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的文化深耕

05.08.2014  14:23

  前言

 

  地处黔中腹地的安顺是贵州文化名城。

 

  620年前,一个个江淮族群迁居安顺,耕读传家的祖训带到这里。

 

  1394年,文庙在安顺兴建,这里有了孔孟之道教化的庙堂。抗战爆发后,闻一多等人在安顺留下大师的脚印。

 

  新中国成立后,三线建设的工厂来到安顺,也把众多的大学生和知识分子送到了这座城市。

 

  当历史的机遇一次次把文化的气息沉淀在了这座小城,文化成为了安顺民众敬仰、敬畏、敬重的字眼,读书自然而然成为安顺人推崇的生活方式。

 

  书香浸润的成长路

 

  1999年,和平常的夜晚一样,年轻的母亲陈仁琼抱着牙牙学语的女儿韦思镭坐在灯下,开始讲童话故事,一个又一个睡前故事成了母女俩最温馨的回忆。

 

  “我自己喜欢看书,也希望女儿能在书香浸润中长大,所以从她会说话,我就每晚给她讲故事,那时候是不讲故事不睡觉。”陈仁琼微笑着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女儿慢慢长大,陈仁琼越来越多的带着女儿到书店看书、买书。

 

  2004年,闹市区的西西弗书店里,一场场读书活动悄然开始,吸引了很多和陈仁琼一样爱带着孩子逛书店的家长,大家一起聆听读书讲座,分享读书心得。

 

  2005年,安顺第一幼儿园启动家庭阅读讲座,讲座中提及的书籍和育儿经验开启了安顺家庭阅读的第一步。

 

  三年探索,2008年主题为“做读好书家长,带读好书孩子”的“双阅读”活动在安顺市第八小学启动。

 

  坐在台下的韦思镭和妈妈陈仁琼拿着一本《小王子》,开始思考属于母女俩的读书计划。“其实,孩子上幼儿园开始读插画书,小学时我就给她买了精编版的世界名著,也和孩子交流读书心得,但是这种交流是偶尔的,不是有计划的,‘双阅读’活动强调的‘和孩子同读一本书,分享读书心得,同写读后感’,这种有计划的深度的交流我很认同。

 

  在书海徜徉中的韦思镭在一篇读书笔记中这样写道:“畅游在书的海洋,是一件快乐的事。阅读,让你经历无数的心灵之旅;阅读,把你的世界变得精彩,变得独一无二。

 

  在读书心得的交流过程中,母女俩渐渐有了观点上的碰撞,“有许多为人处世的观念,善良、仁爱、宽容这些品质的培养,我大都是通过和孩子交流读书心得的过程中实现,这比生硬的命令、强调更让她容易接受和理解。”陈仁琼说。

 

  如今,17岁的韦思镭进入了重点高中,成绩优异,繁重课业之余,她依然按照习惯给自己列了书单,“最近放假时间稍稍充裕点,我抽了点时间在看《全球通史》、《西方哲学简史》,快考大学了,想多思考一点人生和未来。

 

  当韦思镭和她的同学们在慢慢收获“双阅读”丰饶成果的同时,安顺“双阅读”的脚步从城市走进了乡村,2010年,西秀区蔡官镇成为首个阅读乡镇,蔡官小学成为首个乡村阅读小学,轿子山社区成为首个阅读社区。

 

  “双阅读”的定义也从最初的“学生与家长共同阅读”,扩展为“在城市,学生与家长共同阅读;在农村,学生与教师共同阅读”。

 

  相比城市家庭的“双阅读”中家长引导阅读的自然而然,农村学校的“双阅读”中教师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寻求不同的学生各自适合的方式。“因为家长是一对一的陪伴阅读,而作为老师可能是一对三十甚至六十的陪伴阅读。”2009年,蔡官小学教师孙小平首次参与“双阅读”。

 

  当时六年级的学生李园,最怕写作文,在阅读课上和老师同读一本书后,她写了一篇读后感,拿来请孙小平看。“学生很少写读后感,遣词造句上就不一定很准确,但是他们更多是要鼓励,培养他们阅读和写作的兴趣,所以当时我就给她说‘老师给你修改一点,这篇读后感会更好。’

 

  第二天,这篇读后感发表在安顺市文联的博客上,看到自己的读后感呈现在电脑屏幕上,李园有了信心,爱上了看书,也爱上了写作文。六年级毕业考试中,她的作文成绩进入了全镇前三名。

 

  李园的转变起因就在于她的兴趣被“激活”了,而“激活”她兴趣的正是“双阅读”活动和有责任心的老师。 

 

  在2011年的“双阅读”活动中,蔡官小学的教师、学生及家长写了400多篇读后感,其中有124篇发表在了市文联的博客上。

 

  蔡官小学教师成燕这样描写自己参加“双阅读”活动时的感受,“读自己喜欢的书,从书中去领悟、去学习,收获不少。在看书时,陪同孩子,还可以把自己看的故事讲给孩子听,使孩子和自己的感情更深了。另一方面,自己了解了很多以往不知晓的事理,明白了做人的真谛。

 

  市文联主席姚晓英在总结蔡官小学“双阅读”活动时这样写道,“2010年蔡官镇阅读活动开始,蔡官的学生和老师在交来的作品中展示了自己的书法功底和文化品位。2011年,西秀区的阅读在社会很多人的关心下继续开展,而蔡官学校的参与显示了真正的文化热情,很多老师在牺牲自己业余的时间做阅读辅导工作。2011年,西秀阅读但现在其实是蔡官镇的一次阅读盛宴,向蔡官走进阅读的孩子和家长祝贺,向参与阅读走进阅读的农村教师致敬。

 

  西秀区三股水小学教师胡永红早读时,带着学生们诵读童谣诗人金子美玲诗歌,中午再用投影仪和班里的孩子一起看书。

 

  9岁的朱富英读了《彼得兔的故事》后,和同学们一起,把故事排演成了小话剧。

 

  班里的另一个学生龙中平则爱上了诗歌,胡永红告诉记者,“龙中平喜欢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不到一年,他的作文本的三分之二写的都是诗歌。

 

  阅读在孩子们身上显现的影响力越来越明显。“除了增长知识,也让孩子们更加自信、乐观、积极、有责任心、更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对他们的成长很有益。”胡永红说。

 

  阅读成为文化民生工程的核心

 

  从2004年安顺本土作家、文化人在西西弗书店举办读书活动开始,“双阅读”成为了安顺的文化符号,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影响了这座城市近百万人。

 

  分析这个过程时离不开一个词:文化自觉。

 

  一个家长、一位教师的思考力量和对孩子的带领、引导、灌输基于他们自身的阅读思考,而培养近百万的孩子、家长、教师等人群对阅读的热爱则是源于一群文艺志愿者近十年来的文化自觉。

 

  “‘双阅读’是公益活动,文艺志愿者都是无偿服务。

 

  “比如每年的读后感评选,志愿者要看几万份来稿,从里面选出几十份来,然后一篇一篇写评语,有的志愿者要写到半夜一两点。

 

  坚持的动力在于学生、家长、老师和学校的积极参与,“那些读后感的文字让人感动。

 

  一个六年级的孩子看完《小王子》后,会给小王子写信,告诉他,“如果你来到地球,可不要轻易跟陌生人说话,因为陌生人可能是人贩子。

 

  一个小女孩读完《红楼梦》,在读后感里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不知他年是否有位少女会和我一样,为黛玉葬花。

 

  一个乡镇小学,有三本学校自己编的读后感:分别是学生、老师、家长的读后感。

 

  还有一位父亲,供职于安顺一家濒临破产的企业,但是每次来听讲座,都把自己的工装服洗得干干净净。另一位家长,在一次活动中说,“我们要和城市在阅读中一起超越。

 

  在西街办事处互助社区、山京畜牧场学校、木山堡小学、安顺市第五中学等学校,文艺志愿者多次开展专题读书讲座,和学生、教师、家长交流互动,“这些讲座的文艺志愿者都是市、区文联的作家,每次做讲座的时候,就能发现阅读给学生、家长带来的文化自信,就是我们这么多年努力想见到的成果。”姚晓英感叹。

 

  文艺志愿者的文化自觉是“双阅读”的动力,机制的建立也是活动长期开展的基础。

 

  “2009年,我们先在西秀区的学校实践,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读书活动领导小组,以班级为单位,发动学生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学校的图书馆及时添置新图书,建立便捷的借书制度,让每个学生都能随时借阅图书。同时,老师在作业量上也进行控制,让学生能有时间和父母共同阅读。”姚晓英说。

 

  活动形式也比较丰富,比如,2009年,活动在4月的“世界读书日”启动之后,5月,各个家庭要准备一年来要读的书目,开始读书;6月,“家长学校”成员阅读情况汇报、阅读调查报告;10月,鼓励学生、家庭开展“图书漂流,好书交换看”活动;12月,举行以家庭为单位的征文、演讲比赛,主要文体为读后感。”

 

  近十年行之有效的推广和普及,在安顺,参与阅读活动的学校已有40余所,数万名中小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图书仔细阅读,并写下每本书的阅读心得,数以万计的家长也通过和孩子同读一本书,搭建起了亲子交流的纽带,四百余篇读书心得通过博客和微博展示到更多人的眼前。

 

  随着“双阅读”活动的开展,安顺市内的西西弗、新知图书、行知书社等书店的图书销售量一路走高,比活动前年销售量增加了近70%。

 

  “‘双阅读’推荐的图书比如《小王子》、《汤姆索亚历险记》、《万物有灵且美丽》这些书销量都很大,今年有的书都进了三次货,远远超过其他门类的图书。”新知图书安顺书城经理吴晓丽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