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社科院举行阿诺阿布获奖作品发布暨研讨会

13.09.2018  16:32

9月11日,贵州省社会科学院举行阿诺阿布获奖作品发布暨研讨会。贵州永丰公司董事长胡永志,贵州省文化厅艺术研究院主任吴太祥,《贵州日报》文艺部主任李缨,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原《贵州社会科学》副主编、作家、评论家张劲,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原文学所所长、贵州省省长基金重大委托课题《贵州少数民族文学史》执行组长何积全研究员,贵州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贵州十大诗人、省委政策研究室农改办主任赵雪峰,文学评论家、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党委书记王力农,《贵州民族报》民族文学周刊执行主编吴茹烈,《贵州政协报》编辑部副主任田野,《贵州诗人》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作协理事杨杰,贵州省政协《文史天地》副主编、贵阳市作协副主席姚胜祥,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罗剑研究员,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杜小书研究员,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谢忠文博士,以及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贵州社会科学》编辑部、传媒与舆情研究所等20余位文艺评论家及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会议由贵州省社会科学院院长、贵州省省长基金重大委托课题《贵州少数民族文学史》组长吴大华研究员主持。吴院长首先代表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向荣获“西班牙伊比利亚国际诗歌奖”“丝绸之路国际诗歌艺术金奖”的阿诺阿布先生表示热烈祝贺。接着介绍了阿诺阿布的主要文学成就及组织召开这次会议的重要意义。吴院长指出,贵州本土彝族诗人、作家阿诺阿布能够摘取国际诗歌大奖桂冠,这是阿诺阿布本人的殊荣,同时也是贵州人民的骄傲。作为贵州省委、省政府的思想库、智囊团,贵州省省长基金重大委托课题《贵州少数民族文学史》主持单位,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在获悉这一喜讯后,第一时间邀请省内评论家及专家学者对阿诺阿布的诗歌作品进行研讨,这是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全面、系统、深入研究多彩贵州文化、构筑特色民族文化强省、助力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责和使命。

国际诗歌大奖获得者、诗人、作家、三色桥(北京)文化发展公司艺术总监、特邀嘉宾阿诺阿布先生,对吴大华院长及与会评论家和专家学者表示衷心感谢。随后,他以《诗人的回归与突围》为题作了主题演讲。第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存在、发展和进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思想深度和高度。第二,诗歌应当充分表达人类的思想感情,应当立体呈现并勇于揭示生活的美丽和丑陋、人性的善良与邪恶。那些反意义、反解读的声音及“诗到语言为止”的说法除了能够取悦一时外,并未真正触及到诗歌的本质。第三,作为知识分子,应当具有自由思想、质疑精神、反思品格和批判勇气,不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更不可刻意媚俗。第四,虽然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普遍语境,但随之而来的文化趋同,是对独立性和个性化的解构和取消,因而,包括诗人在内的每一个知识分子都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和足够警惕。第五,科学技术能够给人类带来很大便利,值得注意的是,实用主义和功利动机也乘虚而入。由此,作为从事精神产品生产和创造的诗人,理应代表人类良知,坚守灵魂的阵地,不可陷入困顿和迷茫,而应始终高举诗歌的神圣火把,在不断提升自身境界的同时也照亮他人的前行之路。阿诺阿布还即兴朗诵了他的《海浪是确实存在的》《罗卡角》两首代表性诗作。

与会评论家和专家学者围绕阿诺阿布的诗作展开了研讨。在赵雪峰看来,诗人应当密切关注底层民众的真实生活和切身处境。同时,诗歌还应当具有超越性,尽力展开飞升的翅膀。阿布能够荣获国际诗歌大奖,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因为他的诗作实现了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统一。何积全认为,阿布是一个能够熟练驾驭多种文体的创作者。《水一直在岸上》《被背叛的昨夜》等诗集,《弯腰到情人的高度》《秋天的最后一个处女》《阿西里西的诱惑》等长篇小说,《画家村》《在南方星空下》等剧本,即是有力证据。这在贵州文坛比较少见。不管属于何种文体,阿布的文学作品都呈现出如下特征:即深沉隽永,隐含哲学思考,具有独到的美学追求。最为重要的,是他的作品大胆吸收了西方现代派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从而达到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境界。这是他能够获得国际诗歌大奖的重要原因。杨杰认为,他本人与阿布虽然“诗道”有别,却能殊途同归。阿布是一个自足的诗人,很少参加那些看上去很热闹,实则无多少实际意义的诗歌活动。由于诗人之间客观上存在着学识及文化底蕴等方面的差异,因而,多数诗人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飘浮和短视倾向,与此相反,阿布却显得异常安静和沉稳。在张劲看来,阿布的诗集《被背叛的昨夜》意味十足。不但彰显出肤色、血色,而且还充满着血性和风骨。在诗歌呈现出轻飘飘、软绵绵、普遍“缺钙”的当下,阿布的诗歌鹤立鸡群,难能可贵。由于“距离产生美感”,因此,诗歌不能和时代贴得太近,应保持适当距离。只有这样,诗人才能更为冷静和客观地审视现实社会,其作品也才会更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阿布的创作极少受他人左右,其“独行侠”风格促成了他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一步步走向成功。姚胜祥说他虽然不写诗,却是一个喜欢读诗的人。无论如何,要对文字满怀敬畏之心,不可滥用手中的笔。阿布的诗作受人欢迎,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与他特立独行的个性品质息息相关。王力农对阿布斩获国际诗歌大奖表示祝贺。在他看来,阿布的诗歌不是写时下流行的“小感觉”,而是显现出更多的大气象。不仅如此,阿布的诗作还充满着浓烈的人情味,具有对社会、人生、爱情的深入思考,没有常见的迎合和追随,历史感、苦难感特征明显。吴太祥认为,阿布的文学创作比较自觉。小说如此,诗歌亦不例外。在盲从、跟风之风甚嚣尘上的今天,阿布的作品就是一记砸向那些形形色色的伪文学、伪诗歌的重拳。阿布非格式化的创作,与他博览群书、周游天下的人生阅历不无关联。吴茹烈认为阿布的诗歌书写空间很大,留给读者想象的余地也不小。他用“干净、凝练、纯粹、亮丽、辽阔、高远、大气、豪迈”等语词对阿布诗作的总体特征进行概括。李迎喜则通过撰写《贵州彝族文学史》的亲身经历,介绍了阿布文学创作的概貌。她认为,阿布与众不同的创作风格在其《酒桌上的光阴》《梦里不知身是客》等随笔类作品中有着具体体现。胡永志认为,诗歌是一种供人们享受的精神食粮,因此,最大限度地实现灵魂的回归是任何一个合格诗人义不容辞的责任。由于西方文化与民族文化成分的有机结合,使得阿布诗歌既题材多维、形式多样,而又语言鲜活、内涵丰富、意境深远。阿布诗歌处处弥漫着对不幸人群的同情和关爱,以及对少数执迷不悟者的善意提醒和警示,其“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弥足珍贵,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