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上“金饭碗” 阔步奔小康

21.03.2016  12:38

   赤水依托旅游产业实施精准脱贫

  端上“金饭碗” 阔步奔小康

   “以前我家住的是茅草屋,一年忙到头也就只够全家吃个饱,没什么经济收入。发展旅游,让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改变。”赤水市大同镇民族村大石盘苗寨的苗族青年张代炳说。

  苗寨景区开发之前,这里是赤水市最贫穷的村庄之一。村寨地处大山深处,其他村的姑娘都不愿意嫁到这里。

  近年来,赤水市旅游业加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村民像张代炳一样吃上“旅游饭”,日子越过越红火。

  大石盘苗寨紧临四洞沟景区,随着旅游开发,昔日贫穷的村庄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张代炳见周末来苗寨玩的游客越来越多,办起苗族演艺队,腰包越来越鼓。他致富后不忘乡邻,带领村民经营民族手工艺品和地方农特产品共同奔小康。

  “依托旅游,咱们村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咯……过去山高路窄,交通不便,大伙一个个都想往城里跑,现在,则是城里人挤着往村里来。”民族村支书王元江感慨地说。

  民族村是赤水市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点,目前全村80%的村民从事乡村旅游,其中有20多户贫困户捧上了旅游“金饭碗”,户均增收3万元以上。

  临近四洞沟景区的四洞村同样受惠于旅游业的发展,当地农民搞起了农家乐、滑竿、游船、竹工艺品加工等,不少人住上了小洋楼。

  民族村和四洞村的华丽转变,只是赤水市旅游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旅游资源丰富的赤水,依靠旅游业这根支柱,撑起脱贫攻坚重担,将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依托旅游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围绕旅游扶贫目标,赤水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对列入全国和全省乡村旅游扶贫点的大同镇民族村、复兴镇凯旋村、丙安乡丙安村、宝源乡回龙村、元厚镇桂圆林村和两河口乡盘龙村,作为乡村旅游样板精心打造。通过对各村资源差异性、游乐参与性、空间开放性和效益辐射性的不同进行科学规划,

  探索打造“民俗+美食”、“生态+休闲”、“观光+田园”、“采摘+游购”等多样化的旅游扶贫模式,进一步丰富了赤水旅游特色产品,有力地推动和促进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赤水市以“一乡一品牌”“一村一优势”“一庄一特色”的思路,整合全市红色、古色、绿色乡村旅游资源,聘请国家级规划设计队伍,把乡村地域生态、文化、民俗原汁原味地展现在游客面前。如今,该市一批以传统文化、红色经典、乡村民俗体验等为特色的乡村旅游示范点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客人前来观光。

  赤水市还通过建立绿色农产品产业基地、石斛养生基地和花卉苗木示范区,扶持各乡镇发展乡村旅游企业,摸索出农旅融合、旅游商品制造销售等乡村旅游扶贫模式。

  赤水是著名的“竹子之乡”,竹林面积达128万亩,满山的翠竹成为一道别致的风景,也变成村民增收致富的宝贝。当地群众利用竹子开发特色旅游商品,附加值大增,竹农也有了好收益。

  赤水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兰告诉记者,近年来,乘着旅游业迅猛发展的东风,赤水创新扶贫方式,充分发挥旅游业综合带动作用,以旅游产业扶贫为抓手,通过每年递增的旅游人气激活贫困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贫困村由“被动输血”向“自我造血”的转变。

  目前,全市2.38万贫困人口中,有1万余人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产业,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从旅游扶贫中得到实惠,收获旅游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