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党委书记梁贵友、校长罗鹏一行出席北京协和医院建院100周年暨中国医学科学院建院65周年纪念大会

21.09.2021  06:20

9月19日,北京协和医学院落成100周年暨中国医学科学院建院65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举行,我校党委书记梁贵友,校党委副书记、校长罗鹏带领校长办公室、教务处、科技处、发展与规划处等部门负责人参加。院校党委书记姚建红主持大会。

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主席芭芭拉·斯托尔、牛津大学校长路易斯·理查德森通过视频致辞。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院士在纪念大会上致欢迎辞。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院士致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马晓伟,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分别发表讲话,向北京协和医院建院100周年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建院65周年表示祝贺。

院校教职工代表和学生雨燕合唱团在纪念大会上领唱校歌《协和颂》。

会上,举行了协和历史贡献人物雕塑揭幕仪式。伴随着一首首优美动听、感情真挚的歌曲演奏,纪念大会圆满落下帷幕。

国家及部委相关领导,两院院士、全国部分高校校领导、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各大医学科研机构及医疗机构负责人,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领导、师生出席。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简介:

中国医学科学院成立于1956年,北京协和医学院成立于1917 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自1957 年起实行院校合一的管理体制,是我国最高医学研究机构和最高医学教育机构。院校始终牢记初心使命,以引领我国医学科技教育发展和维护人民健康为己任,教育人才辈出,科研硕果累累,医疗领衔行业,为我国现代科学医学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院校已发展成为拥有19 个研究所、6 家附属医院、9 个学院、91 个院外研发机构,集医教研产为一体的国家级综合性医学科学研究机构。院校现有两院院士24 人、国家杰青43 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4 人,博士生导师960 名、硕士生导师1263 名;拥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4 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专业点8 个,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自行审核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和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的委托学位授予单位,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有6 个A 类学科;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 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5 个、其他国家级科研基地12 个、省部级实验室53 个等。院校直属北京协和医院、阜外医院、肿瘤医院、整形外科医院、血液病医院和皮肤病医院等6 所医院,集医院、研究所和教学机构于一体,形成了国内外闻名的医疗、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的医疗服务体系。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院校发展进入新百年、新甲子,院校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努力把中国医学科学院建设成为我国医学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基地”重要指示精神,积极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对标对表,秉承“承启文化、健全体系、创立机制、拓展资源”的工作方略,在国内率先实施“4 + 4”临床医学教育模式、开创卓越护理人才贯通培养改革试验班、率先实施医学类准聘长聘教职聘任改革,组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及6 大学部,持续实施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加快建设以研究院所、研究基地、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医学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和创新单元为主体的开放型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深化积极拓展各项国际交流合作,将院校打造成为国家医学研究和教育事业的先进思想源和强劲动力源,为我国人民健康、医学科学事业和医学教育事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贵州医科大学“协和班”介绍:

2019年起,院校一体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对口支援具有浓厚“协和基因”的贵州医科大学举办“协和班”。该班面向贵州省招录32人,按计划单列一本招生,学制5年,毕业后授予医学学士学位。北京协和医学院支援贵州医科大学组建教师团队,为学生进行专业基础和核心课程,其中1/3的专业基础和核心课程由北京协和医学院教师承担。全程实施双导师制,给每位学生配备基础和临床各1名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规划,实现个性化培养。坚持“高进、优教、严出”的精英培养模式,实施临床专业“5+3”一体化人才培养,毕业生全体推免为硕士研究生。15%的最优秀毕业生,将择优推荐免试录取为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

三年来,“协和班”受到省内优秀考生青睐。2019年,首届“协和班”录取分值区间为579分至614分,最低分超一本线109分。2020年,第二届“协和班”录取分值区间为599分至633分,最低分超出一本线119分。2021年,第三届“协和班”录取分值区间为577分至614分,最低分超过一本线121分,录取学生考分排位持续提高,生源总体质量冠绝贵州。学校将深刻把握新时代医学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抢抓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特色教育强省战略机遇,精准聚焦人才培养主责主业,在把好人才“入口关”、把严人才“出口关”的基础上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汇聚多方力量走精英培育之路,努力把“协和种子”撒在黔贵大地,把优质生源留在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