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抓住机遇期 大步“跨”进新天地

02.08.2018  15:47

牢牢抓住机遇期 大步“”进新天地

——跨区域易地扶贫搬迁的“铜仁经验

  “跨区域易地扶贫搬迁,让我们一步跨进了好日子。”7月29日,铜仁市碧江区响塘龙安置小区,朱琼站在新家的阳台上,看着城市斑斓的夜色,浓浓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去年初,朱琼一家人通过跨区域易地扶贫搬迁,从武陵山区的深度贫困村沿河一口刀村,越过千山万岭,搬到300多公里远的响塘龙小区。在城市有了新家。他说:“过去几十年,总是低着头在地里干活,如今终于可以抬起头来享受生活了。

  挪穷窝、换穷业。去年初以来,铜仁数万农村贫困群众通过跨区域易地搬迁,跨出大山搬进城市,从农民一跃变为城市居民,自信地抬起了头。

  地处武陵山区腹地的铜仁市,2015年底尚有58.32万贫困人口。该市决定“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29.3万人,加快脱贫攻坚步伐。

  “易地扶贫搬迁是从源头斩断穷根的百年大计,千难万难都必须牢牢抓住这个窗口机遇期。”铜仁市委书记陈昌旭说。

  2016年,铜仁市决定结合东西部发展实际,把西部的沿河、德江、思南、石阡、印江等5县,及松桃自治县,共12.5万贫困人口,跨区县搬迁至东部发展条件相对较好的碧江、万山、大龙、铜仁高新区等城区。

  这一跨,跨出了铜仁市委、市政府的战略机遇眼光,跨出了基层干部的创新担当,跨出了贫困群众的快速稳定脱贫新路,跨出了东部城区繁荣和西部乡村生态改善,跨出了易地扶贫搬迁的“铜仁经验”。

  “”出担当作为:从西部跨东部,铜仁打破区域壁垒,东西部协同作战,谋定跨区域易地扶贫搬迁的新路径

  2016年冬天,德江县星秀岩村民组,寒风刮过周琴家斑驳的墙壁,呼呼作响。火炉旁,沉默已久的周琴问前来动员搬迁的乡干部:“大龙开发区在哪里?

  “在300多公里外的铜仁最东边,与湖南接壤,与德江隔着千百个山头。”乡干部指着远方告诉她。

  几十年来,周琴一头埋在大山里仅有的两亩地里“刨食”,没出过远门,也不知道大龙在什么地方,是个什么样子。丈夫身有残疾干不了重活,还有两个正上学的孩子,一家人只有两间低矮简陋的小平房。

  “能带我先去看看吗?”不搬就难有出路,周琴心里明白,但搬去陌生的远方,还是觉得不可思议。

  从山村搬迁到几百公里外的城市,不只周琴这样的贫困户难以置信,起初就连许多基层干部也觉得不切实际。

  过去的扶贫搬迁,要么从山上搬到山下,要么搬到集镇,最远也不过搬到几十公里外的县城。现在从西部搬到两三百公里外的东部,这一步是不是跨得太大了?

  “从山上搬到山脚,往往只能解决贫困群众的住房问题,不能真正实现‘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陈昌旭说,从山上搬到山下,群众的生产方式并没实质性改变,教育、医疗等难题也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脱贫攻坚要跨大步,需要转变思想走新路。铜仁采取超常规的方法,跳出从山上到山下的旧观念,打破区域壁垒,东西部协同作战,谋定跨区域易地扶贫搬迁的新路径。

  2016年,在编制“十三五”规划易地扶贫搬迁时,省下达给铜仁的搬迁指标是21.1万人,而铜仁自加压力增加至29.3万人。

  扶贫搬迁本身已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的浩大工程,而铜仁又计划将其中12.5万人实施跨区县易地扶贫搬迁,更是难上加难。

  这不单单是工作量大,投入的资金也不是一笔小数。对于财力本身并不雄厚的铜仁来说,尤其需要坚定的决心和勇气。

  “易地搬迁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个重要手段,更是加快发展的机遇。”陈昌旭说,把西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深山区、石山区群众,搬到产业基础及服务设施较好的东部,既能让贫困户快速稳步脱贫,也能进一步推进东西部协调发展,是事半功倍之举。

  搬离家乡数百里,周琴内心难以抉择。当地政府用大巴车载着“周琴们”到大龙等地看新房子,看了一次,又看第二次。

  看一看,比一比,周琴终于动心了。次年初,随德江迁往大龙的数百名贫困乡亲一起,周琴一家乘车前往大龙开发区大德新区,开始了新的生活。

  一年多来,铜仁一批又一批的西部地区贫困群众入住碧江、万山、大龙等地的安置小区,在城市安居乐业,彻底告别过去的生产生活方式,一刀斩断了穷根。

  “”出变革创新:从“压力”跨“动力”,铜仁迁出地与迁入地的干部解放思想,“两头挑担”共谋棋局

  7月28日,万山区河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搬迁户赵红琼下楼走进附近的农贸市场买菜。她说:“楼下有超市和农贸市场,买东西很方便。

  赵红琼的老家在思南县邵家桥镇的凤鸣村,交通十分不便。买东西去集镇要走一两个小时的山路。

  去年初,在当地政府动员下,她带着两个孩子从老家搬进了万山城区的新家,一步从农村跨入城市。

  这一跨,跨出了全然不同的生活。她说:“过去在老家,苦日子就像那些狭窄的山路一样漫长,看不到尽头。

  为了这一跨,铜仁迁出地与迁入地的干部解放思想变革创新,“两头挑担”共谋棋局。

  迁出地印江、思南、石阡、沿河、德江、松桃等县基层干部走村串寨,把“六个坚持”贯穿搬迁工作始终,不断创新方法,精准确定对象,完善后续保障,打开贫困户心结,保障他们的农村产权,让他们高高兴兴搬迁,没有后顾之忧。

  迁出地碧江、万山、大龙等地干部迅速行动,加班加点盖新房,布置新居,完善设施,“盛妆迎娶”搬迁老乡。

  东部城区千方百计拿出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的地块规划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以优越的条件“争抢”西部迁来的贫困户到城镇安家落户、就业发展。

  万山区以“最好的位置、最好的就业、最好的服务、最好的保障”,承接4万跨区域搬迁移民。承诺以环境优美、服务优质、政策优厚、管理优化的“四优”品质迎接西部老乡。

  万山区河坪易地搬迁安置点位于万山城区中心,交通便捷,环境优美。对此赵红琼感触颇深,她说:“两个孩子在附近的学校上学,我在小区附近找到了工作,再也不用爬坡下坎走山路。

  铜仁的每一个安置点,均“六通八有”,通路、水、电、电话、电视网络、无线网络,还配套文体广场、农贸市场、停车场、卫生室、学校、金融服务网点、公共厕所、污水或垃圾处理设施,移民生产生活很便利。

  为了确保应搬尽搬,该市针对无房特困户,实施政府兜底的“交钥匙工程”,额外为他们添置沙发、电视等家具家电,让这部分群众“拎包入住”。

  确保搬迁户在新家能稳得住、有发展,各迁入地积极完善小区配套设施,大力推进创业就业、技能培训、产业发展等帮扶措施,保障移民有业可就、子女就近入学、病有所医和最低生活水平。

  大山深处的贫困户一步跨进城市,生活水平、生活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大龙开发区德龙新区跨区安置点是一个花园式小区,住进新楼房,让德江搬迁户田维勇心情格外舒畅。以前在老家,田维勇住的是破旧狭窄的木房,喝水要走几里路去挑,出行经常在坑坑洼洼的山路上“栽跟斗”。如今住楼房、走新路,心头有说不完的喜悦。

  “”出内生动力:从农民跨市民,让贫困户找到了施展拳脚的大舞台,极大激发了创业就业内生动力

  大龙开发区箱包产业园,黄朝兴夫妻二人都在这里上班。他说:“搬到大龙开发区,感觉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人生更有价值。

  去年1月,黄朝兴从德江搬到大龙。过去,他与妻子常年在外打工,因没有文化和技术,找不到像样的工作,日子过得紧巴巴。因长期与父母、孩子分离,妻子常常在夜里偷偷地哭。

  搬进新家,黄朝兴的生活迎来转机。在大龙开发区管委会的帮助下,夫妻二人同时进入箱包产业园上班,两人月收入合计超过6000元。父母负责家务,孩子就近入学,一家其乐融融。

  铜仁西部农村耕地稀少、土地贫瘠,传统种植收益低,外出打工是大多数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但往往因为缺乏技术与知识,打工收入微薄,不能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反而带来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诸多社会问题,制约着乡村发展的步伐,阻碍了脱贫攻坚进程。

  跨区域易地扶贫搬迁,让贫困户搬出大山扎根城市,找到了施展拳脚的大舞台,极大激发了群众创业就业内生动力。

  “大龙工厂很多,就业机会很多,只要肯努力,日子一定越过越好。”黄朝兴说,家从农村搬进城,工作从广州换到家门口的工厂,让他每天都干劲十足,充满希望。

  从西到东,跨过的不仅是关山重重,还需要跨过民族、文化、情感的阻隔,新的移民怎么快速适应城市生活、快速融入新的群体?

  铜仁各迁入地积极应对,让公共服务、教育就业、基层党建及文化活动等进入安置点,给予搬迁户生活照顾、情感关怀。

  迁出区县随时当好“娘家人”,与迁入地建立互动联系机制,千方百计将搬迁户扶上马后,还想方设法送上一程,极大地激发了搬迁户的内生动力,帮助他们快速融入新的城市生活。

  “跨区域易地扶贫搬迁,绝不能一搬了之!”德江县委书记商友江说,该县结合搬迁户长期从事农业的实际,与玉屏自治县、大龙开发区合作,在大龙建一个“飞地”农业园区,让移民在新家发挥特长致富。

  在迁出地与迁入地多方合力下,移民户已实现“一户一技能、一户一就业”。万山区已接纳的1865户7709人,2787人获就近安置就业,家庭收入均较以前增加3倍以上。

  “”出发展红利:从农村跨城市,移民的迁入,促进了城市提质扩容,也为迁出地缓解了战贫和生态建设的压力

  “我老家的地已租给企业种果树了。”7月28日下午6时,是碧江区灯塔工业园美洁餐具消毒有限公司下班时间,工人张红梅、侯再花一坐上公司的接送车,便聊起家乡的新事,她俩都是从沿河自治县思渠镇搬迁到碧江区的跨区县易地扶贫搬迁移民。

  亲自驾车送工人下班的公司经理肖永华说,公司自2006年成立以来,从最初的每天出租几百套消毒餐具,到如今每天的20000套,业务越做越大,工人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多,但与当地多数企业一样面临招工难。

  去年初,碧江区迎来第一批移民,肖永华赶紧将公司的招聘广告贴进了响塘龙移民安置小区,张红梅、侯再花等6名移民成了公司的工人。

  “她们踏实肯干,从不叫苦叫累,能招到这样的好工人可是福气嘞!”肖永华说,张红梅工作踏实负责,已当上了车间组长。

  近年来,铜仁城区工业园区日渐成熟,用工需求量激增。移民的迁入,不仅为企业带来了新工人,也增加了消费市场。肖永华说,移民投身城市建设、产业发展,促进了城市提质扩容。

  作为铜仁跨区县易地扶贫搬迁迁入地的大龙开发区,正全力打造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和千亿级园区,力争在2030年建成一座30万人口的工业新城。

  然而,拥有400多家企业、年财政收入超5亿元的大龙开发区,两年前人口不足3万人,这不仅让其工业新城的目标遥远难及,也给开发区企业常年带来5000人的用工缺口。

  随着跨区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实施,大龙将迎来德江、石阡2万多移民,城市人气、企业用工难题将逐步得到缓解。

  跨区县易地移民搬迁,给迁入地送来了人口红利,也为迁出地缓解了战贫和生态建设的压力。

  “家乡田土少,条件恶劣,要是大伙都靠着那穷山恶水,都得受穷!”说起家乡德江县潮砥镇,已搬迁到大龙大德新区、在箱包产业园就业的移民董泽银直摇头。

  处于乌江沿岸的潮砥镇,土地贫瘠,生态脆弱,零散的农事活动不仅难见效益,对于脆弱的生态环境也成了负担。在铜仁西部,像潮砥镇一样有生态压力的乡镇、山村不在少数。

  目前,德江县已完成跨区县易地扶贫搬迁1360户6620人,涉及复垦的宅基地245亩、承包地3315亩。这些土地正陆续盘活、统一经营,生态压力正得到有效缓解,生态红利逐步释放。(记者 冉斌 杨聪 安慧芳 通讯员 张著昶)

[责任编辑: 邓娴 栾小琳]
住上漂亮新房子 有了增收新路子
  新华社贵阳7月31日电 题:住上漂亮新房子 有新华
贵州省累计促进124万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
我省累计促进124万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 今年新华
贵州省委宣讲团在毕节市宣讲
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精神宣讲 省委宣讲团在毕节新华
贵州“建工会·促就业”让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
  近日,记者从省总工会获悉,自“建工会·促就业”行动开展以来,全省236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已建立工会组织,建立工会服务阵地210个,发展会员12.贵州新闻
贵州“建工会·促就业”让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
全省236个安置点建立工会组织,发展会员12.3万人,促进2.新华
贵州省持续夯实就业扶贫工作 七大举措促贫困劳动力就业
  昨日,记者从省人社厅获悉,全省当前还有42.79万贫困劳动力未实现就业。贵州将通过夯实就业扶贫工作基础;深化劳务协作切实提高劳务组织化程度;搭建创新劳务组织化体系;加强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载体建设;鼓励引导返乡创业就业;全面实施农民全员培训;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就业创业工作等七大举措,力争2018年实现就业24.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