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专题报道-记者走基层】织牢防灾减灾救灾安全网——我省多措并举遏制因灾致贫因灾返贫助力脱贫攻坚

11.05.2018  12:47



  5月4日,省民政厅向各市(州)民政局、贵安新区社会事务管理局、各县(市、区、特区)民政局下发紧急通知,在前期已对相关工作安排部署基础上,就进一步做好当前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作出安排,要求牢牢守好防汛救灾安全底线,兜牢受灾群众民生保障网底。

  这是贵州进入为期5个月的汛期(5月1日至9月30日)后,省减灾委员会各有关成员单位未雨绸缪所采取的一项工作措施。防汛抗旱、地质灾害防治、防震减灾、气象防灾等等类似的工作措施,虽然每年进入汛期都会有,但一年比一年实,一年比一年细,从中不难看出,贵州防灾减灾救灾这张安全网,越织越密,越织越牢。
  贵州是全国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在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影响下,灾害形势更加复杂严峻。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级各部门全力投入、协调联动,坚持问题导向,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努力构建防灾减灾救灾统筹协调新格局,着力提升防范应对能力,努力减少灾害风险,降低灾害损失,成功应对了一系列重特大自然灾害,切实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有效遏制因灾致贫、因灾返贫。


农房灾害保险 提升灾后恢复重建能力

4月28日中午,走进镇远县报京乡报京侗寨,一排排黄褐色具有侗族元素的民居围绕报京鼓楼依山而建,道路干净清爽,居民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或做刺绣,或闲聊,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呈现出一幅令人陶醉的侗乡美丽画卷。

村民们如此惬意的“慢生活”,很难令人相信,4年前这里发生了一起火灾。

报京是一个有着300多年历史的侗寨。2014年1月25日,报京侗寨发生一场火灾,直接经济损失约970万元。


灾情发生后,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及时赶赴灾区现场,指导抢险救灾工作,妥善安置灾民,确保了灾民的正常生活。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灾后重建迅速启动。

重建速度令人惊讶,仅仅过了一年时间,就实现了全体灾民入住新居,并成功举办2015年报京三月三“讨葱文化节”。

就这样,报京“换妆”后又回来了。

不仅如此,报京的灾后重建,是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的方式实施,报京已成为灾后重建、农房改造、生态移民的示范点和“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的样板点,达到既有民族特色又有现代气息和解决消防问题的4A级景区,形成“南有肇兴、北有报京”的侗族文化旅游发展格局。

在报京灾后重建中,除了政府、社会外,市场也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主要得益于黔东南州早在2008年就启动推行的政策性农房灾害保险。

这项保险范围为:因雷击、暴雨、洪水、暴风、雪灾、雹灾、冰凌、泥石流、崖崩、突发性滑坡、地面突然塌陷等自然灾害(地震灾害除外)和飞行物体及其他控制运行物体坠落、火灾、爆炸等意外事故造成的农房财产损失。

2011年,黔东南州的农房灾害保险实现了以县为单位的全覆盖,2013年,又将保险额度提高到2万元,并列为黔东南州的16件民生实事之一来办理,即农户自缴保险费20元,县级财政为每户补贴保险费20元,房屋因灾毁损后,每户农户即可获得2万元赔偿。

火灾前,报京村有33户农户参保,火灾发生后的次日,参保农户便领到了保险公司每户2万元的赔款,提高了灾后恢复重建的能力。

报京火灾发生9个月后,我省在全省全面建立实施政策性农房灾害保险制度,省、市、县三级政府为全省农房每户投保灾害保险1万元,在政府统保保基本的基础上,农户还可自愿投保保增量,并实现了全省全覆盖。这项制度的实施,旨在提高因灾房屋倒损农户灾后恢复重建资金保障能力,确保毁有所建、住有所居。

高起点规划 受灾村一步到位入小康

  2013年,平坝区乐平镇塘约村还是一个省级二类贫困村,人均收入不足4000元。
  然而,相关数据显示,塘约村人均年收入从2013年的4000元增加到2016年的10030元,2017年底,人均年收入达到了14685万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小康示范村!
  3年时间从一个贫困村蜕变成小康村,塘约是怎么做到的?这一切还得从2014年塘约村遭遇的一次洪灾说起。
  2014年6月3日,塘约村遭遇了百年一遇的洪灾。本来就一穷二白的塘约,被无情的洪水洗劫后更加贫穷。幸运的是,由于预警及时,村民全部撤离,没有人员伤亡。
  灾害发生后,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赶到,查核灾情,开展灾害救助工作,受灾群众及时得到妥善安置和生活救助。当天,在村支书左文学的带领下,村民迅速开展生产自救、投入家园恢复重建工作:扶正水稻和玉米,清理财物、修补门窗、修建道路,忙得热火朝天。后来,政府为塘约村拨了17.5万元专项用于村里道路恢复重建,全村村民投工投劳,不久就修好了一条2公里多的路。据测算,修好这条公路,需要60多万元。
  “灾难凝聚了人心。”左文学说,洪灾中,平时有矛盾的村民也和解了,大家团结一致,共同重建家园。不久,在外打工的近1000村民也回到塘约,参与家园重建。
  与此同时,相关专家进入塘约村,为灾后的塘约村作重建规划。
  就在洪灾发生后的第3天,左文学想到了抱团发展。经过86名村民代表全票通过,首先成立了合作社,“七权同确”开始在这里发轫。
  所谓“七权同确”,就是对全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和农村集体财产权进行精准确权,通过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让确权、赋权、易权有效转换,把土地回归到村集体,实施“七权同确”改革。
  塘约村的森林覆盖率达到76.4%,山林确权后,2000多亩林地正在逐步开发林下养鸡,计划养殖200万羽生态鸡。从前大集体时搞的小水利工程确权后,合作社正在筹建完全无污染的山泉水厂,将主要安排妇女就业。合作社还在建设集中圈养的现代养猪场,配建大型化粪池,水肥一体化系统解决有机肥的问题,并配套了600亩蔬菜基地。
  经过近3年的发展,合作社社员覆盖了全村约90%的农户,“七权同确”后集中全村土地4200多亩,适合发展规模种植。
  目前,塘约村有羊肚菌基地100余亩,莲藕种植100余亩,蔬菜种植基地300余亩。其收益部分由合作社、村集体、村民按照3:3:4进行利润分成。
  现在的塘约村,有平坦的马路和宽阔的广场,一栋栋漂亮的民居错落有致,林荫小道旁的绿树红花与小桥流水相互交融,让人流连忘返。在这里,外出打工的青壮年纷纷返回家乡,“留守儿童”也结束了留守的状态,人们充满希望地劳作着。
  有专家解析,塘约的成功,除了有一个强有力的带头人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灾后重建中一步到位的高起点规划。

加大设施投入 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望谟县洪灾频发,可谓三年两头灾。

自2006年以来,全县发生大小洪灾6次,造成大量群众因灾致贫返贫。

被水淹怕了,痛定思痛,望谟终于有了大手笔。

我们主要在交通、水利、教育这三大板块上下了大力。”望谟县副县长黄云说,只要一下雨,洪水就会在望谟“横冲直撞”,县城和沿河6个乡镇最易被淹。2011年以前,要是发生了灾情,交通和通讯中断,望谟就成了一座孤岛,人只有步行出去求援。

经过几年的建设,该县建成8座栏渣坝和7座水库,并对河道进行清淤拓宽和修筑防洪堤。

自从水库投入使用后,望谟县城和6个容易受灾的乡镇再也没有被洪水侵犯过。

黄云说,去年9月的一场暴雨,达到了100多毫米,由于水库发挥了作用,上游堵、中游疏、下游排,洪水平稳流过河道,沿河两岸安然无恙。

40多岁的蒙荣实家住县城河岸边上。

蒙荣实说,以前只要一下雨,两岸的居民根本不敢睡觉。直到政府部门清理拓宽河道,并在河道上游和下游修建了水库后,大家才睡得安稳了。
除修建上述基础设施外,望谟县城还积极争取上级项目支持,在县城投入5508万元,修建占地面积46467平方米,可容纳6万人的临时避险平台;投资500万元,在6个沿河重灾乡镇修建16处面积达1.2万平方米,可容纳1万人的临时避险平台;投入380万元在县城中心建成占地面积4084平方米,建筑面积1351.8平方米的全省较早按规范标准建设的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同时在15个乡(镇、街道)分别设立救灾物资储备点,为“防大汛、抗大灾”提供了物资保障。

几年来,望谟县共对13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治理,搬迁380户地质隐患户,对37426户农村危房进行改造,实施易地生态移民搬迁;争取对口帮扶部门的投入,省移动公司2015年至今,在全县累计投入7938万元,新增4g基站346个,行政村实现4g网络100%全覆盖,为187个村(组)打造了十户联防互动服务平台。

望谟县各项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日趋完善和防灾减灾基础设施的建成投入使用,极大地提升了望谟县的防灾、减灾、抗灾的能力。


  易地搬迁“挪穷窝” 产业扶贫能稳住能致富  

2016年7月1日凌晨5时30分左右,大方县理化乡偏坡村金星组因持续强降雨引发山体滑坡。

灾情发生后,民政部门紧急运送救灾帐篷,用于临时堆放受灾群众生活物资,同时,快速转移安置受灾群众。

由于原址仍有灾害风险,不能再住人,对这部分灾民只有进行移民安置。为了安置好灾区群众,通过干部进村入户摸清群众的搬迁安置意愿,最终确定在理化村白车组和奢香古镇集中安置。

恢复重建中,理化乡仅3个月就完成理化村白车组安置点118.34亩土地征拆和三通一平工作。2016年10月23日,恒大集团扶贫指挥部进场施工,2017年7月,工程全面竣工,并实现灾区第一批41户136人移民安置搬迁。与此同时,26户107人搬入奢香古镇安置点。

为了让灾民们住得舒心,恒大集团还为每户住户购买了电视机、餐具及衣柜等。

2017年10月,由农工党中央协调捐赠100万元在白车组安置点修建的同心综合社区服务中心竣工并投入使用。服务中心包括文化室、卫生计生室、综合治安室、老年活动室、群众接访室、会议室等办公场所,同时配套了健身器材、绿化、路灯等设施和文化广场。

新家是有了,但怎样才能让安置点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理化乡又在增收渠道上动起了脑筋。通过争取,恒大援建的150头牛养殖场配套产业项目,固定带动搬迁群众50户;此外,引进水西阳光公司实施1000亩猕猴桃种植,公司在利润中无偿拿10%的股份分配给安置点农户,优先提供就业岗位。

同时,纳入民政低保10户21人,特困供养1户1人,发放一次性临时救助金14.55万元,2018年来提供1户1人的公益性岗位,每年不低于5000元收入。下一步将继续扩大公益性就业岗位,实现每户至少一人参加公益就业岗位,确保贫困户有增收产业。

黎平县九潮镇2016年特大洪灾发生后,严重受灾4614户21445人。恢复重建中,组织实施“减灾安居工程”,集中安置153户,分散安置157户。像大方理化灾区一样,九潮也在千方百计寻找增收渠道,让受灾群众安居乐业。

九潮将利用水毁恢复农田资源,建立移民新区产业园,发展葛根种植30亩、食用菌20万棒和灵芝菌10万棒,示范点共覆盖农户96户399人,其中贫困户68户286人,引进云南滇屯502优质稻,培育九潮优质米产业500亩,将九潮香米打造成为保健食品,并尝试开发新型养蜂特色产业,成功养蜂1万窝,合作社带动33户140人,其中贫困户29户125人,辐射带动120户530人。

延伸阅读

  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决策部署,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防灾减灾救灾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完善,工作合力显著增强;防灾减灾救灾基础更加巩固,综合防范能力明显提升;应急保障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处置有力有序;灾情管理和灾害损失评估水平迈上新台阶;宣传教育更加普及,防灾减灾救灾多元参与格局初步形成。特别是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减轻了灾害风险,减少了灾害损失,成功应对多起重特大自然灾害,及时落实各项救灾救助措施,保障了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有效遏制受灾群众因灾致贫、因灾返贫,为全省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做出了积极贡献。
  据研判,“十三五”时期,全省的灾情形势依然复杂多变,防灾减灾救灾形势仍然严峻。当前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仍然存在很多短板和薄弱环节,比如防灾减灾救灾综合能力水平不高,灾害发生频率高与风险防范意识不足之间的矛盾突出,农村不设防、城市高风险的现象还较为普遍,“重救灾轻减灾”的思想和“防灾做得好,不如救灾表现好”的倾向不同程度存在,灾害应对能力和救助水平在区域、城乡之间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以及受灾群众抗风险能力弱、对政府救助期待高的需求与灾区政府财力有限的矛盾突出等等。这些短板和薄弱环节,需要全省各级各部门协调联动,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并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着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灾害形势相适应的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切实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法治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抵御灾害的综合风险防范能力,更好实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