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1号线:河床之下9米 隧道洞穿南明河

20.03.2017  20:33

  

    昨日11时许,贵阳市南明河河床底下的施工现场,隧道掌子面的灯光照亮了悬臂掘进机前进的道路,随着最后半米的岩层掘进完成,贵阳轨道交通1号线中人区间路段下穿南明河工程隧道顺利贯通。

  轨道交通1号线两次下穿南明河,分别为中山路站至人民广场站区间(中人区间)和人民广场站至朝阳影剧院区间。其中,人民广场站至朝阳影剧院区间下穿南明河段长70米,已于2017年1月贯通,中人区间下穿南明河段长430米,左线下穿长度240m,右线下穿长度190米。

  当天,记者在施工人员的引导下,从中人区间工程段的施工入口,即从都司路旁的一中桥25米深的竖井入口,进入南明河轨道交通隧道探访。

  记者从地面进入竖井,顺着施工方搭建的楼梯,一共下完约13级楼梯后,光线也从外面的白光变得昏暗,下到最后一层楼梯后,最终到达下穿南明河的隧道施工现场。

  工地现场,除了潮湿、光线相对昏暗外,初看上去,下穿河底下的隧道和高速公路的普通山体隧道一般。

  “施工现场垂直距离地面约25米,距南明河河床之下有9米之多,已经是南明河河底下。”现场的工人介绍,比起外面的隧道,下穿的南明河的隧道很难施工,贯通之前,每天挖建的进度还不足1米。

  从施工点走到贯穿交接点的位置,记者看到,掘进机已经挖出了一个圆形的洞口——这就是贯通节点,顺着洞口穿过走出去,便是主体在建好的人民广场站。

  在隧道下,已经没有了手机信号,工人们靠手持对讲机和外面保持联系;同时,施工方设有监控摄像头,24小时对地下情况进行监控,保障施工安全。

  “中人区间隧道工程下穿南明河段,被称为‘拦路虎’工程一点都不足为过。”贵阳轨道交通1号线第六段工程项目经理李建学向记者介绍,由于该区间下穿南明河长度较长,洞顶覆土较小,所处区域为岩溶强发育区,常遇溶洞、裂隙。同时,该区间隧道下穿河流地段拱顶距河流底部仅9米,极易发生拱顶坍塌、河水倒灌等安全事故,被列为1号线全线控制性重难点工程项目之一。

  记者了解到,中人区间隧道工程下穿南明河段工程从去年1月份开始施工,耗时一年多才顺利贯通,目前未发生安全事故,对南明河及周边群众生活环境未造成影响,工程确保了隧道安全、平稳下穿南明河。

  ■延伸阅读  

   下穿南明河 究竟有多难

  在南明河河床底下挖出左右线共长430米的隧道,如何防南明河水渗漏、河床坍塌,安全事故又如何保障……这些听起来就困难重重的事,到底有多难?

  “中人区间穿越人口密集的闹市区,周边环境条件较复杂,若采用爆破开挖施工,爆破振动对周边居民生活影响巨大。同时,区间下穿河流、桥梁等,且喀斯特地质岩溶、裂隙、溶洞发育,施工条件复杂,因此,安全风险很高,容不得半点纰漏。”1号线第六段工程项目经理李建学说。

  “南明河下面有大量溶洞,上面有南明河水,更糟的是洞中有水有烂泥,防河水渗漏、河床垮塌等十分重要。”李建学介绍,该工程从施工的那天起,就被列为第一类风险源,从施工图设计、施工方案制定,施工组织等方面都必须都严格把控。

  因此,在项目前期,施工方就组织相关单位结合工程的周边环境、隧道埋深及下穿地质情况,反复对比明挖法、盾构法、矿山法等各种工法,还对施工风险、环境风险、市民出行影响、废弃市政工程规模、工程施工筹划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还组织专家会对拟选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咨询论证,最终拟定矿山法非爆破开挖+强化超前地质预报+全断面注浆止水帷幕的下穿方案。

  李建学说,施工前就对隧道穿越南明河附近地质结构进行调查,采用中距离地质雷达、红外探水和短距离超前探孔等综合地质预报手段,重点对河底下部的地层进行探测,对发现的岩溶及时采取处理措施,避免突发性岩溶及其风险;另外,在防渗漏方面,采用全断面帷幕注浆的方式进行加固,即在隧道开挖轮廓线外4米通过注浆的方式将溶洞、裂缝填充密实,形成止水帷幕,防止南明河水通过未知的岩溶通道与隧道连通,发生渗漏;同时,在下穿段隧道开挖时,采用掘进机开挖施工新技术,这种技术不同于矿山中施工带来的爆破震动,其无爆破震动,也无火工品安全风险,这就降低了噪音对周边的干扰。

  通过以上三点措施,确保了开挖隧道安全、平稳下穿南明河。

  贵阳市城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陈发达表示,中人区间隧道工程下穿南明河段的顺利贯通,为贵阳市轨道交通1号线的全面贯通奠定了十分重要、坚实的基础。目前,1号线的建 设土建结构已完成了96%,突破中人区间隧道工程下穿南明河段工程后,接下来,1号线在城区还有延安路站点的建设施工最难,也是全线贯通中将重点攻克的“拦路虎”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