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黔台少数民族共寻留住“根脉”良方

15.09.2017  05:31

  中新社台东9月13日电 题:黔台少数民族共寻留住“根脉”良方

  中新社记者 蒋雪林 邢利宇

  在部落里,贵州和台湾当地少数民族一边共享美食,一边欣赏原生态歌舞。这一幕场景,出现在9月12日晚台湾台东县太麻里乡香兰村排湾人拉劳兰部落。

  正在此间举行的“守望精神家园——第四届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月”活动主办方于12日至13日安排贵州参访团前往台东,走进部落,回归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自民间”本质,将贵州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非遗”内容带入部落,与台湾少数民族进行深入互动,让两岸少数民族分享与体验各自的文化,共寻留住民族“根脉”良方。

  12日,参访团带着家乡的传统乐舞走村串寨。在台东县介达小学,他们与学校师生分享传统乐舞的魅力;在香兰村排湾人拉劳兰部落,他们与当地少数民族进行歌舞互动与美食交流,排湾人手把手教贵州少数民族姐妹们制作传统小米粽。来自贵州的侗族姑娘们,现场展示了五色糯米饭的制作方法。两地少数民族姐妹了解了双方文化间的异同。

  在香兰村拉劳兰部落,参访团与当地少数民族举办“非遗”沙龙活动,邀请两岸的专家及部落文化保护工作者针对两岸非遗保存现况与未来进行交流。

  在沙龙活动上,作家亚荣隆·撒可努表示,自己身为一名排湾人,20多岁离开部落前往都市闯荡,在现代化都市中,他发现自己民族的“根脉”正在消失。后来已成为一名警察的他,返回部落创办“猎人学校”,重建民族精神家园,延续部落文化。

  撒可努说,现代化进程的“侵袭”,使部落青年相继离开家园走向都市。部落文明慢慢消失。排湾人原是一群生活在山林间的豪迈勇者,在部落的传说中,千百年来他们是替风开路的人,敏捷的步伐领先在风前。撒可努一直记得父亲传授给他的猎人智慧,所以他回到部落深耕,带领青年恢复传统文化,成为一名坚守在部落的“现代猎人”。

  贵州省文化厅副厅长袁伟在听了撒可努的介绍后说,撒可努这种自觉保护和传承本部落文化的做法值得贵州借鉴。文化的发展是共通的,拉劳兰部落遇到的发展困惑,贵州少数民族民众也遇到。两地应积极交流、相互借鉴,把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中国艺术研究院宗教艺术中心主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田青教授在沙龙活动上表示,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各有长处,大陆各级政府非常重视“非遗”保护,也产生了积极效果。台湾民间自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做法值得大陆借鉴,撒可努建立会所制度动员青年族人回到部落保护本民族文化的做法,给他留下深刻印象。黔台两地选择“非遗”领域进行深入交流,把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把两地最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进行展示,让两地民众都产生了“共振”,效果非常好。他呼吁两岸少数民族民众要多进行该领域的交流,为保护中华民族的“根脉”找到可行的路径。

  台东县政府文化处处长钟青柏表示,黔台交流对于促进两地民众的情谊有积极正面的意义,非常期待、也乐意到贵州走走看看,“我们发现,彼此在很多领域都相似,交流一见如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