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肩双担—柔弱女子撑起的蓝天

06.09.2016  03:04

 

 

          我身边残疾人朋友的婚姻大多是这样的:娶一个残疾人为妻、找一个残疾人做丈夫,婚后他们不离不弃,患难与共。如果有一方残疾程度低一些,就会义无反顾地照顾对方,就会承担更多的责任,他(她)就是这个家庭的主心骨,他(她)就要为这个家庭操碎心,就要为撑起家庭这片蓝天殚精竭虑。

      杨秀贵就是这样的残疾人家庭,小时候由于烧伤,杨秀贵手、脚都留下了残疾,左手手指不能屈伸。1992年,21岁的她嫁给了同村的张成友,丈夫是智障,基本不理事,婚后,杨秀贵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做农活、带孩子,照顾丈夫,日子虽然苦,但还平静。孩子稍大一些后,初中毕业的她思考着未来的生活:如果仅靠一亩三分地,这个家很难摆脱贫困,怎么办?毅然决然,外出打工,将儿女托付给老人,杨秀贵带着丈夫离开家乡,远赴浙江,到城里去做农民工,这一走就是十年。十年,这对残疾夫妇干最苦最脏的活,睡工棚,吃简餐,他们把最美好的青春奉献给了繁华的都市。

      在遵义市残联、凤冈县残联领导的陪同下,调研采访组一行来到凤冈县永安镇田坝村,村里砖房一字排开,街道整洁,茶叶已经使这里逐渐走出了贫困。杨秀贵家的大楼在村里最显眼,建筑面积3000多平米,投资400多万,在乡村,这个数字令人咋舌。瘦小、甚至是弱小的杨秀贵在家里等着我们,围坐下来,脸上写满艰辛的杨秀贵轻声细语,她与我们拉起了家常…

      2008年,有了一些积蓄的杨秀贵带着丈夫回到家乡创业,在田坝新村购买了一小块地,用多年的积蓄修建了一栋小平房,办起了茶叶加工厂。茶叶加工出来了,但是品质低,既无看相也无卖相,怎么办?东拼西凑,跟亲戚朋友借钱购买设备,自己外出学艺取经,终于,好茶做出来了,但是销售渠道又难住了她,扛着蛇皮袋的杨秀贵睡火车通道、挤长途大巴,晕车的她吐了一次又一次,哭了一回又一回,吐了抹抹嘴、哭了擦擦泪,蛇皮袋跟着她辗转北京、上海、山东、浙江,历经千辛万苦,茶叶终于有了销路,客户也找上了门。2010年,她的加工厂年加工干茶达10万斤并远销省内外,收益达60余万元。有了钱的她,又发展了200多亩茶园基地,同时成功申报了茶叶商标“秀姑”和“翠意独衷”品牌。

      自己致富了,杨秀贵首先想到的是那些身有残疾的朋友,她主动请残疾人到自己的加工厂做工,在春茶收购季节,残疾人朋友一个月可以在她的公司里拿到近三千元的收入,在村里,残疾人不用出门,干的活也不重,收入还可以,慢慢的,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加入了杨秀贵的团队。

      2014年,省残联支持杨秀贵二十万元,市残联支持十万元,县残联拿出一万元,加上自己这些年的盈利,杨秀贵扩大规模,大楼建起来了,新的制茶设备不断购入,公司加合作社的模式,村里六十多人成为职工,公司还安置了二十多名残疾人,其中十多名残疾人是公司的固定职工,如今公司年产值三千多万,利润达四百多万。在她的公司里,杨秀贵的丈夫和儿媳正在包装茶叶,在杨秀贵的精心照料下,他的丈夫与常人无异。包装袋上并没有“秀姑”或者“翠意独衷”的痕迹,原来他们使用的是县里统一的包装袋,原因是包装费用太大,杨秀贵舍不得这个钱,同样的,公司里生产的茶叶大多以低端为主,很多龙井茶的原茶都出自这里,她应该怎样打造附加值高的产品呢?茶叶品质急需提升、打造品牌成了公司发展的瓶颈。

      在杨秀贵家里,难得看到她的笑容,即使有,也是稍纵即逝,是的,她历经苦难,目前又压力重重,一个柔弱的残疾女子要撑起这么大一个企业,需要她操心的事太多、太多,她反复说道,我要打造全省著名商标,我要做贵州电商第一名,目标驱使着她。

      走出杨秀贵的大楼,我仰望湛蓝的天空,如仙女飘逸的云彩、太阳折射的光环,一切都那么耀眼。当残疾人创业遇到瓶颈时,我们是否应该主动为他们支招?当那些还没有走出贫困的残疾人朋友在为生计发愁时,我们应该如何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如何、又一个如何,我的思绪飞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