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激发多彩贵州勃勃生机

30.05.2016  10:56

    2015年8月,国家旅游局提出“旅游+”的概念,即旅游是一个无边界的产业,“旅游+”与“互联网+”一样,具有“搭建平台、促进共享、提升价值”之功能。“旅游+”不是机械的“+”,不是简单的“1+1”,而是有机融合,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1+1>2”的效果。

    “旅游+农业”,凤冈、湄潭茶旅携手,和弦而歌。

    “旅游+工业”,仁怀旅游“把酒放歌”,国酒文化成为不可复制的珍贵旅游资源。

    “旅游+扶贫”,成为贵州省农民增加收入最现实、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旅游+交通”,大交通成为旅游发展的大红利。

    “旅游+大数据”,贵州旅游向“智慧”时代转型升级……

    在贵州,“旅游+”的理念正在化作实践,旅游产业释放其天然的拉动力、融合能力,及催化、集成作用,成为拉动各行业发展的一道新力量,也有效地拓展旅游自身发展空间,推进旅游转型升级。

     “旅游+扶贫” 青木苗寨之变

    “沉睡”多年的百里杜鹃石牛村青木苗寨,被一项决定“唤醒”——依托背靠百里杜鹃景区的区位优势发展旅游,苗寨的变化由此开始。

    “跟我去寨子里看看吧。”5月20日,百里杜鹃农办副主任张绪荣邀请记者一定要去看看寨子的变化。

    从百里杜鹃管委会出发,沿新修的花海大道驱车前行。阳光明媚,一路新绿与花海。青木苗寨在花海大道旁伸出岔道迎接过往游客。

    旅游之路上,青木苗寨迈出的第一步是整合各项资金,打通通村公路,完善基础设施,外修“颜值”,提升苗寨魅力。而这些,都成为百姓的红利。

    曾经,“进入苗寨的路,不能称其为路。要是下雨天,别说车,人都难进。”张绪荣回忆说。如今,水泥路直通寨子。

    曾经,“寨子里的水泥房很少。”村民王忠银指着自家漂亮的新房子,告诉记者,“如今,寨子里的人都住进了新房子。”窗外,新扎的竹篱笆护着一畦又一畦土地,围成曲径通往农家,新修的房子格外抢眼。

    曾经,全寨人喝水都指望着寨子两公里外的水井。如今,自来水流进家家户户,宽带即将铺设完工……

    石牛村村支书本磊干劲十足:“青木苗寨这一变,浓郁的苗族风情,加上背靠百里杜鹃的地理优势,旅游的潜力正在变为实实在在的红利。

    种了一辈子地,王忠银吃上了“旅游饭”:“我家的手工豆腐卖得好得很,游客要是多起来的话,要忙不过来的。

    王忠银新房不远处的山坡上,杂花生树。罗冠宇说,“省里计划在山坡上修步道和凉亭,将山坡打造成为寨子的一个景点。

    寨子内,杨学方的精品客栈正在赶工期,“要赶在避暑游客到来之前装修好。”他催促着工人赶工。

    本磊说:“往年夏天的时候,很多游客会来寨子里转悠,找住处,但是往往是失望而去。

    “游客想留无法留,主要是住宿条件达不到。”这样的遗憾也给苗寨发展旅游业带来了机遇。

    杨学方望着眼前接近尾声的工程,高兴地说“等到暑期的时候,游客一定不会少。

    杨学方的期待有望成真——

    在石牛村旅游合作社的带领下,村民抱团开拓旅游市场。合作社已与省内8家旅行社签订协议,即将到来的避暑季,8家旅行社将为苗寨带来至少700名避暑游客。

    青木苗寨的旅游致富之路越走越宽——

    合作社正在给苗寨拍宣传片。“过一段时间,我们准备去广东、重庆做旅游推介,宣传片正好用得上。”合作社负责人告诉记者。

    青木苗寨的“颜值”还在继续提升,“村里正在流转土地种植紫薇和万寿菊。”本磊说这是一举多得,“村子更美了,游客更多。村民流转土地,有租金还会有劳动报酬。

    曾经,外出务工是青木苗寨村民致富的唯一希望。如今,外出务工的村民纷纷返乡,开始琢磨怎么吃好“旅游饭”……(记者 周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