学,于2019年正式启用。

  从校舍破旧的教学点到拥有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塑胶跑道、足球场等设施齐全的现代化校园,大歹小学如今是全村最漂亮的建筑,也是全省“最美丽的村小”。

  2019年11月, 经贵州省教育厅、贵阳市教育局统筹协调,贵阳市南明小学派专人到大歹小学开展“组团式”教育帮扶。

  面对普遍文化素质不高的村民和学习基础相当薄弱的学生,陈晓丹和前来帮扶的同事们深知教育帮扶需要沉下心、耐得住。

  经过仔细观察,陈晓丹和同事们决定帮扶从改变孩子们的日常行为开始。为了鼓励孩子们勤说话、勤洗手,老师们随时兜里揣着零食,奖励积极改变的孩子们。为了增强孩子们的参与性,他们经常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增强彼此的感情……

  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大歹小学开学,老师们与一年级新生合影。新华社记者 骆飞 摄

  今年,大歹小学迎来了47名一年级新生,从贵阳市南明小学增派来的年轻教师付禹与本校教师一起参与班级管理。“开学第一课就是从强化指令、习惯养成等开始。”她说,城乡教育差距还比较明显,但努力帮扶就会有变化。

  四年级的潘丢简和姐姐潘好简参与了开学典礼上律动操的表演。正是得益于教育帮扶,之前比较腼腆的潘丢简越来越活泼。“我也想多读书,有机会能走出大山,到更好的学校上学。”她说。

  如今在大歹村,孩子们对争做学习上的“最美大歹娃”和家长们对争取教育上的“爱读书之家”等荣誉越来越重视。

  “之前,动员家长送孩子上学的工作,就像‘讨价还价’。有家长说,别都叫去读书了,至少给我留一个在家干活吧。”陈晓丹说,现在更多家长愿意、甚至主动把孩子送来上学,教育的种子已经在苗乡生根发芽了。

  贵阳市南明小学校长曹凤英说,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大力实施教育“组团式”帮扶,是切实提升乡村教育水平、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方式,大家将不断总结经验,让最美的山村教育一代代传递下去。

[责任编辑: 吴雨 栾小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