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新设外商投资企业数同比增加10倍
原标题:上海自贸区迎来“一周年” 新设外商投资企业数同比增加10倍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湘怡):中国内地首个真正意义上的自贸区——上海自贸区去年9月29日正式挂牌开始运行,成为了中国经济改革新的试验田。上海自贸区相关负责人在26日所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自贸区运行已近一年,目前建立了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开放为目标的金融创新制度。新设外商投资企业数同比增加10倍。未来,资本市场支持自贸区建设实施细则将出台,将进一步扩大开放和提高透明度:上海自贸区总面积为28.78平方公里,范围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作为中国经济新的试验田,上海自贸区肩负着探索中国对外开放的新路径和新模式的重要任务,“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是中国成立上海自贸区的重要目标之一。
自去年9月29日挂牌运行近一年来,上海自贸区吸引了众多企业入驻。截至9月15日,办结新设企业1万2千多家,外资企业1677家,占比超过13%。上海自贸区管委会主任艾宝俊总结了上海自贸区一年来的情况:“经过一年的改革实践,上海自贸区推进四大制度创新,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已建立,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平稳运行,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开放为目标的金融创新制度基本确立,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导向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基本形成。在建立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框架上,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
制度创新是上海自贸区这一年发展取得重大成果之一。上海自贸区推出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法无禁止既为可行”的模式进一步提高中国市场的开放和透明。在2013版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基础上,今年6月修订出台的2014版负面清单,将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由190条减少到139条,调整率达26.8%。同时,借鉴国际经验,海关、检验检疫、海事等部门在自贸区推出60多项创新举措,例如海关推出“先进区、后报关”提高通关速度,促进贸易便利化,上海自贸区管委会主任艾宝俊说:“我用四个数字说明贸易便利化的变化,今年1-8月,自贸区里进出口增长了11%,物流仓储成本从企业角度测算平均降低10%,平均通关时间大约减少3-4天,在自贸区里新增有一半以上贸易和物流企业。”
这些措施除了吸引中国企业入驻自贸区,更是带给不少外国企业进军中国的积极信号。上海市商务委副主任顾军表示,上海自贸区使外国投资者投资热情得到极大迸发:“以负面清单为核心的外商投资管理模式,对负面清单之外领域,将外商投资项目由核准制改为备案制,将外商投资合同企业章程审批改为备案管理,相关备案手续可以通过网上实施办理,最大程度便利投资者。一年来从同期比较,新设外商投资企业数同比增加10倍,这个数字说明外国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得到极大迸发。”
金融领域的开放与创新是上海自贸区的重要使命。按照自贸区的总体方案,自贸区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等方面创造条件进行先行先试。据了解,相关部门已出台51条金融支持自贸区建设的政策措施,中国央行出台了包括支付机构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试点等实施细则。87家有金融牌照的机构和一批金融服务企业入驻自贸区,启动实施投资贸易便利化的创新业务。同时,面向国际的金融市场平台建设正有序推进,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国际黄金交易中心已批准建立。
有媒体问到有入驻企业表示目前人民币市场化以及自由兑换进展较缓慢,上海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郑杨表示,上海自贸区要以防范风险作为重要底线,积极稳妥推进金融改革,目前仍在探索中前进:“资本市场开放,资本项目可兑换,这是全国金融改革方面重大问题。因此提出要稳妥有序可控推进,我们要防范风险。可兑换包括资本市场的开放,都是要靠监管和风险防范体系能不能健全,才能推出来。在我们管得住,说得清的前提下,才能进一步放开,自贸区金融搞改革为全国进行压力测试,我们目前取得一定阶段性成果,我们还在探索中前进,要朝着人民币国际化,利率市场化,资本项目可兑换方向不断前进。”
他表示,下一步将力促资本市场支持自贸区建设实施细则尽快出台,构建国际金融市场体系,为中国金融改革做好压力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