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村落保护注重改善民生
新华网贵州频道11月19日电(记者李黔渝)拥有276个中国传统村落,数量占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约1/10;5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全球18个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传统村落、民族文化保存相对完整,却难掩其贫困和封闭的尴尬现实。
黔东南州16个市县中,有15个属于全国重点扶贫区域,276个传统村落多集中在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方。
这并不是中国西部地区独有的现象。截至目前,共有2555个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其中多数分布在偏远贫困地区,自身发展条件和能力都很弱,改善民生成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面临的首要任务。
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赵晖日前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召开的2015首届“中国传统村落·黔东南峰会”上表示,贫穷仍然是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最大困难和许多问题的根源。
黔东南州从江县高增乡小黄村被誉为“侗族大歌之乡”,当地村民对居住条件改善存在刚性需求。近几年,村民们拆旧建新,新建房屋基本都是砖房,且参差不齐,小黄村“原味古村”风貌正在逐渐褪色。
“少数民族村寨房屋多为木质结构,居民聚居成寨、密集连片,一旦发生火灾打击是毁灭性的。”小黄村村支书陈跃明无奈地说,大大小小的寨火把村民们都烧怕了,部分村民认为砖房防火性好,相对木房更舒适和现代化、成本更低。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曹昌智表示,绝大多数的传统村落需要实实在在地解决发展的首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保护层面的问题。
面对多数传统村落分布在偏远贫困地区的现实,近年来,政府积极探索传统村落的合理开发与再利用,发展是核心、保护是手段成为各界共识。
“上世纪90年代,村里几乎没有一户人家造纸,石桥古法造纸工艺濒临失传。”黔东南州丹寨县南皋乡石桥村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潘玉华说,“从几分钱一张没人要,到现在十几元一张供不应求,简直天壤之别。”
石桥村是中国古法造纸工艺保存最完整的地方之一。2006年,石桥古法造纸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经过开发恢复,如今,原本几尽凋敝的技艺成为村子老百姓收入的主要来源,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在从事造纸,年产值达到300多万元。2013年,石桥村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被予以重点保护。
目前,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2555个村落已初步建立了指导和管理机制,并获得中央财政平均每个村补助300万元的保护扶持。
经过多年努力,中国传统村落生产生活条件正逐渐得到改善,社会各界保护意识明显提高,许多村落成为旅游热点,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并带动当地村民收入明显增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文化遗产保护专员杜晓帆认为,“又老又穷”并非特色,村落发展势不可挡,保护的目的是既要创造安居乐业的环境,让村民们过上健康舒适的生活,也要留住其历史文脉,保证乡村文化的呵护和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