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生态文明“金字招牌”越来越靓

18.01.2020  13:13

念好“山字经” 种好“摇钱树” 做好“水文章

贵州生态文明“金字招牌”越来越靓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很关键。

  “如果大家要喝没有污染的茶,就到贵州来。

  “想健康长寿,到贵州养老。

  “确认过眼神,大数据就是贵州要找的人。

  这是贵州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在去年全国两会上,推介贵州时的精彩语录,可谓妙语连珠。

  相约2020,进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在这一关键历史节点上,贵州牢牢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用生态之美,谋赶超之策,造百姓之福,贵州生态文明的“金字招牌”越来越靓!

  生态成绩单华丽“放榜

  贵州为什么底气十足,话语铿锵?

  与之对应的数据,最有力度。大数据、大旅游、大健康等生态产业,利用“互联网+生态”模式,经济规模正在被持续加持。

  决战2019,贵州的生态成绩单极不平凡:贵州“干净茶”种植面积,连续7年全国第一,质量连续8年100%合格;生态旅游业持续“井喷”,旅游收入保持30%以上增长;数字经济增速连续4年全国第一,这些不仅是对贵州生态环境的最好褒奖,也是贵州生态产业的最高荣誉。

  拿一次第一,不算什么,难的是年年拿第一。贵州的生态成绩单上,还有多少个第一?多少个名列前茅?

  拥有世界自然遗产数,全国第一;石漠化面积减少数量和幅度,居全国岩溶地区第一;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全国第一;实施磷化工企业“以渣定产”,走在全国前列;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绿色金融等多项改革试点,走在全国前列;2019年11月,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发布“2020年最佳旅行清单”,中国唯一上榜地区是贵州……

  正在进行的全省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透露:2019年,贵州县城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8.3%。这样的幸福令人羡慕。

  刚刚过去的2019年,贵州地表水水质状况总体优良,9个中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全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100%,森林覆盖率达58.5%。

  ……

  有网友戏言,对于贵州的生态成绩单,光“吸睛”还远远不够,而是被“亮瞎”才对。如今,贵州清新的空气,已成为网红,宜人的气候是网红,少数民族风情是网红,绿水青山更是网红。

  优良生态环境是我省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生态禀赋作为贵州的后发优势,愈加显示出重要的附加值。昔日“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的贵州,已经成为世人向往的空气清新、山清水秀、文化多彩的旅游胜地。

  生态美则贵州美,生态兴则贵州兴。贵州的发展,处处有着生态烙印,生态已成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同步小康、推动贵州跨越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坚定不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既要速度,又要质量,更要环境,这可不是一张轻轻松松就能作答的考卷。

  打出生态名片的贵州,承受的是公众对贵州生态环境保护的严厉审视。数据显示,公众对贵州生态环境满意度居全国第二位。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贵州把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重大政治检验,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坚决扛起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

  奋进2019,“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成为贵州最强音。贵州省委、省政府针对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先后召开23次常委会、专题会等,并作出相关批示50余次。33位省领导亲自督导,对遵义市、毕节市、茅台(集团)实施约谈。通过暗访、暗查、暗拍,对全省生态环境现状进行了一次“全方位体检”。

  积极履职尽责。去年,省人大组织开展《关于依法推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创百姓富生态美多彩贵州新未来的决议》专项检查,持续开展赤水河、乌江贵州环保行,推动解决了一批污染防治短板和环境污染问题。

  及时献言献策。去年,省政协针对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等问题开展专题调研,聚焦生态环保领域的民生问题。

  韶华不负“赶考人”,朝夕不倦奔小康。为全面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格局,贵州各级领导干部一任接着一任干,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一抓到底。

  全省上下迅速行动,坚持从“整改不落实,就是对党不忠诚”的政治高度,全力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问题整改。全省共计约谈187人,问责126人,切实增强各级党员干部守底线、保生态的意识。

  2020年是大考之年。此次两会响亮提出:坚定不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要围绕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把生态优势巩固好、提升好、利用好,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贵州人民的“幸福不动产”“绿色提款机”!

  我们不难看出:贵州既充分审视了困难,更传递了决心和信心。

  坚持铁腕治污提升生态优势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

  贵州清晰地认识到“生态环境质量只能变好,不能变差”的总要求,这既是底线、红线,又是高压线。

  “五六十年代淘米洗菜,七十年代农田灌溉,八十年代水质变坏,九十年代鱼虾绝代。”这首民谣描述的情景,是长江流域曾经生态恶化的真实写照。

  治水先治污。2019年,我省大力开展长江经济带“三水共治”和“百千万”清河行动。排查整治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问题1321个,排查“三磷”企业126家,1045处河湖“清四乱”问题全部整改到位。持续深化草海、乌江、清水江、南明河等水环境综合治理。安顺市、六盘水市入围2019年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县城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提高到94%和92.3%。

  治污先治企。为深入推进污染防治“五场战役”,我省淘汰工业炉窑33台,关停取缔“散乱污”企业206家,整合搬迁69家,升级改造78家。完成“2019年清废行动”问题整改47个。排查280个工业渣场。全面完成兴仁市金兴黄金矿业公司等十大污染源治理工程。

  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

  不管有多么艰难,都不可犹豫、不能退缩。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就必须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让生态环境成为贵州民生的增长点、经济发展的支撑点、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2019年,磷化集团磷石膏利用总量达到656.17万吨。”省政协委员、贵州开磷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总会计师于桂琴介绍,贵州是全国磷矿主产区之一,解决磷化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磷石膏,一直是企业的重点难题。为走好绿色发展之路,将加大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成果转化,促进磷化工产业绿色、创新、集约、高效发展。

  最严格执法全面管控风险。去年,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回头看”反馈的42个问题,已整改完成23个;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指出的17个问题,已整改完成15个;省级暗访暗查警示片曝光的57个问题,已整改完成54个。剩余问题均按照时序进度推进整改。

  全力推进生态修复和生态扶贫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过去,老百姓“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见证着贵州推进大生态战略行动的不懈探索和执着追求。

  省政协委员、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付野秋提出,要加大单株碳汇在全省的推广力度,力争在2020年推广100个村覆盖1万户贫困农民,走出一条全民参与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植树造林是最普惠的民生工程。贵州森林面积有1.5亿亩,是宝贵的产业扶贫资源。2019年,我省完成营造林431.34万亩,治理石漠化1006平方公里、水土流失2300平方公里,完成林草植被保护建设面积10.06万公顷。

  贵州立足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积极发展林下石斛、林下食用菌、林下竹笋、林下中药材、林下天麻、林下养鸡等产业,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为山区百姓脱贫闯出新路。大力推进生态补偿,从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选聘6.5万名生态护林员,每人每年收入1万元。大力发展茶叶、中药材、精品水果等生态高效特色产业,既保护了生态,又促进了贫困户脱贫和农民增收。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筑牢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屏障。2019年,贵州争取国家下达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修复奖励资金6.13亿元,居全国第二位。开展乌江、清水江、红枫湖、赤水河等四大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全省4697条河流,共设五级河长22775名、招募11220名河湖义务监督员、聘请16117名河湖巡查保洁员。

  形成生态保护红线全省一张图。连续五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省市县乡村五级干部上山植树造林。每年的6月18日“贵州生态日”,全省组织开展“保护母亲河·河长大巡河”和“巡山、巡城”等系列活动。这种生态行动与共识,指向的是百姓富、生态美的美好生活。

  贵州既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也是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是精准脱贫和污染防治两大攻坚战的共同战场。贵州大规模人口从生态脆弱的深山区、石山区迁入城镇,大大减轻了迁出地生态环境承载压力,修复和增强了自然生态系统功能。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好的生态环境是“金字招牌”。

  这块招牌能把风景变成产业,将美景转化为生产力,更能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贵州的山地和丘陵占到全省国土面积的92.5%,处处是青山绿水、处处是美景佳画,“公园省”的美称更是享誉全球。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视察时强调,贵州要写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

  贵州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自觉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始终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探索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发展之路。

  在绿色发展这条路上,贵州“”得越来越快,路越来越宽。

  2019年,贵州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40%。瓮福(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4家企业获国家级绿色工厂,红果经济开发区获国家绿色园区称号。启动“千企改造”工程企业1256户,实施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旅游总收入、入黔游客均增长30%以上。

  既要美景,又要小康;既要生态,又要发展。

  目前,我省有8地拥有“国家级”生态荣誉。贵阳市观山湖区、花溪区,遵义市汇川区、仁怀市、正安县等5个地方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命名,贵阳市乌当区、遵义市赤水市、黔西南州兴义市万峰林街道等3个地区获得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命名。还拥有省级生态县8个,374个省级生态乡镇、615个省级生态村。

  以正安县为例,虽然是国家级贫困县,但正安县立足自身良好的生态优势,创新推出“七式工作法”“三级联创”“六个结合”,探索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山区发展新路。

  2019年,黔南州惠水县好花红镇好花红村等6个村被授予“全国生态文化村”称号,全省“全国生态文化村”达到37个,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绿色是一项共同责任。责任传导压力,才能激发保护动力。贵州坚持用绿色的思维方式,以领跑之姿走在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前沿。2019年,贵州颁布实施《贵州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贵州省国有林场条例》两部地方性法规,其中国有林场条例是全国第一个地方性法规。5个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修复的案例被最高人民法院认定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的典型案例。

  贵州的“后发优势”在哪里?

  就在从“宁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转换中。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贵州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做好“水文章”,探索出一条生态文明建设新路。抓住“后发优势”,努力实现“弯道超车”,贵州生态文明的“金字招牌”越来越靓。

  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贵州。

  正如歌中所唱:

  等到天都蓝了,等到云都白了,等到每缕微风,都带着醉意。我在贵州等你,等你和我相遇……(记者 谢巍娥)

[责任编辑: 吴雨 黄勇]
喜算“升级”账 贵州大踏步
喜算“升级”账 贵州大踏步 ——从“十二五”新华
贵州省努力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
“贵州绿”扮靓长江经济带 ——我省努力践行“新华
生态示范树标杆 贵州再进一步
    12月30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新华
贵州:让生态环境成为“幸福不动产”
  听说过赤水的“四大菜系”吗?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