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订单引发的产业革命

02.08.2018  15:47

一张订单引发的产业革命

——施秉县组织2200亩甘蓝种植、销售的故事

   编者按

  在农村产业革命中,发展规模化、组织化的订单农业是一条重要途径。

  7月30日,在我省脱贫攻坚夏秋攻势启动之际,省商务厅召开了全省订单农业产销对接工作部署会,将从省外、境外争取到的第二批采购金额逾10亿元的甘蓝、洋芋、萝卜、生姜等农产品订单分配到各市州蔬菜生产县区。同时,向各地大力推荐第一批订单生产中涌现出的施秉县典型经验。在第一批订单产业实施过程中,施秉县高度重视,大胆探索,强力推进,有效解决了2200亩甘蓝规模化生产、规模化销售中的一系列关键问题,取得了很好效益,为该县农业产业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经营积累了宝贵经验,为农村产业革命探索出一条新路。

  7月26日,记者在施秉县采访时,干部群众争相讲述着一个他们刚刚经历的“飞来产业”的故事——因为有了一张保底收购的蔬菜大订单,他们在完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敢闯敢试,在短短3个月时间里,不仅组织实施了2200亩甘蓝的规模化、标准化种植,而且勇闯市场打通销售渠道,实现了规模化销售和效益最大化。

  这是省商务厅在一个订单产业空白县实施“规模化订单农业”的成功案例,对全省各区县具有可复制的参考借鉴作用。为此,记者走访了实施这次行动的订单乙方企业、县决策层、相关部门、乡镇、合作社、农户等,听他们详细讲解在这个产业链条中,各个关键环节的精彩故事,以及在这场产业革命中的所思所想。

  一张大订单

  为产业结构调整找到方向

  贵州现代物流集团副总经理张文贵:

  去年,省商务厅在打通北上广渝四个出省通道的基础上,提出农产品促销要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做文章的要求,贵州现代物流集团旗下省商贸投资(集团)公司作为省商务厅下属国有企业,主动承接了云南河口销售端口的建设任务,河口端口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为引导,打通了东南亚销售通道,为省内各地蔬菜生产寻找到了大量订单,仅去年就实现贵州农产品外销1.29亿元。

  今年3月初,我们邀请了省内20个县区在河口实地考察后,签订了44份订单,涉及种植面积11万亩,总量21万吨。其中,与施秉县签订的订单约定的是2000亩平头甘蓝,并对产品规格、质量、包装、运输、交货方式等做了详细规定。其中最重要的是确定了每市斤0.3元的保底收购价格,确保他们种出来后可以卖出去,并有一定利润。更为宽松的是,还规定产地蔬菜价格高于保护价时,县里可以就地销售,目的就是要让当地农民获得更多收益。

  施秉县人民政府县长张双红:

  对于产业革命、调减玉米面积、发展经济作物的重要性,我们的认识是统一的。但是,减掉玉米后种什么?大家却有不同意见,因为以前在发展经济作物时,曾经因为市场变化、老板失信而有过深刻教训,大家心有余悸。

  正在这时,省商投集团张文贵给我们送来了2000亩蔬菜种植保底收购的订单,因为商投集团承接了省商务厅的省级边贸端口建设任务,再加上河口订单的保底收购协议,所以我们对这个订单非常信任。

  有了这张订单,县委、政府非常重视,认为这是撬动我县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力杠杆,是我们发展规模经济、组织规模生产、对接广大市场的最佳机遇,并要求上下齐动员,放开手脚大胆试验,为我县规模化产业发展积累经验、探索道路。

  上下齐动员

  全面组织实施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施秉县委副书记、县产业发展专班班长龙世勇:

  县委、政府非常重视这次订单生产任务,并成立了县产业发展专班,统一指挥调度全县的生产经营事务。

  因为我县从来没有如此大规模地种植过蔬菜,所以我们在领了订单后,对全县生产情况进行了通盘考虑,在综合分析各乡镇情况基础上,推荐了8个乡镇的合作社种植2000亩,同时动员一些群众跟种了200亩,总共2200亩。

  另一方面,因为是生鲜出口商品,我们还统筹安排建设了相应的基础设施,比如,冷链物流这一块,我们在产地自建了2000方冷气库,因为按照合同,产品必须经过预冷处理,如果不考虑冷库问题,菜拉到河口可能就变成一堆烂菜。

  施秉县农业局长、县产业专班生产组长罗扬先:

  在这场产业革命中,我们农业部门的第一任务就是做好品种选择。订单合同上只是规定了一个品种范围,具体选哪一个品种呢,我们就根据地方水土、气候、上市时机等,选定了奥绮丽平头甘蓝。为了确保种子的纯正,我们专门到省农科院,花了近两万块钱购买了正品种子,免费下发。

  规模种植,标准非常重要。我们组织了18位技术骨干商讨,制定了详细的甘蓝种植技术标准,然后派技术员去云南河口基地学习采摘、封装、收割等技术。回来后,我们安排技术员到田间地头,直接和老百姓一对一、手把手地培训,并且为每个村培训了两个土专家作为技术二传手。

  施秉县杨柳镇党委书记彭英富:

  当时接到这个任务后,镇党委立即行动,并按照村党支部得力、离公路近等条件,选择了屯上村做试点。于是我们组织干部到村里开院坝会动员群众接单生产。但是,群众对这种从未见过的生产方式有顾虑,于是决定由村合作社来带头。我们镇的合作社是村社合一的,村支书就是合作社理事长,我们想让合作社做出样子来带动群众。最后,屯上村合作社种了300亩,之后又带动周边群众跟种了130亩,总共430亩。

  今年4月试种下来,获得了很好效果。下一季,经过和批发商商量,准备再找几个村,把面积扩大到800亩。

  四出找销路

  敲开500公里范围地市级市场大门

  施秉县工信商务局长、产业专班销售组长杨正荣:

  作为商务局长,上万吨蔬菜种出来后如何销售,是压在我心头的一块大石头。虽说有订单保底收购,但这是新尝试,运输难度又大,担心种出来市场不好,产业恐难持久。

  随着蔬菜一天天长大,我们就提出要到一些大市场去做调研。县里非常支持,立即拨出经费保障我们外出。我们先后跑了广州、深圳、铜仁、怀化的蔬菜批发市场。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这些市场都对甘蓝有大量需求,这让我们异常兴奋。

  回到县里向县领导汇报,并提出要组织小分队到周边500公里范围内的地市级批发市场联系。这一大胆设想得到县领导大力支持,并很快组成四支小分队,于5月底带着产品宣传资料,分别向凯里、贵阳、安顺、都匀、桂林、柳州、铜仁,怀化、邵阳、遵义、重庆出发,到当地批发市场找批发商,递名片、留电话、问需求、谈价格。

  到6月中旬,所有市场跑完,汇合四路人马信息,结果令人振奋——市场很大,需求很多。就在我们回来的那个星期,各市场批发商的电话跟着就来了,而且越来越多。谁也没想到一个星期的时间,涌来了这么多订单,甘蓝价格也从原来的一两角一路飙升到六七角,比河口订单价高了一倍多。我们向商务厅汇报此事后,他们非常支持就地销售,因为这能给农户带来更多的利润。很快,批发市场的运菜车开进了各个种植基地,销售一路畅通。后期有的批发商甚至带着工人直接开车过来,下地就割,不怕价格高,就怕抢不到。

  杨柳镇屯上村支书、村合作社理事长吴磊:

  我们合作社接到种植300亩平头甘蓝任务时,虽然以前没有种过,但因为有保底价收购,有商务局的承诺,还有农业部门的现场技术指导,所以并不担心。

  首先我们流转了300亩土地,每亩租金是350元,然后把合作社的贫困户组织起来,让他们优先务工,每天70元。村里还派了4个人去学习,成为技术骨干,回来教大家怎么打药怎么施肥。

  甘蓝成熟后,销售也很方便,产业专班为我们联系了批发商上门收购,大家都是手机联系,价格谈好后,车就来了,一车一车运走后,款就直接打到合作社账上来。价格每斤六毛五到七毛之间,300亩卖下来,毛收入有160多万元。下一季,我们准备扩展到400亩。

  我们的卖菜收益主要用于扶贫,将把利润的80%分给贫困户,10%作为集体经济,5%作为流转土地二次分红,剩下的5%作为再生产资金。

  屯上村平磨五组村民吴光权:

  开始村里动员我,因为以前从来没种过,所以不敢种。后来看到合作社种了几百亩,又说可以教我种,帮我卖,还送种子,我才大起胆子把以前的7亩包谷地改种了甘蓝菜。

  没想到我按照技术员的要求种出来的菜长得很好,成熟的时候镇里又帮我联系了买家,他们自己开车来就把菜买走了,我7亩地的菜卖了两万多块,比种包谷收入高很多。

  下一季,我还想多种点,但是现在土地不好租。我正在想办法争取多租几亩地,多赚几个钱。(记者 李玉红 梁圣)

[责任编辑: 邓娴 栾小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