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水千山绿意浓 千门万户笑颜开
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提出,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多年来,铜仁市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紧扣大扶贫、大数据“两大战略行动”和大生态、大健康、大文化、大旅游“四大跨越工程”,结合实际念好山字经,写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奋力打造梵天净土、桃源铜仁生态文明升级版。
铜仁市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也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从今天起,我们围绕绿色经济、绿色家园、绿色制度、绿色屏障、绿色文化等方面,关注铜仁绿色发展的探索和实践。
本期我们聚焦铜仁绿色经济发展。绿色经济,追求的是自然生态与经济生产的协调发展。近年来,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思路,做好山水生态文章,绿色经济生机盎然,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多赢。
念好“山字经”——生态农业遍地开花
松桃盘石镇“黔东草海”,大山披上了一层绿毯子,牛肥羊壮,牧人吆喝。
地处黔湘交界的盘石,曾经交通不便,石漠化严重。通过种草养畜,石山荒土变成了草原。
不起眼的大山里,竟“藏”着3家牧业龙头:德康牧业、努比亚牧业、梵净山牧业。不但带动了上千养殖户,而且孕育出全省“5个100工程”之一的盘石生态畜牧业示范园区。
贵州多山,铜仁亦然。
沿河十二盘,山路弯又弯,大山入云端。
“山高水浅石旮旯,红苕洋芋包谷粑,要想吃顿白米饭,除非坐月生娃娃。”这首民谣,道出了十二盘村曾经的艰辛与困苦。“吃粮靠救济、穿衣靠救助、用钱靠贷款”,30岁以上的光棍汉就有58个,是沿河出名的“三靠村”和“光棍村”。
20多年前,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来到十二盘,做出了“坐山靠山、坐山养山、坐山治山、坐山吃山”的指示。
十二盘人牢牢记住了这16个字。走山路,唱山歌,念活“山字经”。
村民苦干实干,修路,修水窖,改写了“有女莫嫁十二盘,手攀山崖脚蹬岩”,“清早起来去挑水,太阳当顶才回来”的历史。
以改善基础设施为突破口,村里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保护生态改善环境,走出一条生态环保效益型的产业致富道路。
如今的十二盘,珠瑙山上郁郁葱葱,漫山遍野的梨树、空心李树、板栗树,荒山变成了金山。
青杠坝坐落在思南县塘头镇的一处半山腰,遍地石旮旯,人均仅半亩地,极度缺水,“田大丘,三年两不收”。
在村支书冷朝刚的带领下,村民们在大山里开启了转型发展之路。
第一次转型,“水路不通走旱路”,从种植传统作物到种植大蒜、西瓜等经济作物,使青杠坝走出了贫穷;第二次转型,从种植业到种养业并举,发展蛋鸡养殖,使青杠坝走向富裕。正在进行第三次转型,从种养业到企业模式,将使青杠坝实现腾飞。
念好“山字经”,富了山里人。青杠坝年人均收入从不足700元增至1.38万元,村里的固定资产上千万元,集体经济接近300万元,一跃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不负青山,方得金山。
铜仁加快发展山地高效农业,大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生态茶、中药材、果蔬和畜牧业等生态富民产业。实施“三个万元”工程,即万元田、万元山、人均万元收入。该市在每一个乡镇,都建有农业园区,其中35个园区跻身省级。
山绿了,民富了。仅茶产业一项,全市茶园面积从2007年的13万亩攀升至160万亩。生态畜牧业去年实现产值75亿元。食用菌种植达1.28亿棒,可年产鲜菇11.1万吨,年产值7.8亿元。
收获金山,留下青山。
去年,全市森林面积达156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7.92%,稳居全省第二位,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写“水文章”——生态工业策马扬鞭
近来,铜仁市正紧锣密鼓筹办水博会,即2016首届贵州(铜仁)国际天然饮用水博览会。
这是我省继酒博会、石博会等之后的又一特色产业发展交流合作平台。水博会选址铜仁,无疑是对该市水资源和水产业发展的肯定。
铜仁市的“水文章”,农夫山泉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位于碧江经开区的农夫山泉(贵州)武陵山饮料生产基地,花园式的厂区,硕大的厂房,先进的生产线,铜仁的生态水加工成一瓶瓶矿泉水和饮料,进入全省各地和周边省份市场。
农夫山泉一期工程,实现年产33万吨天然饮用水和7万吨饮料。公司相关负责人说:“选择铜仁,主要是看中了这里优良的生态环境、优质高山泉水,以及良好的投资环境。”
近年来,铜仁大力发展以健康水产业为重点的特色产业,做活水文章、做大水产业。
一批知名企业“闻”水而来。福建“好彩头”投资总额15亿元在碧江区建设饮料、矿泉水南部基地。如今一期已投产,铜仁产“小样”等饮品广泛进入市场。
目前,铜仁在建、拟建水产业项目6个,总投资近29亿元。预计今年规模以上水企业可完成工业总产值7.5亿元以上。该市的目标是,通过5至8年左右的努力,将健康水产业打造成百亿级产业。
从水产业的发展,可观察铜仁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经济的路径。
近年来,铜仁市大力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培育新兴特色产业,新型生态工业体系逐步形成,走出一条工业转型升级之路。
该市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构建特色优势产业体系的决定》等文件,明确提出以“绿色化、信息化、服务化”推动工业产业转型升级,将节能环保产业、大健康医药产业、大数据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作为未来5至10年重点推动的工业主导产业。
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动产业低碳化。2015年,铜仁共有规模以上节能环保企业22户,完成产值71亿元,占全市的10%。
大力发展健康水、石材、茶叶等为重点的特色产业,2015年特色产业规模企业达138户,实现增加值32.5亿元,分别是2010年的4.4倍、4.5倍。
大力发展大健康医药、大数据、新能源新材料等为重点的新兴产业,新兴产业企业85户,工业总产值超过110亿元。
铜仁市在园区规划建设秉承生态环保理念,所有的产业园区配备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环保设施。园区产业发展实行生态化改造,大龙开发区、碧江灯塔工业园区被纳入省级清洁生产试点示范园区。
铜仁市将加快构建以新材料、能源环保、新型建筑建材、特色轻工、装备制造、新医药、生产性服务业和大数据产业为支撑的八大产业体系,着力打造西部精细化工产业基地、西部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全国承接产业转移基地、全国营养大健康医药产业基地、西部石材产业基地五大产业基地。
打好“生态牌”——生态旅游厚积薄发
夜色渐浓,梵净山下,寨沙侗寨人流涌动,篝火闪耀,侗歌飘荡。“侗家驿站”老板娘杨元菊心情舒朗。几年前,在政府支持下,新建了美丽的侗寨。在外打工的杨元菊夫妇回家开办农家乐,“一年下来毛收入10多万元。”
如今在寨沙,已有30来户办起农家乐,去年户均毛收入8万元左右。侗寨60多户人家,几乎家家都靠旅游吃饭。
寨沙的变化,是铜仁旅游崛起的缩影。
今年上半年,铜仁市共接待游客1934.27万人次,旅游收入162.9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9.6%、49.4%。旅游收入增速排名全省第三。
“井喷式”增长,已经成为铜仁干部群众口中的热词和关注的兴奋点,展示了铜仁旅游产业发展的喜人态势。
铜仁旅游井喷式增长,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久久为功,厚积薄发而成。这和历届党委、政府发展旅游的决策部署和战略定力密不可分。
铜仁,文化旅游资源“家底”丰厚。坐拥丰富自然生态资源,境内有著名的梵净山、乌江、锦江,溶洞、峡谷、溪流交相辉映,温泉资源丰富,还有独具底蕴的民族文化、佛教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等多元文化资源。
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让旅游成为铜仁发展的必然选项。
不断做大做强梵净山旅游龙头,挖掘温泉、溶洞等特色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全市城乡处处是景。
连续举办多届旅发大会和文化旅游节,连续举办铜仁过大年活动,以节为媒,推动旅游发展。
截至2015年底,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地质公园1个,国家地质矿山公园1个,国家湿地公园7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21家,其中4A级景区10家;省级旅游度假区试点单位3家。
铜仁创新开展“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将18个农业园区打造成星级景区。建设碧江九龙,江口云舍、寨沙等市级乡村旅游示范点共20余处,创建国家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和示范点各1个,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7个;74个村被列入全国旅游扶贫试点村,18个村列入全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示范村。
目前,高速公路、高铁、航空、航运等立体交通体系基本形成。交通的改善,从边缘到前沿,为铜仁旅游井喷提供了外部条件。
铜仁确立了“梵天净土·桃源铜仁·弥勒道场·养心天堂”旅游品牌形象,提出“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迎接大众旅游新时代”,着力将梵净山打造为全国五大佛教名山和健康养生休闲度假胜地,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打造为全国生态旅游创新示范区,将铜仁打造为国际著名休闲旅游目的地和世界养生目的地。
铜仁着力规划生态旅游发展,构建环梵净山佛教文化旅游区(大健康养生旅游区)、石阡思南温泉养生旅游区等七大特色旅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