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瓶颈制约:交通水利发展进入新时代

29.01.2015  17:14

李飞跃代表: 现代交通催生新兴产业

  “黔东南紧紧抓住全省构建大交通网络的机遇,全力以赴建设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乡路网、机场和水运航道,综合交通建设取得划时代成果,现代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形成。”省人大代表、黔东南州州委书记李飞跃这样看待2014年的交通成绩单。

  李飞跃认为黔东南的交通改善有3个显著标志:全州已有15个县市通高速,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贵广高铁开通运营,沪昆高铁也即将建成,快速交通格局正在形成;凯里黄平机场建成通航,加上2005年建设的黎平机场,黔东南成为全国少数拥有两个支线机场的市州之一。

  “过去交通落后,物流成本高,在较大程度上制约黔东南州经济发展。”李飞跃分析,随着快速交通格局的形成,黔东南州承接产业转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黔东南正在谋划区域经济、空间布局、产业发展与快速交通的对接:坚持生态文明理念,抢抓高铁发展机遇,发展大健康产业,努力把黔东南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文化旅游养生健康创新区;优化区域空间格局,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着力建设凯麻、黔东、洛贯三大区域板块,把洛贯片区打造成为贵州乃至西南地区面向珠三角地区的第一站、第一城、第一区,建设成为贵州南部区域经济重要增长极;在新常态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新医药大健康产业、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王丽代表: 依托交通圈打造经济圈

  省人大代表、织金县县长王丽开宗明义,织金作为矿产、旅游、人口资源大县,过去受交通制约,资源优势没有转变成经济优势。为突破这一瓶颈,以“大交通铸就大发展”为理念,织金全力打造县城为中枢,以高速公路、铁路为主轴,以县、乡、村公路为脉络的立体式三级交通网络体系,形成了“外畅内通”的交通大格局,努力变交通节点为枢纽。

  随着快速交通格局的形成,织金的区位优势日益凸显,成为毕节市率先融入贵阳1小时经济圈的县区,也是纳入黔中经济核心区的县区之一。“我们苦练内功,避免成为通道而要成为枢纽,在基础设施上投入近60个亿,建设4条路网与高速路连接。而随着县内路网的建设和改善,织金县9平方公里的城区建设扩展到45万公里,拓展了城市的承载能力,这不仅是百万人口县的发展需要,也是为下一步的旅游发展夯实基础。”王丽思路清晰。

  王丽认为,“交通圈”就是“经济圈”,高速公路、铁路“两横两纵”的立体交通为织金对外开放敞开了大门。围绕厦蓉、赤望高速和隆百、贵水攀铁路规划建设织金经济开发区和织金县产业园区。目前,作为我省5个千亿级园区之一的织金经济开发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织金县产业园区累计入驻企业35家,实现产值35亿元,成为工业园区中的省级示范。

  王丽说,“交通线”就是“旅游线”。2014年仅贵阳到织金的旅游专列就拉来近200万旅游人口。随着交通的完善,织金2015年将积极着手于“文化旅游”建设,力争2015年旅游人口达500万。

黄家培代表: 水利“三大会战”惠及广大群众

  回顾2014年,省人大代表、省水利厅厅长黄家培认为: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实施水利建设“三大会战”和“小康水”行动计划的起始之年,水利工作继续保持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的良好态势,广大群众在水利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全年水利投入达到210亿元,比2013年增长22%,创下历史新高。

  黄家培细数亮点,一方面,全面深化水利改革实现新突破。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水行政权力由219项减少到79项,对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加强事中和事后监管。整合1.2亿元资金启动实施4个省级现代水利试点项目。另一方面,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贵州最大的水利项目夹岩水利枢纽工程获国家批复建设,水利建设“三大会战”开局良好,新开工中小型水库40个,为2013年的1.6倍;新增年供水能力5.17亿立方米。

  积极推进以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和增加耕地灌溉面积为主要任务的“小康水”行动计划,新增解决303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发展耕地灌溉面积115万亩,建设“五小”水利工程5.19万处。

  黄家培谈到,还值得一提的是,我省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取得新成果,成立了贵州省水资源管理中心,启动了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加快推进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省级平台建设和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利科技与信息化、水利扶贫相得益彰,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小康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