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彝羌文化产业走廊的贵州表达

23.09.2016  22:08

两年一度的西部文博会,已经成为西部12省(区、市)以文化为纽带、以产业为驱动力的“群英会”。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和文化部、财政部《藏彝羌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的积极作用之下,西部12省(区、市)两年一“”:晒自然禀赋、晒文化宝藏、晒创意商品;两年一议:议合作项目、议新机遇、议新发展;两年一比:比产业规模、比文化产业拉动力、比接近小康生活的幸福指数。
  9月9日至12日,由国家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陕西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八届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在西安举行。西部文博会这一历经11年塑造的会展高端平台,像新丝路上的一艘巨轮,不仅满载着西部12省(区、市))特色浓郁、时尚先进的文创产品,更是在“一带一路”的核心“码头”搭建了一个包括贵州在内的区域经济体联盟。
  在近400个平方米的贵州省主展区和藏羌彝走廊贵州展区内,不仅展示了银饰、蜡染、刺绣、挑花等民族手工艺品,还突出展示了贵州省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的建设成果。与会者和西安市民走进贵州馆,了解苗族、彝族、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工艺产品制作情况,对贵州的刺绣、蜡染、挑花和茶文化、酒文化表示出极大兴趣。
  国家文化部产业司司长吴江波说,西部文博会让西部各省(区、市)实实在在地融汇在一起,相互借鉴、相互帮助,从而打开项目互通、规划沟通、贸易畅通、设施联通、资金融通的新局面。
  “贵州与西部其他省(区、市)同为西部开发区、资源富集区、旅游精品区、文化创新区,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文化厅组织9个市州文化部门代表和21家富有特色的文化产业公司(集团)前往参展,发力西部文博会,目的就是要抓住西部文化产业方兴未艾的机遇期。”贵州省文化厅副厅长袁伟说。
  贵州民族民间手工艺者不仅身藏绝技绝活,还积极融入全球化时尚和高科技浪潮中,体现了贵州人的文化自信。黔东南州欧东花博物馆馆长欧东花身苗族盛装,现场表演苗族刺绣,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她激动地说:“我要向世界传递一个信息:苗族最古老、最经典的服饰在中国。
  2014年,欧东花在政府扶持下创办了黔东南州欧东花民族服饰博物馆,将自己收藏的1万多件传统民族服饰展示在人们面前,目的是让民族服饰文化发扬光大。欧东花说,她们立足本土,在抓好文物展示的同时,也放眼域外,开拓民族民间手工艺品市场。
  在藏羌彝走廊专题展厅,大方县贵宝漆器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夏明浪正在热销他的漆器产品—鸳鸯盒、花瓶、画匾等器皿。“我是彝族人,这辈子就喜欢漆器,因为漆器是我们彝族的文化财富。”2004年,为传承古老的漆器工艺、解决艺人们的就业问题,夏明浪创办了公司,继续进行漆器的研发和生产。2008年,夏明浪与雕塑家田世信合作,在大方,由夏明浪的公司完成套模、制胎、漆雕等工艺,最终成品再运输到指定地点。
  西部文博会上,人们看到贵州代表团展示的“贵阳——毕节——六盘水”水西文化走廊建设蓝图,看到古人类历史遗迹、神秘的夜郎古国、灿烂的水西文化和优美的自然山水。
  国家把藏羌彝走廊建设纳入“一带一路”、南方丝绸之路和“十三五”规划,为走廊沿线省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带来了极大的机遇。作为南方丝绸之路和“走廊”沿线省份,贵州通过奢香文化、阳明文化、古道文化、水西文化4个层面的交融,正在不断壮大文化旅游产业。此次携“宝贝”参加西部文博会,贵州与地缘相近、人文相亲的西部其他省(区、市)在持续合作、交流中,必将催生出广阔的合作前景。
  记者从西部文博会上获悉,目前,中国已经形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三大文化产业带,而西部12省(区、市)文化产业资产拥有量合计只占全国文化产业总资本的12%,文化产业的年营业收入额占全国文化产业年总收入的10%。贵州作为民族文化大省,有以苗、布依、侗为代表的民族文化,以革命圣地遵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带,其丰富的资源让人艳羡。
  “十三五”开局之年,贵州誓言建设民族文化强省,做好“文化+城镇化”“文化+旅游”“文化+大数据”的文章,搭建“民博会”等活动平台,不断增强贵州文化整体实力。加大文化传播的力度,积极推动贵州文化“走出去”,把文化外宣与旅游外宣、经贸外宣等结合起来,,提升文化传播的现代化手段,展示一个美丽生动、充满活力的贵州。

                                                                                                    (今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