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底土鸡“触电”出山记

28.09.2018  20:44

  因为“触电”,开阳县毛云乡鲁底村的土鸡最近成了“网红”。林下散养、网上订购、冷链包装、顺丰速运,土鸡“一键”走出深山,直抵城市人家餐桌。

  土鸡“触电”,让全市100个低收入困难村之一的鲁底村第一次有了对外销售的农产品,时髦地搭上了互联网快车,迈上不等不靠、产业发展致富的新路子。

  “在鲁底村工作二三十年,现在是最有干劲、最有激情的时候,沿着这条路干下去,不愁村里不变样。”鲁底村党支部书记叶江斌说,“这多亏了云岩区驻村工作组的帮扶。

   因地制宜 瞄准林下养鸡

  时隔半年,叶江斌仍然清楚地记得云岩区驻村工作组入驻时的情形。“3月28日,云岩区派驻鲁底村工作组组长、第一书记朱文泉等人是冒着大雨来的,全身湿透了。”叶江斌说。

  山青水不秀,吃饭自耕自种,半数村民外出务工,家里多是妇女儿童老人组成的“三八六一九九部队”,是鲁底村的真实写照。“既然是典型的农业村,那就按照农业发展的门类挨个找出路。”朱文泉在了解村里的情况后表态道。

  贵阳市民吃的蔬菜多是从外地而来,鲁底村能不能就近供应自己种的蔬菜呢?驻村第一个周末,驻村工作组就赶回贵阳,来到花溪石板蔬菜批发市场、会展城星力超市等地开展市场调研。

  “两天的走访调研,让我们否定了发展蔬菜种植业的想法。”朱文泉说,原因很简单,远方长途运来的蔬菜多是大规模机械化、自动化耕种,产量高,成本低。鲁底村以丘陵和山地为主,自然条件和高成本都是其发展蔬菜种植的“短板”。

  发展种植业行不通,那发展乡村旅游如何?鲁底村虽然生态条件良好,但村民散居、缺水是发展旅游业的“硬伤”。

  “地里长出来的东西都能卖钱,但能卖多少钱?品质和品相是关键。”之前调研中一位蔬菜批发商人的话引起了朱文泉的思考,“既然鲁底村拥有75%的森林覆盖率,山地林地多、妇女老人多,为何不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发展林下生态养鸡呢?

  “养鸡是个基本技能,大家基本上都会”“村里养鸡倒不费事,白天放在林子里不用费心思”“现在城里人都很注重原生态的东西,土鸡应该有市场”……养鸡的点子一出,村支两委几乎不约而同地达成了一致意见。

   一波三折 力推土鸡“触电

  思路既定,“怎么养”被提上议事日程。

  “村里之前没什么产业,基本上是个‘空壳村’,一没钱,二没技术,这鸡该咋养?”叶江斌有些为难。

  “没有百分百把握的事,不能一上来就让村里冒险。”思来想去,为尽可能降低风险,驻村工作组经过多方奔走、积极对接,引进贵州零点壹度首席咨询服务有限公司与鲁底村签订养鸡项目招商引资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林下养鸡项目采用“企业整体经营、村集体组织管理、农户代养”模式,由村里投入林地、组织村民修筑围栏鸡舍,企业投入鸡苗、鸡粮,支付雇佣农户的工资,并负责市场销售。

  如此一来,村里有了生态产业,农户也能就近实现生态粗粮销售,部分人还能在家门口就业,几乎不承担任何市场风险。

  但事情没有预想中那么顺利。由于3000只鸡苗从外地引进,水土不服引起的感冒让不少小鸡相继感染,公司、村委会一度陷入不知如何是好的困境,甚至有人开始打起了“退堂鼓”。

  “必须承认,咱们还欠缺足够的经验和技术。但打造生态土鸡品牌的方向没错,不能一遇到问题就退缩。”朱文泉鼓励大家。

  公司养鸡一时难见成效,为何不转变思路重点卖鸡,再“以销定产”回过头来组织生产?

  “卖鸡谁不会?抓两只到乡场上去讨价还价不就得了。

  “鲁底村距离乡场八公里,又不通公共汽车,村里的老弱妇孺要去上一趟,不方便是其次,鸡的价格也上不去,鲁底土鸡的品牌更出不来。

  “那要咋卖?

  “咱们要做品牌,做平台,通过互联网来卖!

  说干就干。驻村工作组立即转变思路,依托公司本身的互联网技术优势,开始着力搭建鲁底村林下土鸡网上销售平台。生态土鸡介绍、基地视频直播、精选冷链包装、一键订购顺丰速运直达……平台的准备工作迅速展开。

  “先帮农户家的土鸡打开销路,通过‘农户 公司电商’模式,让农户足不出户就能完成土鸡销售增收,公司再通过互联网渠道提升产品价值、打响鲁底土鸡品牌。”经过反复讨论,鲁底村逐渐明确了土鸡“触电”的基本思路。

   补链强链 打造“鲁底品牌

  9月初,以鲁底村林下散养生态土鸡为品牌,网上销售平台“舌尖上的家”上线。村民刘庆高是鲁底村第一批尝到土鸡电商“甜头”的人。

  “我们夫妻都有残疾,家里虽然养了几十只鸡,但拿出去卖实在不容易。村里搞的‘网上卖鸡’真方便,有专人到家里来收,价格比去乡场还略高一点。”刘庆高笑呵呵地说。

  “前前后后通过平台卖了十几只鸡,赚了一千多元,以后我们会继续养鸡,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刘庆高妻子补充道,“这不,老刘前段时间还响应号召把家里的低保也取消了。

  下鲁组村民骆怀兵父子也借着土鸡“触电”获了益。“顾客从网上下单,土鸡从各家各户收来,经过检疫检测后,公司需要熟手及时对鸡进行宰杀、包装,这活不重又有收入,很充实。”骆怀兵说,儿子骆金炉每天骑车在村民家收购土鸡,并负责电商打单等“技术活”。

  农户就近卖鸡,腰包鼓了起来;村民就近上班,状态好了起来;生态产品上了网,村子名声响了起来……这些变化,叶江斌和村干部都看在眼里。

  然而,这才仅仅是个开始。“依托互联网帮助村民卖鸡,销路打开,农户获益,这只是第一步。”朱文泉找来叶江斌商量,“要想长远发展,咱们还必须把壮大村集体经济、生态土鸡可持续发展循环产业链考虑进来,这样才能带动村里和农户持续增收。

  朱文泉算了一笔账,农户自己买一只脱温鸡苗大概10元,依托鲁底村得天独厚的山林资源获得天然食材,农户每天喂养一只鸡需要补充的粮食只需0.2元,按六个月出栏计算,一只生态土鸡的成本约为46元。而按照生态土鸡市场均价85元计算,一只土鸡农户差不多能赚40元。

  “一家一次喂50只左右不是问题,一年出栏两次,光养鸡一项,村民年均增收就有近4000元。”叶江斌说。

  “在不断做大做好土鸡电商销售平台的同时,咱们一方面要鼓励带动更多村民发展林下养鸡。另一方面,村集体可以着力从培育孵化鸡苗入手补齐建强生态土鸡产业链。”朱文泉说,“村集体参与进来育雏,既就近解决村民鸡苗的来源问题,又帮助壮大集体经济,形成‘育——养——销’全过程闭环,真正将鲁底土鸡打造成‘鲁底品牌’。

  “有道理,就这样干。”叶江斌眼里充满坚定,因地制宜,从小做起,小土鸡一定能闯出大名堂。  记者 黄秋月

编辑 李华莹

统筹 彭钥嘉

编审 吴亚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