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省市相继发2013“环境公报” 教你读懂

11.06.2014  13:05

    近日,环保部、贵州省环保厅和贵阳市生态文明委相继发布了全国、省及市的2013环境公报,成为媒体竞相报道的焦点。

    1990年6月2日我国首次发布《中国环境状况公报》,这是中国政府尊重公众环境知情权、推进环境信息公开化的创举,载入史册。如今24年过去了,在“6·5”世界环境日前后发布《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惯例。然而,对于公报中的各类专业术语和统计数据,不少普通市民心中仍有疑问。近日,记者采访了我市环保领域的相关专家,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答,帮助市民真正读懂环境公报。

    问:我们通过什么标准来评价空气质量?通过什么方式来核算一年中空气质量的整体情况?环境公报中出现的“百分位数”浓度是什么意思?

    答:目前,我国同时实行了两套空气质量标准,一套是市民所熟知的包括细颗粒物PM2.5在内的空气质量新国标,另一套是新空气质量标准。新标准在旧标准的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三项指标上增加了一氧化碳(CO)、臭氧(O3)和细颗粒物(PM2.5)三项指标,同时收紧了部分项目浓度限值标准,因此新标准比老标准更严格。由于监测方式上的变化,执行空气质量新标准的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将会比以前下降。

    那么我们又如何评价一年中空气质量的整体情况呢?在“环境空气污染物基本项目浓度限值”中,我们可以看出,纳入监测的6个污染物项目,都在不同时间内有不同的达标值要求。比如,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都分别有年平均、24小时平均、1小时平均三个不同的达标值,而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都只有年平均、24小时平均两个达标值。

    为什么不同的时间段会有不同的达标值呢,这是由于污染物的时间分布特征所决定的。一种污染物在一天24小时当中的浓度并不是平均分布的,比如一般来说白天污染物排放较多,夜间污染物排放较少;同时由于季节交替气候条件的变化等因素,污染物浓度在一年当中也有较大变化。所以要更好地反映不同时段污染物浓度的情况,就必须设置不同时段的平均浓度达标值。一般来说,时间段越长达标值就越严格,因此,二氧化硫的年平均达标值、24小时平均达标值、1小时平均达标值分别为50、150、500微克每立方米。因此,就可能出现某项污染物每天都达标但是年浓度却不达标的情况。

    大家可能又会提出新问题:为什么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却没有1小时平均达标值呢?这也是由于空气当中不同污染物的不同特性所决定的。一般来说,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气体污染物在一天当中浓度变化起伏不大,但颗粒物则受外界影响较大,这一刻忽然扬起的一阵大风就有可能突破监测能力范围内的最高值,而下一刻一阵暴雨浓度值又马上降到很低,因此1小时平均达标值对反映颗粒物污染的参考价值较低。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一氧化碳(CO)和臭氧(O3)两项指标并没有年均浓度值,这是因为这两种物质都是大气化学变化过程当中的主要的易变物质,很容易生成其他的物质,形成二次污染物,因此两者的年均浓度值对反映空气质量并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因此,在贵阳市2013年环境公报中,与其他污染物指标不同的是,这两项指标并没有年均浓度值,只用了“百分位数浓度”来体现,这也是贵阳市环境公报中首次出现的一种表述方式。以环境公报中指出的“2013年贵阳市一氧化碳第95百分位数浓度为1.3毫克每立方米”为例,它指的是一年中监测到的一氧化碳浓度值数据有95%小于1.3毫克每立方米。而今年公报中空气质量的其他指标也在公布年均浓度的同时公布了百分位数浓度,可以更为准确地反映空气质量的状况。

    问:河流水质都有哪些评价指标?如何反映河流整体的状况?

    答: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地表水的评价指标为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等共计21项指标,根据污染物浓度不同分为I类——劣V类共六级水质类别。

    而河流的水质监测是选取一条河流不同的点位进行监测,也被称为断面监测。要体现一个地区或者一条河整体的水质状况,就要通过综合参考各个监测断面的情况。例如2013年,贵州省在长江、珠江两大流域七大水系共44条河流上布设了85个水质监测断面,有83.6%的断面达到了Ⅲ类以上水质类别标准,由此可以看出我省水质整体较好。

    那么根据断面的监测结果,又该如何对一条河流或者流域进行总体的水质评价呢?实际上,不同长度和范围的河流也有着不同的计算方法,当河流、流域的断面总数少于5个时,一般可以通过计算各断面评价指标浓度算术平均值来评价整体水质状况,但是这种方法并不能准确反映较大河流或流域不同河段的状况,因此,当河流、流域的断面总数在5个及5个以上时,采用断面水质类别比例法,根据断面水质所占比例来评价整体状况。

    问:生态环境质量如何评价?中国生态环境整体情况如何?哪些地方生态环境最差?

    答:目前我国用来衡量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指标是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指数(简称EI),反映被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数值范围0——100。EI由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和环境质量指数5个分指数构成。

    全国生态环境质量以“”和“一般”为主,约占国土面积的67.2%。生态环境质量“”和“”的县域,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及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一般”的县域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东北平原西部、内蒙古中部和青藏高原,“较差”和“”的县域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贵州省88个县(市、区)中,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评价为“”的县域共有74个,主要分布在北部、南部和东部地区,占全省国土面积的84.09%;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评价为“一般”的县域有14个,主要分布在我省中部、西部地区。

    问:如何开展声环境质量监测?不同区域的达标值又是多少?

    答:声环境质量分为3个部分的内容,包括道路交通噪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和功能区噪声。2013年,全省9个中心城市开展道路交通噪声监测和区域环境噪声监测,监测频次分别为每年一次。同年,全省6个城市开展功能区昼、夜噪声监测,监测频次为贵阳市、遵义市每季度一次,安顺市、六盘水、毕节市和凯里市每年一次。根据噪音的分贝,同样将城市区域环境、道路交通噪声划分为5个等级。2013年的监测显示,我省个别城市出现了轻度或重度噪声污染。本报记者 艾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