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砥砺奋进促发展 兜底保障惠民生

01.11.2017  15:26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

砥砺奋进促发展兜底保障惠民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民政事业发展综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民政工作面对发展和改革重任,攻坚克难,贵州民政人把创新作为破解民政事业发展的难题,坚持以促进民生幸福和社会和谐为价值取向,加强民政能力建设,民政工作与社会民生同步发展,硕果累累。

社会救助体系兜底脱贫攻坚 困难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

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托底民生安全网更加健全。出台了《贵州省社会救助实施办法(暂行)》,统筹建立了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临时救助为主体,以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8+1”社会救助体系,社会救助制度各有侧重、又相互衔接,构建起了完整严密的安全网,从制度上保障了困难群众不为饥寒所迫、大病所困、失业所扰、灾害所难。

创新低保标准调整机制,兜底脱贫功能显著增强。将城乡低保标准均划分为三个档次,有效解决了城乡低保标准区域不平衡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倒挂”问题,大幅度持续提高了低保标准,有效保障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水平与脱贫攻坚进程和同步小康进程相适应。城市低保平均标准从352元/月提高到561元/月、增幅59.3%;农村低保平均标准从1841元/年提高到3580元/年、增幅94.4%。城乡低保标准在全国和西部地区排位分别上升到第20位、第4位。2017年,全省最低一档次农村低保标准(主要是各贫困县)已提高到3528元/年,全面超过国家扶贫标准。

完善低保管理机制,“应保尽保、应退则退”格局巩固发展。健全以收入核查为核心,以民主评议、张榜公示、县乡抽查为基本保障,以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为补充的低保对象认定机制,确保所有兜底脱贫对象和其他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及时纳入兜底保障范围,有效保障了302.6万城乡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各市(州)普遍建立起了救助申请人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平台。

低保季节性缺粮救助乐得百姓笑开颜

全面建立特困救助供养制度,保障最困难群体同步向小康迈进。统一农村“五保”、城市“三无”人员救助制度为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为其照料服务、疾病治疗、教育住房和殡葬服务等提供全方位保障。全省各地均制定了与全面小康进程相适应的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和照料护理标准,全省基本生活平均标准达789元/月,全护理、半自理和全自理照料护理平均标准分别达1458月/月、809月/月、290元/月。特困供养机构建设管理水平显著加强,投入农村敬老院建设资金24.8亿元,新建和改扩建农村敬老院683所,新增床位6.8万张,实现农村敬老院服务功能乡镇全覆盖,农村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5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截至目前,全省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已达1100多所,星级特困供养机构总数达467所。

健全完善医疗救助、临时救助制度,托底保障功能明显提升。医疗救助范围不断拓宽,从农村“五保”、城市“三无”人员等逐步拓展延伸到低收入家庭重度残疾人和老年人等。医疗救助水平不断提升,救助政策范围内平均住院救助比例从40%提高到70%。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衔接不断加强。全面实施医疗救助费用“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2017年,全省预计共对35万人次困难群众实施住院救助,对7万人次实施大病救助,全省预计实施急难救助2700例急难家庭。

阳光慈善向纵深发展,社会力量支持社会救助成效显著。出台了《关于加快慈善事业发展的通知》《关于公益救济性捐赠税前扣除政策及相关管理问题的补充通知》等文件,慈善事业发展政策更加完善。公益慈善类组织达96个。毕节全市已登记备案社会救助协理员共3033名,实现了村级社会救助协理员全覆盖。实施“春晖行动”等公益慈善活动,举办慈善项目推介会,慈善募捐模式和载体创新发展,2014年以来,累计接收捐赠和达成捐赠协议共12.68亿元。

慈善贵州捐赠平台上线


社会力量参与救助,兜底“两保一孤”基本生活


高效有序应对各类自然灾害 受灾群众有了更多安全感

防灾减灾救灾改革深入推进,体制机制逐步完善。深入贯彻中央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决策部署,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民政部和我省合作开展的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取得实效,省、市、县三级防灾减灾救灾综合协调机构全面建立。国家民政部将贵州列作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部省合作省份之一,大力推进防灾减灾救灾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法律规范体系改革,黔东南州、黔西南州升格减灾委员会。出台《贵州省自然灾害防范与救助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救灾预案基本实现预案体系“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发挥市场机制分担灾害风险作用效果明显,创新灾害救助模式,全面实施政策性农房灾害保险,共向28.77万户受灾农户理赔兑现1.58亿元。

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

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基本建立,防灾备灾能力明显增强。至今年9月底,贵州按国家标准建成了省级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库、6个市州级库和35个县级库,全省以省级库为中心、市州级骨干库为支撑、县级片区库为补充的救灾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基本形成。各级民政部门加大救灾资金投入,充实物资储备,全省各级日常储备各类救灾应急物资超过1亿元,确保灾害发生后12小时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能得到有效救助。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渠道更加畅通。组织实施“防灾减灾云”项目建设,灾害应急指挥调度能力进一步增强。

灾害面前,党委、政府是人民的主心骨

自然灾害应急救助能力稳步提高,灾害应对高效有序。先后争取国家减灾委、民政部针对贵州灾情9次启动国家救灾应急响应,争取中央自然灾害救助资金24.54亿元,下拨省级自然灾害救助资金6.07亿元,发放衣被180万件(床),粮食61万吨,救助受灾群众2211万人(次),有效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有保障。“减灾安居工程”惠及千家万户,乐得百姓笑开颜,实施因灾倒损民房重建2.10万户,修复3.55万户,有效防止受灾群众因灾返贫致贫。

救灾物资保障让受灾群众更安心


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供给侧改革 老年人有了更多幸福感

养老服务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社会力量参与势头强劲。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放开养老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部署,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贵州省‘十三五’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养老服务业“放管服”和供给侧改革加快推进,服务不断改善,群众养老服务获得感明显增强。研究提出我省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一个目标(将贵州打造成为全国养老基地、世界关注的养老市场)、三大板块(推进政府兜底保障养老、居家社区养老、社会化中高端养老服务协调发)、三大平台(构建“贵州省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基金”投融资平台、“贵州省养老产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发展平台、“互联网+智慧养老”综合信息服务管理平台)”的总体发展思路。大力争取世界银行约5亿美元结果导向型贷款支持贵州养老服务业发展。

让“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学”成为现实

养老服务顶层设计持续加强,政策支持力度逐步强化。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政策措施》《贵州省“十三五”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养老服务业发展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强化。

敬老院让老年人安享家的“照料

养老基础设施基础更加夯实,支撑能力逐步提高。强化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建成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1011个,覆盖49.6%的城市社区。建成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235个。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加快推进,投入1.7亿元在全省开展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建成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站3203个,覆盖全省19%的农村社区;农村互助幸福院3204个,覆盖全省所有乡镇;养老床位实现“六连增”,预计到2017年末,全省养老床位总数超过18万张,比“十一五”末增加15.5万张。医养结合加快发展,88%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


精准施策规范社会事务管理 广大服务对象有了更多认同感

儿童关爱保护体系基本建立,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权益保障精准有效。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关爱救助保护体系更加健全,合力关爱保护格局不断牢固。构建了“政府、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关爱服务救助保护体系,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家庭尽责、社会参与”工作格局,实施留守儿童关爱救助保护“春季攻势”行动,留守儿童总数从2015年109.6万人减少至56.7万人。落实关爱责任健全关爱机制,关爱保护措施更加精准。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关爱救助保护信息管理系统全面启用,留守儿童动态监测实现全覆盖,关爱对象识别精准有效。黔西南州留守儿童有了“电子监护人”,运用公安机关的“地网”安防系统,为留守儿童佩戴安全手环,让孩子们有了“电子监护人”。毕节正逐步为10万名农村留守儿童学生免费配发安全电话手表。深入开展留守儿童“合力监护、相伴成长”关爱保护专项行动,切实补齐关爱保护短板。全省无人监护留守儿童从10931人下降到1559人,处理强制报告和群众举报线索217起,辍学留守儿童由2016年2800人减少至118人,为20427名留守儿童办理户口登记,4.9万名留守儿童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坚持儿童利益优先原则,深入推进困境儿童服务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了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困境儿童关爱救助保护、残疾儿童医疗保障等方面政策措施,有效落实近2万名孤残儿及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基本生活医疗保障。毕节市大方县恒大儿童福利院正式迎来首批46名孤儿、困境儿童正式入住。推广七星关区、大方县试点经验做法,确保救助帮扶措施及时、精准递送到困境儿童及其家庭。

全省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关爱救助保护工作第三次现场观摩会


走进留守儿童的心灵,留下一片温暖天空


惠民殡葬措施逐步健全,殡葬改革事业不断发展。贵阳市、平坝区实现惠民殡葬政策全民覆盖。毕节市地方通过可降解骨灰坛、树葬、花葬、草坪葬等节地生态方式安葬逝者227名,比上年增加21%。自2017年8月1日起,贵阳市每年斥资5200万元深化殡葬改革,凡贵阳市户籍的城乡亡故居民或经公安部门认定的无名遗体,以及在贵阳市亡故且在本市范围内殡仪馆进行火化,持有贵阳市有效居住证的非本地户籍人员,均可享受政府提供惠民殡葬和生态安葬补助。

生态殡葬深得民心

流浪乞讨救助妥善处置,婚姻收养服务更加暖人心。救助流浪乞讨人员3.8万人次,长期滞留人员人数由年初的1408人减少到1031人,救助寻亲和DNA采集基本达到100%。大力落实婚姻收养登记惠民措施,全面停止收取婚姻登记费和收养登记费。贵州省首台双人成像自助机落户六盘水市钟山区政务大厅,“婚姻登记、出入境照相、驾驶证照相、身份证照相”一站式解决。

贵州省首台双人成像自助机落户六盘水市钟山区政务大厅,一站式服务便民利民


婚姻登记服务让群众满意度上升


全力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 优抚安置对象有了更多荣誉感

双拥工作深入推进,军政军民互相支持相互团结大好局面进一步巩固发展。大力开展双拥模范城(县)创建活动,在第十轮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表彰大会上,我省9个市县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县),1个单位被表彰为爱国拥军模范单位,2名个人被表彰为爱国拥军模范个人。

军民鱼水情,军民融合一家情

优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退役士兵安置改革深入推进。健全完善享受抚恤补助优抚对象生活水平随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自然增长的生活保障机制,按不同等级落实优抚医疗待遇并资助参加城乡医疗保险和优抚对象住院二次报销即时结算服务。2017年全省享受抚恤补助优抚对象23.16万人,优抚对象抚恤补助金标准实现5年连续增长。“关爱功臣”活动深入开展,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优抚对象医疗巡诊制度、短期疗养制度和定期体检制度,累计投入4000余万元、为近4万人次残疾军人、在乡老复员军人、烈属等优抚对象开展了巡回医疗、短期康复疗养等服务。

军供保障能力不断提升


关爱功臣,短期康复疗养服务显温情

复退军人帮扶解困扎实有效,信访工作稳步开展。印发《省民政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复员退伍军人困难帮扶工作的十条意见的通知》,凝聚复退军人困难帮扶合力着力解决“生活难”、“住房难”、“医疗难”和土地确权和征收等问题。大力开展退役人员政策解释和身份认定工作。


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 城乡社区居民有了更多归属感

城乡社区建设全面加强,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建设城乡社区服务站17076个,覆盖90%以上农村和城市社区,较“十二五”初期增长25.9倍,县、乡、社区三级社区综合服务网络基本建立,城乡社区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服务效能进一步提高。福泉市、玉屏县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西秀区、钟山区被民政部命名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西秀区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试验区”。

基层自治组织建设不断巩固发展,基层民主管理更加规范。出台《关于开展城乡社区协商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村规民约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政策。第十届村(居)换届选举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圆满完成,村民参选率、居民委员会直选率、村委会中女性成员比例和信访数量实现“三升一降”。黔南州推行村干职业化,福泉市“三会五步决策”机制,盘州市政府向村(居)购买服务改革,湄潭县以群众会为载体建立社区治理机制,威宁县石门乡村民小组自治开展国家级试点。村民自治制度巩固发展。

副省长陈鸣明出席黔西南州村(居)换届选举活动

社会组织管理改革加快推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深入推进,成功实施64个行业协会商会脱钩改革试点。深化异地商会试点登记,突破省际登记限制。深化登记制度改革,对行业协会商会类、公益慈善类、科技类、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实行直接批准成立登记,全省直接登记社会组织200余家。切实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着力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两个覆盖”,民政厅主管的全省性社会组织100余家中有50家单独或联合建立42个党支部。

盘县撤县设市

区划调整优化有序推进,助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有力。全面推进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完成撤并乡镇413个、撤乡设镇193个、设置街道149个,全省乡镇数量由2013年底的1507个减少到1379个,乡镇区划结构得到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更加合理,城乡发展空间不断拓展拓展,有力推动了我省山地特色城镇化建设。


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群众办理事务有了更多舒适感

深入实施政府数据“聚通用”攻坚会战,完成“减灾云”财政预算评审,“民政云”进入招投标阶段。社会组织、民政项目系统迁入“云上贵州”数据共享平台运行。完成省、市、县三级民政高清视频会议系统项目通过专家评审。大力推广电子政务网应用,市、县两级民政部门共49家单位实现电子政务网正常运转。推动安全移动政务平台和移动办公应用。最低生活保障系统精准救助升级工程建设项目列入政府大数据应用专项行动第一批示范项目。全国最低生活保障信息系统所有子项目完成验收,全国优抚信息管理系统完成升级改造。留守儿童关爱救助保护系统全面投入使用,为进一步强化关爱救助保护提供有力支撑。着力提高社会组织管理、服务和决策水平提供信息化支撑平台。毕节市在开展“大数据+精准关爱困境儿童”工作试点基础上,全面启动为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免费配发安全电话手表工作,健全留守儿童“家庭、政府、学校、监护人、帮扶人”的全面防控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