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访闽西革命老区,探秘红军长征之源,凝聚精神再出发

21.07.2018  23:41

——贵阳学院2018年党的十九大精神党务工作专题培训班培训纪实

在中共贵阳市委和贵阳学院党委的关心支持下,2018年7月12日至18日,贵阳学院2018年党的十九大精神党务工作专题培训班学员60余人在中共贵阳学院党委委员、统战部部长曾何和党委组织部部长闻广的带领下,前往闽西革命老区参加党务工作专题培训。

闽西是全国著名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是全国赢得“红旗不倒”光荣赞誉仅有的两个地方之一。在这里,留下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从事伟大革命实践的深深印记。毛泽东同志写下了《古田会议决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才溪乡调查》等光辉著作。这里成为了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发祥地。著名的红四军第九次党代会(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纲领。可以说,新型人民军队从闽西走来,成功从闽西开始,胜利从闽西开始。

闽西苏区在中央苏区建设中的地位和贡献

12日早晨从贵阳出发,在动车上经历了十一个多小时的奔波,晚上八点半左右,终于达到厦门。大家疲惫不堪,晚饭之后,办理入住,早些休息,为第二天的学习储备精力。13日一早,大家踏上龙岩学院派来的两辆大巴,一路直奔龙岩。近三个小时后,到达龙岩。午饭之后作了短暂的休息,下午参观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接着举行开班仪式。

带班的三位老师十分负责、耐心、细致,每参观一处,他们都竭力为大家邀请最好的讲解员。

参观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听讲解员讲中国革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闽西历史博物馆的讲解员根据厅布置的顺序,一一为大家作了详细介绍。闽西历史博物馆,内容丰富,各类历史文物,为我们生动呈现了那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贵阳学院2018年党的十九大精神党务工作专题培训班举行开班仪式

从博物馆出来,参观的队伍整齐地走进了会议室。会议室里座椅整齐,墙上挂着写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展板,气氛显得有些严肃。学员们依次坐下,双方领导分宾主落座。按照开班仪式的议程,双方领导分别作了发言讲话,曾何部长代表学校党委对大家此次学习提出了要求,表明了希望。她与闻部长一起,为培训班授予班旗。之后,是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馆长邓泽村老师为大家作党性专题讲座:闽西苏区在中央苏区建设中的地位和贡献。邓老师的课精练且充满着魅力和新意,更增强了学员们对苏区和长征的关注,让大家从新的角度再次认识长征。学员们听得十分认真,不时记着笔记。

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馆长邓泽村教授为大家作党性专题讲座,了解不一样的红军长征

不知不觉,已是晚饭十分,但大家意犹未尽,下课时还依依不舍。

回到酒店匆匆吃过晚饭,又将参加厦门大学组织部副部长廖志丹老师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讲课:如何全面提高党支部书记素质能力。廖老师精练地浓缩了她从事党务工作的18年,用平时朴素的语言与大家分享了她的经验与体会,让人受益匪浅,正能量满满。

厦门大学组织部副部长廖志丹作《如何提高党组织书记素质通力》的专题讲座

培训结束时,已是夜里九点。看得出来,大家虽然疲惫,却是收获不浅。

古田会议永放光芒

7月14日一早,按照带班老师的安排和部署,大家统一着红军装,准点集合,乘车前往上杭县古田镇古田会议会址。

大约一个小时的车程,队伍到达目的地。

与着便装不同的是,六十余人的队伍,统一穿上红军装,顿时成为一道迷人的风景。伴随着游人的指点和咔咔的拍招声,大家的内心已悄悄发生了变化,之前的嘻嘻哈哈了无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教官严厉的声音和大家严肃认真的表情。

面对着刻有“红古田”三个大字的雕塑,依次完成了军旗、队旗、班旗等的授予。队伍按照要求排成长长的两列,旗手们站在各自的位置。军旗手走在队伍最前面,班旗手走在队伍最后面,队伍不时喊出嘹亮的“一、二、三、四”的节奏,响彻在荷花盛开的田野。通往“古田会议”会址的道路依田而建,顺势而修,与百亩荷花相依相拥。道路围着荷花而转,荷花围着道路而开,游人穿梭其中,仿佛也融化在了这难得的美景中。更让人欣喜的是,直通会址的道路两旁,迎风飘着许多红旗,仔细一看,上面用繁体字书写着“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的字样。让人顿时又抽身于这荷花的海洋,回到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

在古田会议会址举行授军旗仪式,体验红军生活

走过笔直的道路,尽头便是古田会议会址。它原是廖氏宗祠,又称万源祠,始建于1848年。会址为四合院建筑,有庭院、前后两厅和左右两厢房。大家依次进入会址参观。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著名的古田会议是在这样一个不算简陋却不宽敞的空间里召开的。看着墙上挂着的古田会议的油画,马泽东同志桌前站立,挥动着有力的右手,仿佛他的铮铮豪言犹在耳旁。地上或坐着、或蹲着,挤满了人。就是在这样一个并不宽裕的空间里,总结了从南昌起义以来两年多时间里红军建设的丰富经验,批判了红军党内存在的单纯军事观点、非组织观点、极端民主化等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强调了用马列主义和党的正确路线教育全党全军的重要性,重申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等原则,坚持以无产阶级思想建设党和军队。塑造了我党我军建设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绕过回廊,踏过房门,便是铺满鹅卵石且长满青苔的院子。此时扭头才发现,窗户的雕花很有意思,把“”“”二字巧妙地融入其中。站在院中,讲解员为大家作了《铸魂胜利路》的点评。沿出口而出,路过龙井,便前往主席园。

全体培训党员到古田会议会址前合影

主席园位于古田会议会址后山的右侧,园中矗立一樽巨型毛主席汉白玉雕像。整座雕像的设计匠心独具,用相关尺寸寓意毛主席重要生平和中国革命重要历史。像高7.1米,寓意7月1日建党;雕像总高10.1米,第一平台宽1.949米,寓意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基座为正八角形,寓意红军八角帽;基座共5层,寓意五角星、五星红旗;自下而上的第1-3层分别为0.18米,0.93米,1.929米,第4、5层合二为一的斜面1.228米,寓意1893年毛主席诞生,1929年12月28日古田会议召开;基座八角形边长4.1米,寓意从1935年遵义会议至1976年,毛主席执政41年;基座面距9.9米,第三平台宽19.76米,寓意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

深切缅怀毛泽东主席

通往雕像的台阶多而陡,瞻仰游客又多,要分先来后到,尽管天气炎热难耐,大家还是排着整齐的队伍等候。轮到我们时,队伍拾级而上,来到毛主席雕像前。队伍整理着装完毕,两位年轻老师抬着向毛主席敬献的花篮,缓缓走到雕像下面,恭恭敬敬地将花篮放于正中央。随后,曾闻两位部长一同上前为主席整理花篮,并带领全体学员向主席雕像三鞠躬。曾部长作为领誓人,还带领全体学员重温入党誓词,之后全体学员瞻仰了主席雕像。

在毛泽东主席雕像前,面对党旗,全体学员重温入党誓词

顺着新修的柏油路而下,前往古田会议纪念馆。从主席园到纪念馆,有一段不短的距离,天气越来越热,但大家依然步履矫健,一路都是拿着手机为我们拍照的游人。偶尔还能听见游人谈论,“看,那旗帜上写的是贵阳学院,从很远的地方来的”。此话,或许是对我们烈日下整齐队伍和嘹亮声音的赞美,更是钦佩于我们寻访红军精神的真心!

爬上山,参观完会议会址,再回到山脚,已是中午时分,大家汗流浃背。用完中餐,队伍返回龙岩,参加下午的拓展训练。

青山处处埋忠骨 红军精神代代传

7月15日清早,队伍乘车前往松毛岭阻击战遗址。

相比昨天,这里路程更远,道路在修,也并不好走。经过近两个小时的颠簸,大巴沿着蜿蜒的山路绕上了松毛岭,停在红军无名烈士墓前。墓的正对面便是“中央苏区松毛岭战役纪念碑”。队伍先前往纪念碑合影,然后回到红军无名烈士墓前。

松毛岭战役纪念碑

面对烈士墓,队伍横向站成四列,抬头就能看到墓的上方,沿着墓的山势,塑起十四个鲜红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红军精神代代传”。讲解员是个男的,声音并不洪亮,但他讲得声情并茂,十分感人。

通往松毛岭的山路

1934年9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进入最艰难的阶段。松毛岭成了中央苏区东线最后的屏障,因此,松毛岭战役是中央主力红军战略转移前夕在闽西打的最后一仗。战役十分惨烈,敌我双方反复争夺,红军伤亡惨重。红军转移后,敌军将士的尸体有专门的部队收集整理,而红军无名英烈却在日晒雨淋中化为白骨……直至1937年,连城文坊村的19位村民成立“无祀会”,冒着生命危险偷偷收拣红军遗骨,集中埋在文坊村口的“甲利垄”,后来迁至松毛岭战地遗址重新掩埋,让后人永远纪念。面对长眠在松毛岭的红军无名烈士,我们的深深鞠躬无法表达对他们的敬仰怀念之情之万一!

黄润济老人讲述松毛岭战役

烈士墓不远处,沿着崎岖狭窄的山路而上,便可以通到松毛岭阻击战前线指挥所—郭公寨,它原是黄氏祖祠。由于山路狭窄,队伍只能一列前行。为了体验当年红军挑粮之艰辛,队伍中有学员挑起了箩筐。说实话,担子应该没有当初红军所挑之重,路程没有当年红军所走之远,但已十分辛苦,红军当年艰辛之极可见一斑。来到郭公寨,黄氏老人接待了我们。据他介绍,他已七十多岁,不识多少字,但他站在烈日下一讲起当年他爷爷和他父亲如何帮助红军的故事来,便滔滔不绝。他说,屋后还有当年被国民党飞机轰炸过的大樟树和红军挖的战壕。因为大樟树保护了红军,所以后人又把大樟树叫做护红树。老人口音较重,我们很难字字听清,但从他的表情和肢体动作可以看出,他很自豪爷爷和父亲曾经帮助过红军,但也仇恨国民党军打死自己的爷爷,更悲痛于那些惨烈牺牲的红军战士。他说他已老了,没有搬离祖屋。但话语间可以听出,他不是留恋这所谓的祖屋,而是要坚守住这里见证的永恒不息的红军精神!

从松毛岭下来,我们便前往长汀县南山镇中复村(原称钟屋村)—长征出发第一村。

红军桥的历史代代相传

队伍行至当年红军征兵旧址红军桥(原称接龙桥),讲解员为我们介绍了发生在红军桥上的故事和发生在中复村的故事。

钟根基,是一位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获得过二等战功的老红军。就是在红军桥上,他与同村的17位热血青年,一同报名参加红军,并跪地发誓:谁活着回来,就要为他们的父母尽孝!后来,只剩他一人活了下来,并升至正团级军官。按理说,他可以安享晚年了。但为了当初的诺言,他毅然放弃了做官的机会,回到家乡做起了“扛丧子”的职业。因为这一职业,终生未娶,还收养了两个失去父母的孤儿,并把他们抚养成人。他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也是他对组织提出的唯一要求,是请组织允许他将军功章带走,因为那是17位兄弟用命换来的,他要还给他们。

罗云然,塘背乡人,有六个儿子。他亲自把老大、老二、老三送去参加了红军,并先后牺牲。当得知松毛岭战役惨烈,要补充兵源时,老人又义无反顾地将剩下的三个儿子送去参加红军。区苏主席恳请老人将小儿子留下养老送终。老人拒绝了好意,并说:“没有红军分田地,孩子们都早已饿死!就算是断了香火,也要参加红军”。后来,老人的六个儿子先后为革命壮烈牺牲。

两位老人的故事,让人感动倾情!

过红军桥往前走,便是红军街。穿过红军街,尽头左拐,路旁便是观寿公祠。这是中复村钟姓村民纪念开基先祖的老祠堂,始建于明末,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这里,就是红军长征的起点,第五次反“围剿”总指挥部旧址。参观完观寿公祠,走到门口,不知是谁早已摆下壮行酒,让学员们一一上前向曾闻两位部长敬军礼并接喝壮行酒,感受红军当年出发长征的悲壮。酒后,学员们每人拿着火把,从红军街沿路返回,再过红军桥。我们不知道,当年红军手拿火把行军的夜晚,是夜朗星稀,明月高悬,还是大雨滂沱。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都有一颗为革命誓死向前的火热的心!

观寿公祠——红军长征起点

喝壮行洒,点燃火把,体验长征路

或许,我们今天所谓的重走长征路,只是由敬畏生发的一种仪式,因为我们无法真正还原红军当年的艰辛。但我们想,当年红军喝壮行酒,不仅是为了壮行而努力革命,更是一种诀别,因为他们抱着为革命牺牲一切的决心!他们举着火把,也绝不仅是为了照明,更是为了寻找光明而充满希望的远方与未来!

谈体会、谈心得、谈感动,交流学习

晚上回到酒店,大家又深刻、认真、仔细地开展了交流学习,人人发言,或多或少,或长或短,字字发自内心。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7月16日上午,我们驱车近两个小时赶往才溪乡。先参观了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纪念馆。纪念馆详细生动地宣传了毛泽东在才溪乡的重要革命实践,介绍了才溪乡人民的光荣革命史、才溪“九军十八师”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历程、才溪英烈事迹,以及改革开放后才溪人民谱写的新时期光荣篇章。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毛泽东才溪乡调查旧址实地教学

从纪念馆出来,队伍前往毛泽东才溪乡调查旧址。在那里,毛泽东同志写出了著名的《才溪乡调查》,并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论断。才溪乡调查是我们党历史上最著名的农村调查质之一,是中国共产党人走群众路线、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光辉典范,是毛泽东思想形成阶段的重要实践和理论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成功实践范例。毛泽东才溪乡调查不仅具有特别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对新时期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党的作风建设,以及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三严三实”和两学一做教育实践活动,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从旧址出来,队伍前往光荣亭。

光荣亭是座仿欧式建筑,有毛泽东同志的亲笔题名。才溪是当年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亲自培育的中央苏区模范乡。才溪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扩红建设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创造了“第一等工作”,荣获了不少全苏区和福建苏区第一的称号和荣誉。为了表彰才溪人民,特立光荣亭。光荣亭前忆光荣,让人深思,久久不息。

瞻仰光荣亭

离开才溪,我们又驱车前往原中央苏区经济文化中心长汀。先后参观了瞿秋白纪念园和杨成武将军纪念馆。前者由瞿秋白革命烈士纪念碑、瞿秋白烈士纪念馆及纪念广场组成。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就义时年仅36岁。杨成武将军是长汀人,为创建新中国立下了不朽功勋,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卓越贡献。

 

参观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旧址,进行专题教学

顺着街道往前,便来到了汀州试院,当年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旧址。走入院中,古柏参天,据说种于唐代,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试院正中为大堂,东西两边厢房为古代生员考试的号房,现已辟为长汀客家博物馆和长汀革命历史博物馆,大堂后面为穿廊,旁边有简舍,曾为瞿秋白烈士囚室。客家博物馆全面介绍了客家文化,包括历史、饮食、婚嫁、耕种等。而革命历史博物馆则详细再现了当年长汀被敌人严密经济封锁,在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在苏区人民和广大红军指战员的努力下,长汀如何成为中央苏区经济文化中心的历史。看了让人振奋,回味无穷!

干国家事 读圣贤书

7月17日上午,队伍驱车前往永定,参观了2015年王岐山书记考察点和中央纪委监察部推出的专题片摄制点“振成楼”。

振成楼楼主名叫林日耕,人们都尊敬地称他为“阿耕”。这次参观,是他亲自为我们讲解。老人说他已六十八岁,但仍然痴迷于土楼研究,已经出版了不少相关的研究论著。谈到鼓楼,老人如数家珍,每一副楹联、每一扇门、每一口井,甚至土楼的造型,都有故事,都有内涵。我们听得津津有味,老人讲得眉飞色舞,不时用纸巾擦拭着头上的汗珠。老人说,土楼有天、地、人三道大门,我们是贵宾,所以从天门而入。天门两侧,写有一副楹联,横联是“里当观型”,左右联分别是“干国家事”、“读圣贤书”。

对于土楼,很多人从设计、构造、功能、作用等不同的角度进行了不少的研究,也取得了许多成果。但从老人为我们作的介绍可以看出,他引以为傲的,或者说他更看重的,是楼里孕育和传承的文化。自始至终,老人一直强调,参观土楼,一是了解客家文化,二是了解它是世界文化遗产。二者都没有离开“文化”二字。老人并没有向我们介绍土楼是如何申遗成功的,而是一直在介绍土楼的文化。土楼蕴含着儒释道的统一,儒家的担当,道家的修心,佛家的修性。土楼的设计理念,不仅昭示着人与自然的和谐,更昭示着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与自己内心的和谐。或许,参观鼓楼,我们是要寻找和追求一种融汇了以上四项内容的和谐状态。

老人说,土楼,便是一个缩小了的社会。无论大单位,小单位,没有和谐就做不成事。这话说得真好!

参观土楼,听耕哥解客家家训文化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的紧密联系。治国由治家开始,家规家训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事的重要载体。客家文化和自然生态在土楼交融生辉,世遗土楼与古风雅韵在土楼齐放异彩。客家人尊祖敬宗,崇文重教,始终秉持“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的祖训,秉承中华文化“孝悌、忠信、礼仪、廉耻”八德,把家规家训,以楹联或诗词等形式,记写在族谱上,题写在宗祠里,镌刻在土楼门厅间……一诗一联,一字一句,洋溢着浓浓的家国情怀,成为世世代代客家人追寻真善美的心灵航灯,濡养出千年客家人的好家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好家风应世代相传”。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历史性的重要任务。

结 语

忙碌充实的时光总是短暂的,转眼,结业仪式即将举行,学习就将结束,我们也将踏上返乡的路,告别神圣伟大的闽西!

松毛岭上,长征的号角已经远去。今天,我们再次走进这段历史,是为了缅怀无数为中国革命胜利而英勇献身的英烈们;是为了铭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先辈们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开创党和中国革命事业新局面的丰功伟绩。他们的伟大业绩与日月同辉,与江河同在!

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党领导的红军长征,谱写了豪情万丈的英雄史诗。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我们要不断结合新的实际传承好,弘扬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长征要持续接力、长期进行,我们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今天,我们拜访闽西革命老区,探秘红军长征之源,就是要凝聚精神再出发,在新的长征之路上,取得新的更伟大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