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竹林“编”出大山的人大代表杨昌芹:发展才是最好的传承

13.02.2019  22:40

 (新春见闻)把竹林“”出大山的人大代表杨昌芹:发展才是最好的传承

  中新社贵阳2月13日电 题:把竹林“”出大山的人大代表杨昌芹:发展才是最好的传承

  中新社记者 刘鹏

  2月13日,全国人大代表、“90后”非遗传承人、赤水市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法人杨昌芹一早便忙碌起来,她用一块蜡染手帕反复擦拭着一幅用竹丝编织的2.6米长遵义会议会址画。她要带这幅画去参加15日在香港举办的“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2019欢乐春节香港文化庙会。

  在2018年全国两会中,“90后”的全国人大代表杨昌芹让赤水竹编彻彻底底地火了一把。作为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竹编”传承人,她表示将一如既往地传承和发展好竹编工艺,希望把竹编工艺和民宿、培训体验基地等结合在一起,让更多民众靠着这门手艺脱贫致富。

  如今,她正通过自己的努力践行着昔日的想法。2月11日,是中国农历春节假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在贵州省赤水市大同镇一栋两层楼房内的竹编体验中心,30多名身着民族服饰的工作人员来回穿梭着,一片忙碌景象。

  打包发货、接待新客户、解说新产品、与设计团队碰撞新设计理念……杨昌芹比以往更加忙,“大年初五,我就从农村老家回到工作室做准备了,到现在都没有忙完。

  杨昌芹告诉中新社记者,新设计的竹编手工艺品很受市场青睐,春节假期后就一直忙于给全国各地发货及接待新的采购商,一天就能发出价值5万余元人民币的货物。

  赤水市是中国十大竹乡之一,目前拥有竹林面积132.8万亩。赤水竹编历史悠久,是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从事竹编生产的手艺人超过1000人,已带动3000多名农村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

  杨昌芹说:“只有将‘指尖技艺’转换成‘指尖经济’,才能使传统民族技艺光彩焕发;只有发展才是最好的传承。

  在2018全国两会后,杨昌芹把工作重心转向竹编手工艺品的创新研发和市场开拓上。

  “创新研发是为了让传统工艺更好的回归现代生活。”2018年,杨昌芹带领团队的主要成员多次去到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进修学习,再回村里开设培训班,让更多农村的手艺人吸收现代设计理念。同时,她带领团队拜访全国各地的艺术院校,促其合作在镇上建立院校毕业生实训基地。

  通过创新研发,杨昌芹对竹编产品的性能进行技术改进,将平面竹编成功转化为立体竹编,把竹编融入现代茶具、酒器、花器等系列产品,很受市场青睐。

  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2018年杨昌芹在赤水市景区的接待中心旁新设了两个展示销售厅,把竹编工艺和旅游、休闲结合在一起。同时,开设网店,让传统手工艺“触电”。

  “现在多数的竹编手艺人只会手艺,不会设计和销售。”杨昌芹说,这是老一辈竹编手艺人存在的普遍问题,致使优秀手工艺品得不到认可,也直接影响了赤水竹编的传承。

  如何破题?杨昌芹正积极与中国妇女基金会、网络电商探讨三方合作,建立“妈妈制造”工作室,形成一个集加工、销售、展示、研发、培训为一体的研培基地。

  2018年,这个仅有30多人的小企业创造了400多万元人民币的产值,竹编工艺人们用灵巧的双手将竹子编织成竹编包、竹编配饰、竹家具等各类特色工艺品,销往中国各地及美国、葡萄牙等国。

  在杨昌芹的企业里,80%以上都是当地的留守妇女。“她们不用坐班,领取原材料后就回家工作,时间自己调控,这样就能很好解决女同胞照顾家庭和工作的矛盾。”杨昌芹告诉记者。

  “非遗也要持续健康发展。”一直以来,国家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非常重视。杨昌芹希望,有更多人自愿参与到传统手工行业中来,传承非遗,创新工艺,让赤水竹编手工艺技艺得到更大的发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