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民情 访民生--中国残联“新春走基层”采访组走进贵州

30.01.2018  14:42

听民情 访民生

中国残联“新春走基层”采访组走进贵州

 

  采访组行走在泥泞湿滑的山间小路上

西秀区残联理事长范华向采访组介绍“百合花爱心小镇”规划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周昱与在黔艺贝纺织有限公司工作的残疾人交流

采访组与周平昌老人交谈   

  康艺音像中心记者艾辉、赵鹏一路扛着沉重的摄像设备,不畏寒冷、不畏泥泞 

 

2018年1月24日至26日,在中国残联宣文部、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促进会的组织下,由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网、华夏时报、中国残疾人杂志社、康艺音像中心共七家媒体组成的采访组一行,深入安顺市西秀区、铜仁市石阡县进行“新春走基层”采访活动。采访组一行在新促会副秘书长徐钢的带领下,贴近残疾人生产生活,听民情、访民生,录取最真实的声音和图像,记录贵州在残疾人脱贫攻坚工作中的生动画面。 

1月24日一大早,采访组一行驱车前往位于安顺市西秀区的“百合花爱心小镇”残疾人托养中心。西秀区采取“集中供养、康养融合”的模式,建成了康养一体的残疾人托养中心,让残疾人集中生活、集中康复,过上了有尊严的生活。残疾人在托养中心生活,记者们并不觉得新鲜,但是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们发现许多残疾人在这里并不是单纯的托养,而是“托养+就业”,有的残疾人从事为他们量身定做的“捆绑式”护理工作,护理一位重度残疾人一个月有800元工资;有的残疾人可以在托养中心的入驻企业内就业,每月工资从几百元至几千元不等。 

在入驻企业黔艺贝纺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记者们见到了坐在轮椅上工作的肢残人;在檀木世家生产车间,记者见到了正在穿串珠的智力残疾人。 

结束在托养中心的采访,采访组紧接着赶往西秀区委采访安顺市委常委、区委书记郭伟谊,了解西秀区在残疾人脱贫攻坚、“百合花行动”、“三个我和你”就业扶贫模式以及整合资源创新推出的“托联体”模式。在西秀区黄腊乡,记者们见证了联合托养中心与敬老院,引进服装加工企业的“西秀区黄腊乡残疾人托联体”,不禁为之叫好,称这是在全国率先做出的“托养+就业”精准助力残疾人脱贫的西秀样本。采访组还参观采访了安顺市残疾人康复中心。 

结束在安顺市的采访已是黄昏时分,采访组立即驱车300公里前往铜仁市石阡县,路途中有浓雾迷漫,也有冬雨纷飞。

1月25日,寒流来袭,采访更为艰辛。在盘旋的山路上一路颠簸,9时许,采访组来到海拔约800米高度的石阡县国荣乡葛容村,探望82岁的肢残老人周平昌一家。她们一家四口,儿媳是多重残疾人,孙女才9岁,全家只有儿子一个劳动力。在周平昌老人家,记者了解到县残联为老人和儿媳用残保金入股了村里的合作社,每年到了年底能拿到分红。周平昌的儿子还能在合作社做零工,每天有70-80元报酬。加上低保、中央粮食直补等政策,全家一年有3万元左右的收入。同时,县残联与乡镇卫生院合作,为她们配备了家庭医生。这些惠民政策,让周平昌老人连声称赞党的好政策,感谢党让她们过上好日子。 

在国荣乡葛容村级集体经济助残专业合作社、白沙镇龙凤岩商贸有限公司、本庄镇凉山村,采访组了解到石阡县创新举措“三资三变”,即县残联将残保金变股金、村集体将爱心款变股金、示范点将扶持资金变股金的做法,让扶贫方式从“输血”转向“造血”,助推残疾人脱贫攻坚。

经过2个多小时的车程,从白雪与凛冻覆盖的本庄镇凉山村赶回县城已是晚上21点,县委副书记周迪还在酒店会议室等待着与采访组的座谈。从事残疾人新闻采访已有23年的人民日报记者陈劲松感叹:在贵州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残疾人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可见党委政府对残疾人工作相当的重视,投入相当大,让我很感动。华夏时报的记者王晓慧尽管在回城的途中备受晕车折磨,但是她仍通宵达旦至26日清晨6点多,只愿能第一时间将在贵州的所见所闻向大众传播。

省残联宣文部部长黎毅全程陪同,安顺市残联副理事长罗琴华、铜仁市残联副理事长蔡承米分别陪同采访。

 

中央宣传部、全国妇联等部门部署开展2023年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二中全会精神,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