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脱贫攻坚在行动 贵州对打赢脱贫攻坚战发起总攻

27.11.2018  15:52

  到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只有不到两年半的时间。目前,全省还有65个贫困县、280万农村贫困人口。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我省作出了《中共贵州省委关于深入实施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发起总攻夺取全胜的决定》,再次吹响了深入实施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号角。

  为解决脱贫攻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出台了《贵州省精准扶贫标准体系》……全省上下正以昂扬的斗志,对打赢脱贫攻坚战发起总攻。


  全国首发“扶贫标准

  脱贫攻坚的号角已经吹响,各地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存在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性、连贯性、科学性等问题。为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今年8月中旬,由贵州省政府办公厅、省质监局牵头,省委组织部、省扶贫办、省教育厅等16个部门共同参与、编制完成的《贵州省精准扶贫标准体系》正式对外发布,为全国首发。

  “制定该《体系》,是为进一步推动精准扶贫落到实处,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新闻发言人,省质监局副局长孟宇光告诉记者,标准体系以标准化技术手段总结提炼了我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在精准扶贫中探索、积累下来的实践经验和创新成果,形成了一套系统、清晰、便于理解操作的贵州脱贫攻坚工作规范。

  标准编写注重吸纳现有经验,重视听取基层声音,发布的26个标准,全部发至乡镇,并充分征求意见,请工作在扶贫攻坚一线的同志对标准内容进行审核、把关。

  为保证标准编制质量,按时完成标准制定任务,省质监局收集整理我省精准扶贫工作有关政策文件、实践总结、国家和外省标准等资料,深入学习和分析研究,确定标准体系基本构架及标准明细。对各部门具体负责和承担有关标准起草的人员集中进行标准化基础知识及编写要领培训。分别与各起草部门“一对一”的对标准明细及名称、内容、结构等进行充分的沟通、研讨,共同修改完善。

  标准作为技术性的统一要求,与政策规定相比较,更侧重于操作性,是政策规定的细化和延伸,通过将政策规定的内容条理化、工作要求定量化、措施办法流程化,使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能理解、容易记、好操作。从技术角度而言,标准的针对性和操作性更强。如《精准扶贫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管理规范》标准,从人员选聘、管护区域、岗位职责、补助资金、工作管理等5个方面细化了工作措施、指标和程序,对每户贫困家庭选聘的人数、年龄以及对护林员的管护范围、补助标准、考核指标和奖惩办法等进行了具体量化,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规范性。

  目前,构建精准扶贫标准体系我省属全国“首家”,它的问世,是创新和实践的结晶。接下来,我省将密切跟踪标准的实施情况,根据精准扶贫工作新的需要和变化,及时进行修改和补充完善。  

  

排时间定计划 夯实脱贫成果

  国家对22个省区2017年度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中,我省位列全国第一方阵。为夯实脱贫成果,我省明确今年减少贫困人口120万人、力争实现18个贫困县摘帽、完成易地扶贫搬迁66万人的目标任务。

  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93.01亿元已全部下达到县,相关行业部门按照进度,落实“组组通”公路、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教育扶贫、医疗扶贫等资金投入。

  对深度贫困地区,下达14个深度贫困县2018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34.1亿元,安排14个深度贫困县2018年省预算内投资资金5183万元。安排中央预算内资金3.63亿元用于农村扶贫公路建设,4742.5万元用于解决14个深度贫困县8.574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今年计划完成14个深度贫困县农网投资3.4亿元、20个极贫乡镇农网完成投资0.62亿元、2760个深度贫困村农网完成投资2.51亿元,800万元用于深度贫困县实施退耕还林,1.81亿元用于威宁县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工程、深度贫困县治理石漠化、坡改梯,2.9555亿元用于14个深度贫困县教育、卫生、文化、旅游等49个项目。安排1.92亿元实施深度贫困县“一县一业”产业扶贫。

  每年由省、市两级对14个深度贫困县、20个极贫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和2760个深度贫困村第一书记、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进行具有针对性的集中轮训。

  以深度贫困地区为重点,对农村及少数民族聚居地区16岁至55岁以下,非在校生中的贫困群体,尤其以少数民族、老年人、妇女等实施脱盲再教育。对“病、残、老”等特殊贫困群体,全面完成城乡低保年度核查及提标工作。稳步提高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基本生活水平,各地按照当地2018年城市低保标准的1.3倍至1.6倍确定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全省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平均基本生活标准已提高到837元/月。强化社会救助与易地扶贫搬迁有效衔接,将7.2万易地扶贫搬迁困难群众纳入城乡低保保障。


   创新扶贫模式 提升“造血”能力

  一是实现大扶贫与大数据深度融合。按照“大数据手段+制度框架设计+精准管理”的思路,以现有建档立卡数据为基础,融合行业部门数据,形成全省扶贫工作“脱贫指挥调度、项目资金监管、工作绩效评估、任务督查考核、信息服务共享、互动交流参与”大数据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对全省扶贫开发工作的精准管理、动态管理和科学管理。

  二是依托新时代学习大讲堂抓好脱贫攻坚培训。兴办新时代学习大讲堂,通过举办制度化、常态化的专题知识讲座,提高全省干部理论素养、政治素质和专业能力。

  三是发布脱贫攻坚群英谱。集中推出我省104名具有较强时代性、真实性、代表性、群众性,涵盖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脱贫攻坚群英谱”,大力培育和弘扬“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新时代贵州精神,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提供强大动力。

  四是开展“法治扶贫”。启动“贵州省法律援助精准扶贫项目”,选派20家律师事务所定点帮扶2个贫困县和全省20个极贫乡镇,为贫困乡镇脱贫提供法律护航。从今年起,每年招募一批“法治扶贫”律师志愿者,派遣到我省部分边远贫困地区和律师资源紧缺地区,与“法律援助精准扶贫”共同形成“法治扶贫”双引擎。

  五是进一步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通过兴办“新时代农民讲习所”,进一步武装贫困群众的思想头脑、激发内生动力、增强致富本领、提高文明素养。

  六是强化制度和人员保障,压实责任。建立村党组织“7条标准”“13项负面清单”,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启动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轮战”工作,继续留驻作用发挥好的4656名第一书记和13048名驻村干部,轮换3886名第一书记和5490名驻村干部。坚持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责任、项目、资金“三个捆绑”,开辟项目申请“绿色通道”。建立脱贫攻坚“下抓两级”和“下考两级”制度,制定“从严管理12条”。


   成果:脱贫攻坚 多个领域成效显著

  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今年年初,贵州发起以“四场硬仗”为重点的脱贫攻坚“春风行动”。全省上下行动迅速、措施有力,成效初显。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2018年度“组组通”公路项目全部开工,村民组通畅率从2017年6月的68.9%提高至81.4%,沿线受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2.2万人。累计完成“小康水”行动计划投资18.08亿元,累计解决29.58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累计发展耕地灌溉面积15.88万亩,改善、恢复灌溉面积21.33万亩。

  在产业扶贫方面,调减玉米种植面积785万亩,种植蔬菜、食用菌、中药材茶叶等替代作物;出栏生态家禽1.03亿羽、禽蛋产量13万吨。积极推进“农超对接”、“校农结合”试点、贫困村农产品定向直供大型医院。每个县都有冷链物流设备和企业,基本实现电商对贫困村和规模化农业基地、冷链物流对扶贫产业基地全覆盖。借助“中国农技推广”APP、“云上智农”APP和12316“三农”服务热线等科技平台提供云上技术服务;对贵州生态鸡、鸭、鹅等规模养殖、屠宰加工、粪污处理等11个规程和标准进行立项。

  在易地扶贫搬迁方面,2018年实际建设项目139个,已全部开工建设,完成住房建设4.39万套,主体施工3.86万套,已经搬迁入住1198户4998人。

  在“三保障”方面,下达各级各类学生资助预算资金40.79亿元,资助学生278万人(次);下达农村学前教育儿童营养改善计划营养膳食补助资金3.06亿元,惠及84个县81.81万名农村学前教育儿童,实现全省66个贫困县全覆盖;下达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营养膳食补助资金20.69亿元,惠及87个县381.5万名农村中小学生,实现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全省享受“四重医疗保障”贫困人口120万人(次),累计补偿13亿元,实际补偿比达93%。52家三级医院、66个贫困县医院和对口支援医院组成78支义诊巡诊医疗队,万余名医务人员在全省66个贫困县开展义诊巡诊。全省20.64万户农村危房“危改”“三改”开工21.81万户、开工率105.66%。

  在实施的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中,全省派出专家9014人,确保每个深度贫困县都有1支专家团队,每个极贫乡镇有1名以上科技副职或科技特派员,每个深度贫困村有1名以上农业辅导员。在实施的乡村学校支教和特岗教师计划中,选派3420人到乡村学校支教。在实施的“千人支医”计划中,组织1000名县级及以上医疗卫生人才到乡镇卫生院服务1年以上,帮助提升乡村医疗卫生水平。在实施的“雁归兴贵”计划中,今年上半年全省返乡就业创业农村劳动力28.38万人,其中贫困人口3.92万人、返乡创业2.84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