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万留守儿童的“温馨家园”

24.06.2014  19:28

两万留守儿童的“温馨家园

 ——大方县“留守儿童之家”工作纪实

    

    “在这所学校里我已经生活了五年了,现在学校里是一年一个样,我们可以在干净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卫生的食堂里吃饭,可以在‘留守儿童之家’里看书、活动,用‘亲情电话’和爸爸妈妈说话……”这是贵州省大方县小屯乡小屯小学一名学生的心里话,他和全县20000余名留守儿童一样,在学校里有一个温馨的“”。

    为全面加强校内留守儿童之家软硬件建设,在学习、生活、心理疏导及活动上,相关部门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关爱留守儿童,实现“校内有监管、课余有去处、关爱全方位”的工作目标,大方县以资金投入为保证、场所建设为基本、活动开展为平台,强化示范带动和特色创新,打造出一所所温馨之家、体贴之家、快乐之家。

    自2012年“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工程纳入民生工程以来,两年来大方县共建设了100多所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实现了项目学校全覆盖。这些成绩的取得,缘于网格化三级投入机制的建立:每所留守儿童之家除市级投入100万元配备电脑、电话等物品外,大方县财政投入400万元统一配备了标牌、阅览桌椅、电子琴、篮球等设施。另外,教育部门还积极广泛争取社会力量支持、谋划,主动寻求爱心人捐赠了价值数万元的物品,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留守儿童之家”硬件设施,这为推动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工作注入了新的动力。

    有家就应该有屋舍、家具、生活用品,在这里,学校安排的专门校舍就是他们的屋舍,房舍内摆放的专用设施就是他们的家具,大到电脑、电话、图书、体育器材,小到应急小药箱、雨伞、窗帘,学校都一一考虑,悉心布置。牛场乡果宝小小学的李丽同学是一名留守儿童,父母离异后跟母亲生活,母亲外出务工后常年寄宿在学校,他的课余时间基本上都在学校的“留守儿童之家”里度过。“我最喜欢这里的电话和电脑,因为我可以通过它们与远在上海的妈妈说话,有时候还可以通过电脑上安装的小摄像头与我的妈妈见面,我喜欢贴在这里的‘留守儿童之家’标志,看到它们,我有一种亲切感,有一种温馨的家的感觉……”在李丽眼里、心里,留守儿童之家就是他的另一个家。

    如果说屋舍、家具和生活用品等硬件设施构成了孩子们的“”,那么这里的同学就是他们的兄弟姐妹,这里的老师就是他们的家长和亲人。在大方县教育部门看来,硬件设施固然重要,但如果只一味地追求更多、更好的内部设施,忽略了人员的管理和对孩子们的人文关怀,那留守儿童之家的建设工作是算不上成功的。为此,大方县教育局在指导各校留守儿童之家建设过程中,尤其注重“软件因素”,对各校在人员配置、机构设置、制度制定等方面要求各校留守儿童之家切实开展好德育、文化、体质锻炼、社会实践、心理健康咨询五项创新活动,从而丰富了留守儿童的课余文化生活,营造了家的气氛,让这些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们在自己的小“”里自由活动、快乐成长。

    据悉,大方县在建立了教师与留守儿童、走读生与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与留守儿童“三结合”的校内“结对”关爱队伍的同时,关爱网络向社会延伸,妇联、共青团、关工委、企业等单位,向留守儿童赠送书籍和学习用品。2013年来,该县在226所学校开展了220场次关爱帮扶活动,102位“五老”人员参加帮扶活动,9300多人次受到帮扶,捐赠钱及物资折合人民币270.68万元;今年3月,该县又争取了3610公司的支持,向雨冲、星宿、大山、绿塘、凤山五个乡镇贫困小学生免费提供9000双运动鞋,价值108万元 ……仅今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该县就对250名优秀、贫困留守儿童进行5万元的现金慰问;联系爱心企业组织24名品学兼优学生到北京游览,并对32个乡镇1~2名在校患重大疾病或遭受自然灾害极度贫困等儿童实施救助,每名儿童救助金额拟达数千元,形成了教师和学生、孩子和家长、学校和社会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温馨氛围。(郭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