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农村弱势群体全面小康梦 ——探索创建农村弱势群体服务保障中心的思南模式

04.12.2017  13:05

要想同步全面小康,只有农民同步全面小康才叫小康,要想农民全面小康,只有农村弱势群体的全面小康才叫小康。近年来,思南县民政局紧紧围绕全县“决胜贫困,同步全面小康”大局,深化农村弱势群体服务保障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民政+村集体经济” 农村弱势群体服务保障模式,助推了全县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

实施精准扶贫模式 迈出试点坚实步伐

在决战决胜贫困、同步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针对思南农村弱势群体贫困面大,不符合入住农村敬老院条件,且监护情况差的困难弱势群体保障问题,思南县民政局在邵家桥镇渔溪沟村开展农村弱势群体服务保障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在实施“民政+村集体经济”模式,建立村级弱势群体服务保障中心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创新运营管理 兜底弱势群体 迈向全面小康

渔溪沟村位于思南县邵家桥集镇中部,总面积6120亩,其中耕地面积1063亩。全村辖9个村民组,总人口308户1228人,有贫困弱势群体12人。由于人多地少,大多数青壮年外出务工养家糊口,村里只有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与大山相依为命,沦为全县二类贫困村。在镇党委和县民政局的指导下,村党支部、村委会落实村民变股民、土地变股金,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短短的三年,渔溪沟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6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000元,村级集体经济600多万元,一举摘掉了“贫帽”,从全县贫困村中出列。

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增强村弱势群体保障能力。一是创建村级产业利润“334”(“334”即全村群众按土地、资金、技术入股份额共同占30%;村集体占30%;村办企业占40%)利益联结机制,让闲钱变股金、资源变股权、农民变股民,有效盘活了各类生产要素。二是闲钱变股金,村支两委带头,鼓励村组干部、返乡农民工将手中“闲钱”入股筹本钱。2014年,筹资50余万元办起砖厂,当年盈利21.6万元,成功掘到村集体第一桶金。2015年7月,渔溪沟成立村集体经济合作联社,又有 47人入股347万元发展产业。三是资源变股权,创办思南县建明果蔬专业合作社,与农民签订了流转期为20年的土地流转合同,整体流转土地1100亩,基本实现整村土地流转。这些流转的土地,农民不仅可享受租金、佣金,还可以分享红利。四是农民变股民。全村以土地入股的村民有100余人在村里创办的砖厂、建材厂、建筑公司、果蔬专业合作社长期务工,在家劳动力均成了村办企业的职业工人。五是加快产业发展,2014年,将无人管理的300多亩老柚林收归村集体统一管理,使其重现生机。2016年,这片柚林基地实现产值10万元。与此同时,村里又投入300万元开发利用荒山荒地资源,规划种植山红柚800亩、水晶葡萄300亩。2016年底兴办养猪场,建成圈舍1000平方米,现在生猪存栏500头,种猪50头,计划年内出栏生猪500头。正在推进总投资40万元的渔溪沟红苕粉、土面条加工厂项目,投产后,年产值可达100万元,年利润有望突破40万元。

积极筹建村弱保中心,完善村弱势群体保障功能。依托村集体经济收入,加上县民政部门补助一点,投入240万元修建村弱势群体服务保障中心,包括住宿区、生活区、办公区、休闲娱乐区,全村12名弱势对象(其中残疾人就有10名)统一入住弱势群体服务保障中心,实行集中化管理和服务保障。

科学建立管理机制,分门别类加强管理。借鉴县乡两级敬老院管理模式,凡入住中心的人员,中心与监护人签订一份协议,在管理上实行一人一档,在思想上进行一月一谈,做好入住人的监管动态记录。坚持“四会一课一组”制度,实现规范化管理。即:一月一次谈心座谈会,一月一次安全座谈会,一月一次生活座谈会,一月一次卫生评比会,医生一个月到中心上一次健康课。成立互助组,按照能力大小搭配,两人一间寝室,相互照应。

着力创办村弱势群体之家,筑牢弱势群体生活保障基础。一是落实“五不一有”举措,为弱势贫困群体生活筑牢坚强保障。即:村集体经济按每人每天20元生活费拨付,加之饲养场自种蔬菜、自养生猪,实现弱势群体吃饭不开钱;村里拨款给弱势群体每人定制4套衣服,实现弱势群体穿衣不开钱;村里将为弱势群体服务保障中心安装电视、无线网络等设备,实现弱势群体文化娱乐不开钱;建立爱心超市,通过村里投入一点,民政定供一点,爱心人士捐助一点,提供日常生活用品,实现弱势群体使用日常生活用品不开钱;为每名弱势对象缴纳农村合作医疗基金120元,养老保险金100元,意外伤害保险100元(保值6万元),实现弱势群体享受保险不开钱;饲养场根据每个人的劳力情况,安排一定的劳动,除了管理人员工资由村里定外,实行弱势群体“商议取酬,按劳分配”的办法,弱势群体平均每人每月工资在1500元左右,实现弱势群体有“私房钱”。二是村里每年为弱势群体举办一次集体生日活动;建立爱心文化体育活动休闲广场(含体育健身器材),丰富弱势群体精神文化生活。三是建立卫生室,派驻一名医生,每个季度对弱势贫困群体进行体检一次,保护他们的身心健康。

民生无小事 枝叶总关情 托起贫困农民小康梦

弱势群体服务保障中心,托起了弱势贫困农民小康梦想。在农村依托集体经济建立起弱势群体服务保障中心这种新模式,为民政部门以“小钱办大事”,让农村贫困弱势群体真正实现了“三集中五有”,即:集中食宿,集中劳作,集中管理,达到有居可住,有病可医,有业可从,有酬可取,有乐可享,真正实现了“保障不出村、服务向前移”的目的,让弱势群体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得到了上级和人民群众肯定。

弱势群体服务保障中心,弥补了社会保障兜底的空白。在国家对贫困弱势群体社会兜底保障的基础上,村集体经济弥补了弱势贫困群体年人均纯收入与全村年人均纯收入相差部分,与村年人均纯收入持平。

弱势群体服务保障中心,凝聚了人心,让群众感受到党的干部是在实实在在为民办实事。现在渔溪沟村群众的心聚到党支部,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发展市场前景好的产业,努力实现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800万元目标。

弱势群体服务保障中心,增强了弱势贫困群体自信。村弱势群体服务中心根据弱势群体能力,安排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劳动并取得报酬,增强了弱势贫困群体“要劳动才得食”的意识,拒绝“等靠要”思想的侵蚀,增强弱势群体对生活的自信。


编后语: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思南县因地制宜打造“农村弱势群体服务保障中心”启示我们:“小康路上一个多不能少”,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

因此,创办好农村弱势群体服务保障中心。至少满足“三个要”:要有一个好模式:农村弱势群体保障必须走“输血”与“造血”相结合,以“造血”为主的路子,要以村集体经济为依托,以产业为支撑,实施“政策兜底+集体经济+产业发展+利益共享”的“造血”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农村弱势贫困群体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要有一个好基础:建立农村弱势群体服务保障中心,关键要有一个好村党支部、村委会领导班子,有一条好发展思路,有一项好的产业,有一个强大的村集体经济收入作保障。要有一套好制度:建设好农村弱势群体服务保障中心,需相关部门开展经常性的指导,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实行以制度管理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