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寄宿制学校入驻纳雍教育园区

13.10.2014  19:14

    今年9月,纳雍县第一中学和思源实验学校入驻纳雍教育园区,教学设施更加完善,每班学生人数在53人左右,有效解决了老城区大班额难题;两学校都是寄宿制学校,不仅能锻炼学生的独立生活、学习能力,也能加强师生之间的紧密联系,铸造如父母子女般的师生情。

    设施标准化

    纳雍教育园区位于新城区湿地公园白水河畔,占地2300亩,规划建设县第一、四、五、六中学,思源实验学校,青少年活动中心,室内体育馆,图书馆,第二职业中学,教育培训中心等,教学设施设备一应俱全,实现标准化,是纳雍县委、县政府调整教育布局,整合教育资源的重大举措。

    目前入驻园区的纳雍县第一中学和思源实验学校,均采用围合式布局,平台式规划,具有互动性与开放性空间,连廊与平台紧相连,校园交通人车分流。学校建设分教学区、活动区和生活区三个功能区,各功能区彼此独立,又相互相连,最大限度的便于教学、生活。

    教学区,布局合理,设施先进,所有教室均装有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实验室、电子阅览室等各种功能一应俱全。

    活动区有配套齐全的篮球场、足球场、排球场和别开生面的风雨操场。

    生活区内有宿舍、食堂、浴室、超市等,便于师生生活。

    纳雍县第一中学学生胡沙说:“教学楼是四合院的建筑风格,通风通气,过道非常宽;每层有男女卫生间各两个,均采用冲水式厕所,干净卫生,每个卫生间还配备有洗手池;每层楼有8个教室,共112个教室,每个教室都没有遮挡物,宽敞明亮。教室里的设施全是标准化的,有14支日光灯,4块活动黑板,多功能讲台和多媒体等。在这么漂亮的教学楼里上课,自己一定会好好学。

    学生朱贞攀补充说:“男女宿舍楼各3栋,每栋有5层楼,同样是采取四合院建筑风格,通风透气,每层宿舍楼有太阳能浴室、公共卫生间,而每个宿舍又配有独立卫生间、洗漱台、阳台,设施这么全,生活很方便。

    小班额管理

    教育园区全面建成后,能容纳近2.2万学生就读,将有效解决老城区大班额难题,突破高中教育瓶颈,打造纳雍教育品牌,提升纳雍教育竞争力。

    入驻园区的县第一中学和思源实验学校,每班学生人数在53人左右,虽然没有达到每个班30人以下的标准,但相比之前每个班学生多达70以上来说,还是极大缓解了大班额的拥挤。随着更多学校的入驻,大班额将逐步向小班额迈进。

    小班额给予师生更多交流机会,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关注也会得到加强,教学管理上也会相应得到强化,从而促进教育的公平,让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水平自然就提高了。

    “以前学校在老城区时,教室少,学生多,一个班均在70个学生左右,非常拥挤,上课都得带扩音器,不然后面的学生听不到,改一个班的作业得几个小时,现在好多了,一个班减少了20个学生,管理起来更轻松。”县第一中学教师王祥云说。

    浓浓师生情

    由于纳雍县第一中学和思源实验学校都是寄宿制学校,老师和学生吃住在一起,学习中老师是师长,生活中老师就是“父母”,吃穿住行要关心,孩子的健康、安全更不能掉以轻心,此外还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情绪,经常与孩子沟通,为孩子排忧解难。如此,师生之间就有了如同父母子女般的浓厚情感。

    思源实验学校有67个教职工,4至8年级共21个班1108名学生,所有教职工吃住在校,每天安排有1个行政领导和7个老师负责教学管理和就餐就寝等事宜,其他教职工24小时随时待命,如若孩子生病,医务室治疗不到的就得马上送往县城医院,一直陪护到家长来。

    因为第一次离家独立生活,很多孩子想家不适应,开学后不久的一个晚上,四年级有个寝室的孩子全部哭了,班主任知道后,先安抚孩子想家的情绪,然后鼓励他们,父母也是希望你们能在学校锻炼独立生活,善于沟通的能力……如此反复安慰、鼓励,孩子们终于在一个星期后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刚开学时,早餐做240斤的粉条就够了,现在得280斤才够,这也充分证明,孩子们适应了学校的生活。”校长陈军一边写《工作日志》一边笑着说。

    话说时,一名叫陈瑶的学生拿着水杯来校长办公室接水喝。校长说:“很多孩子渴了都会跑到我这,习惯了。

    由于是新学校,校长室除了两张桌子和两条板凳,再没有别的什么办公用品了,连电脑也是陈军从自己家搬来的。尽管如此,陈军的《工作日志》上却写满了食堂卫生管理措施、宿管问题、安全问题等等,半个月已经写了20多页,字里行间倾注的全是对学校、学生、老师的爱。

    为了鼓励孩子打扫好寝室卫生,五年级(3)班的李玉勇老师还自己花钱买了图书作为奖励,只要哪个寝室卫生搞得好,每个孩子都将得到一本图书。殊不知,李玉勇老师是刚走上讲台的新老师,才领得一个月工资,而且他还是只有一只脚,拄着拐杖的残疾老师。就是有了这些敬职敬责,充满爱心的老师,学生才能适应并慢慢享受寄宿制学校的生活,在学校里健康、快乐地学习。(王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