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中要努力提高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能力

12.06.2015  23:54

当前,全党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这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化,是持续推进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重要抓手,其作用十分重大。领导干部在“三严三实”教育中,要努力提升战略思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总是善于从全局角度,以长远眼光看问题,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发展趋势和方向,体现出恢宏的战略思维。他强调要树立大局意识,善于从大局看问题,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要善于抓大势谋大事,把握工作主动性,要加强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实力,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中,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努力增强战略定力,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旗帜鲜明,态度明确,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平心静气,静观其变,在制定政策时冷静观察,谨慎从事,谋定而后动。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的能力。

战略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要义之一。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礼记·中庸》提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意思是,要想成就任何一件事,都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认真的准备和周密的安排。没有准备的盲目行动,只能是忙忙碌碌却一事无成。预,就是准备,是努力,是奋斗,是实践,是付出;立,则是成功。有了精心的准备、艰苦的努力、不懈的奋斗、扎实的实践和巨大的付出,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所以说,预是成功的基础,不预则是失败的根源。鼠目寸光难成大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未雨绸缪胜过亡羊补牢。  中国古代兵圣、东方兵学的鼻祖孙子在《孙子兵法》第三篇“谋攻篇”中写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很显然,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战争的最高境界。不战,是指没有流血冲突。但这里的不战,决不是厌战、怯战,也不是没有能力应战,而是掌握了战争主动权后,对冲突形势进行把握,形成的强烈的军事力量和状态的对比,迫使敌对一方主动认输,从而达到保存实力,避免流血,减少社会灾难的根本目的。所以,不战的后面是积极的备战,需要有更高的能力和技巧。在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和平解放北京,就是不战而胜的典型战例。在对北京和天津进行了分割包围以后,政治宣传上主张避免流血和平解放,在社会舆论上宣传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在军事上用打天津来展示战斗力威慑北京。以上种种彻底动摇了傅作义顽抗的决心,最后采用和平方式将北京交到了解放军手中。

战略一词经历了由特指到泛指的过程。战略一词,原本是军事术语,特指关于战争的谋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战略一词逐步被拓展到经济社会发展变革的诸多方面,于是乎:经济发展战略、社会发展战略、科技发展战略、外交发展战略、教育发展战略、人才发展战略、医药卫生发展战略等众多专项战略,以及国家战略、地方战略、行业战略、企业战略等应运而生。战略引领,已成为引领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理念,正在被广泛地传播和推崇。

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党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重要要求。毛泽东同志的军事思想之一是: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战略和战术的有机结合,是克敌制胜的法宝。战略思维是指要有战略眼光,要有全球意识。要掌握和运用鸟瞰法,要善于从全局、整体、长远审视、判断和处理问题。战略思维的基本要求是:高瞻远瞩、高屋建瓴,统揽全局、驾驭各方,善于把握事物发展的总体趋势和根本方向,应时而为,顺势发展,趁势而上。

2015年5月25日至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浙江考察调研。这是5月25日下午,习近平在岙山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视察。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华东调研听取七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汇报后,强调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明大势、看大局,深刻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基本走势,把我们所处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条件分析透,把我们前进的方向和目标理清楚,把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搞明白,坚持立足优势、趋利避害、积极作为,系统谋划好“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讲话站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立足当前面临的困难挑战,着眼今后5年发展全局,既提出目标明确的任务书,又给出破解难点的方法论,为谋划好“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注入了信心动力。各级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关于战略思维的讲话精神,就是要视野开阔、胸襟博大,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观察和处理问题,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做到既抓住重点又兼顾一般,既立足当前又放眼长远,既熟悉国情又把握世情。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领导干部必须学会,在全局中定位,在整体中思考,在系统中安排,在大局下行动。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同时也是“十三·五”发展谋篇之年。领导干部必须学会打一、备二、看三。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先生曾经讲过,领导者要做三件最重要的事情,一是定战略,二是建班子,三是带队伍。柳传志把战略问题放在了三件要事的首位。万通集团创始人冯仑先生也曾经讲过领导者要做好的三件事,一是看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二是算别人算不清的账,三是做别人做不了的事。他具体解释了有三件事一般人做不了,必须领导者亲自做,即战略谋划、文化构建、人才开发。冯仑也把战略谋划放在了首位。在实际工作中,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必须集中全力做好五件最要紧的事,这五件事必须亲力亲为,他人无法替代。一是战略,二是文化,三是组织,四是制度,五是人才。一把手要谋长远、抓大事、用能人,要总揽不独揽、宏观不主观、果断不武断、放手不撒手。美国第二十八届总统伍德罗·威尔逊讲过一句名言:“我有一项永远做不完的工作,那就是谋划未来。”著名的华人企业家李嘉诚先生曾经讲过:一个国家,皇帝忙,表明将相无用;一个军队,将军忙,表明凝聚力不够;一个家庭,支柱忙,表明即将出问题;一个单位,领导忙,表明可用的人不多。历史上所有伟大的人物,政党领袖以及如今伟大的商业巨首,有谁在整天忙着做事的?他们每天干的最多的就是七件事:一是组织人脉;二是学习成长;三是把握方向;四是分析市场;五是战略布局;六是总结经验;七是制定打法。一个伟大的领袖,如果整天忙着做事,就失去了领袖的价值和意义。李嘉诚讲的七件事,都不是微观的具体的琐碎的事务,而都是事关全局的整体的长远的系统的战略性问题。

当前我们要以战略思维为指引,科学谋划“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因时而动、顺势而为,既是魄力更见智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世界经济环境仍然比较复杂、机遇和挑战相互交织的情况下,能不能准确分析、把握我们面对的时和势,紧紧抓住和用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对战略定力的严峻考验,也是对战略谋划、治理能力的实战测试。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要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指引下,为努力实现治国理政的奋斗目标而奋斗。

来源:宣讲家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