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沉睡”的医疗资源 贵州贫困山区探索“小病不出乡”见闻

29.03.2016  18:24

[走基层听民声]唤醒“沉睡”的医疗资源

——贵州贫困山区探索“小病不出乡”见闻

    新华社贵阳3月29日电(记者胡星、骆飞)在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六曲河镇卫生计生服务中心,不到下午3时,医生已经接诊了100多名门诊病人。30多名住院病人在这里得到良好的治疗。新开设的中医馆内,十几名慢性病患者在接受针灸、熏蒸等理疗。

    56岁的六曲河镇江子村村民岳庭举患腰疼老毛病,已2次来中医馆做针灸。他说:“以前为了治腰疼,去了贵阳、毕节很多大医院。现在在家门口都可以中医理疗,针灸一次报销后自己只花十几块钱,再也不走冤枉路花冤枉钱了。

    这是记者日前在位于乌蒙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毕节市采访时看到的情形。一年多以前,这里每天的门诊量不足40人。服务着全镇3.8万人,医生工作却长期处于不饱和状态,病人生点小病都舍近求远到县里甚至省城医院。

    从“门可罗雀”到“门庭若市”,在六曲河镇卫生计生服务中心主任刘祥勇看来,正是源于拆掉了一堵墙。六曲河镇原来的卫生院和计生站一墙之隔,双方不通有无,各自为战。2014年12月卫生院和计生站资源整合,把围墙拆掉后形成“医疗共同体”,很快成为广受群众欢迎的医院。

    六曲河镇卫生计生服务中心的转变,是毕节市开展“卫计整合”的一个缩影。毕节市卫计委副主任邓韬说,在农村医疗体制改革中,毕节市将乡镇卫生院和计生站进行整合,唤醒了农村“沉睡”的医疗资源。

    邓韬说,以前卫生院和计生站双头配置、业务交叉问题严重,“卫生院有人无设备,计生站有设备无人”。计生站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大,技术设备比卫生院好,但因为人员少,技术不专业造成设备闲置。另一方面,卫生院基础差、底子薄、诊疗水平不高,无法吸引病人,缺乏活力。

    以六曲河镇计生站为例,医改前这里有6名工作人员,配置了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腹腔镜、B超和专业的手术室。因为技术水平较低等原因,即使对农村妇女常见的妇科病,也只能普查无法普治。计生站每个季度集中妇检一次,许多医疗设备一年仅用这4次。

    一墙之隔的六曲河卫生院有21名医护人员,却医疗设备缺乏,没有设置产科,基本的阑尾炎手术、腰间盘突出牵引等都无法开展,“医院看不了病,病人自然不上门。”刘祥勇说。

    在“卫计整合”改革中,毕节市将卫生院和计生站整合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按功能增设了公共卫生科、妇幼保健科、计生技术服务科、医疗技术部和中医馆,实现了人力资源、硬件设备和软件数据共享。

    毕节市金海湖新区双山镇离毕节市区仅10公里,以前农村病人大量涌入城市医院。双山镇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主任吴宗杰说,“卫计整合”后,中心门诊病人由整合前的每天不到10人,增加至现在的50人。

    他说,现在中心增加了19个手术病种,比如子宫肌瘤手术需要5人团队才能开展,以前卫生院和计生站各自都不能进行。经过整合,双方设备共享,医务人员联合,使得这个手术成为服务中心的成熟手术。

    毕节市卫计委基层卫生和妇幼保健科副科长刘艳告诉记者,目前毕节市236个乡镇相继开展了“卫计整合”改革,两条“小路”合并成一条“大道”。大批病人实现了“小病不出乡”,2015年仅妇科病的普查和治疗人数就达10万人,较上年增长了约43%。

[责任编辑: 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