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再精准,为了14万贫困人口
精准,再精准,为了14万贫困人口
——贞丰县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见闻
贞丰县计划今年底实现摘帽脱贫的目标,将全县贫困发生率降至1.5%左右。这个承诺能否如期兑现呢?
县委书记张玉龙说,“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高质量脱贫摘帽,应该没有问题。水电路房等指标都已经完成,现在的方向就是精准、再精准。” 减贫人口占全县三分之一
贞丰全县人口42万余人,2011年贫困人口高达14.47万人,贫困发生率为38.1%。
四年过后,2015年贫困人口降至6.46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6.1%,减贫人口超过半数。
如今,又是四年,最后的2万多贫困人口中大部分在今年底将彻底告别绝对贫困,贫困发生率将下降到1.5%。
换言之,八年内,贞丰县减少的贫困人口接近14万人,贫困发生率直线下降达36个百分点。
2011年全省贫困发生率为33.4%,这印证了贞丰县脱贫攻坚任务之艰巨,意味着要在比全省高近5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实现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贞丰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深度聚焦“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和“四场硬仗”。
以2018年“四场硬仗”为例,“组组通公路”建成硬化路276.23公里,提前一年完成三年大决战建设任务;易地扶贫搬迁方面,3个新市民居住区3336套住房主体工程完工,2018年解决就业创业15660人;产业扶贫方面,完成玉米调减13.5万亩,蔬菜、油菜、茶叶、花椒、精品水果、食用菌以及畜禽养殖等产业覆盖贫困人口超过5万。
在医疗教育住房“三保障”硬仗方面,所有符合资助政策贫困学生获得教育资助,资助3788人1133.55万元;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合规转诊住院费用实际报销比例达90%;加快推进不安全住房改造和透风漏雨老旧住房整治,完成农村危房改造383户,改造不安全住房302户,整治透风漏雨老旧住房331户。
2019年,贞丰县重点解决好“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确保出列26个贫困村、脱贫1.68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5%左右。产业革命巩固脱贫成效
据了解,目前全县正在抓紧时间在验收前夕的全域排查,既排查贫困人口也排查非贫困人口,全面查缺补漏。
产业革命是贵州脱贫攻坚“四场硬仗”主要内容之一,不过,产业革命不只是着眼于短期的拉动作用,还是未来巩固脱贫成效甚至建设美丽乡村的经济基础。
张玉龙表示,要用产业革命巩固脱贫成效,贞丰县正在大力提升或打造茶、精品水果、烤烟以及养殖等四大产业带。
据介绍,贞丰县原有多种特色李子的种植面积超10万亩,特色农作物糯稻种植面积目标也是10万亩。精品热带水果初见效应,因甜度更高而受热捧。贞丰火龙果价格远远高于周边区域,即便如此,还是出现客商慕名而来却收购无门的热销现象。
龙场镇对门山村是产业提升的例子之一。贵州大学对外合作处副处长、村第一书记陈勇2017年来村里挂职,引入投资上亿元的光伏产业,村集体每年分红8.5万元;同时,流转上千亩坝区土地,发展短平快的蔬菜产业。
过去,对门山村农民零星自种200亩茶叶,如今迅速扩大到近4000亩。已产生效益的茶叶每亩产值超过6000元,最高的上万元。最贵的黄金芽,市场价每公斤高达数千元。对这样的成绩,陈勇并不满足,他说要追求亩产值8000元以上。
结合脱贫攻坚,在持续城镇化和调整产业结构的带动下,贞丰县经济增长直线上升,GDP总量从2011年的42.55亿元攀升到去年的133.67亿元,增长3倍。按照今年初12%的增速计划,今年有望突破150亿元。黄金地段建安置点
“十三五”期间,贞丰县计划实施易地扶贫搬迁46837人,目前完成实际搬迁入住46837人,入住率100%,三年来累计投资28亿余元。
为了让易地扶贫搬迁的移民住得安心,贞丰县全力解决公共配套设施和服务体系。全县在新市民社区周边新建、扩建幼儿园、中小学等各类学校9所,解决搬迁群众子女就近就学9422人;社区提供“一站式”服务,让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同时,打造医院、超市、菜场、快递、水电等日常服务齐全的“500米便民服务圈”。
更难得的是,贞丰县在黄金地段建设安置区,和城区融为一体,方便新市民享受城市公共服务设施。
县委宣传部外宣办郭泽玉陪着记者去最大的易地移民安置点珉城社区,一听去珉城社区,的士司机就追问要去社区哪个位置。
“走嘛,就是珉城社区。”
“你要说清楚去哪个位置,那么大,远了价格就不一样。有的人还找不到自己的家,转来转去,价钱肯定不一样嘛。”
这个安置点确实大,2204户移民家庭上万人,覆盖全县13个乡镇。这么大的安置点,却没有安排在城区外围,而是和城区融为一体。
珉城安置点周边环境配套非常好,北面是县人民医院和二中;南面是规划中的汽车站;一路之隔的西面,是可以就近就业的工业区;东面是贞丰中学,小区自带幼儿园家长几乎足不出户。
针对搬迁户缺乏技能的情况,小区先后开展过护工、家政、育婴、建筑工、电工、厨师、挖掘机操作、电商等方面的就业培训。目前,小区3000多劳动力三分之二已就业。
在珉城社区残疾人扶贫工厂里,70多个员工中,搬迁户有十七八个,残障人士30多个。方长尾留着一个酷毙了的发型,以前是浪迹两广云贵的流浪歌手,每个月收入也不过一两千元。如今在工厂做工每月一千多元,还可以随时回到郊区的家,家里有70多岁的父母。
西城安置点近在咫尺,距市区中心也不到2公里。这里有1306安置户六千多居民,和珉谷一样也是花园式小区,不同的是没有高层建筑而是清一色的6层小洋房。
社区主任王达芬说,本地务工460多人,劳务输出1400多人。在黔之布贸易公司的扶贫车间,搬迁户徐国敏正熟练地踩着缝纫机,她以前在温州的制衣厂打工,如今就在小区的扶贫车间做老本行,收入也有3000多元,却省了房租、差旅费等成本。
易地搬迁的移民如何融入城市?珉城社区书记吴国燕表示,不少村民组集体搬迁本来就是熟人,而且小区内经常组织讲习课、业余活动、文艺演出等,“多次交流下来,好像一家人了。”在生活习惯上,一开始确实有很多陋习,但是通过多次讲习后,搬迁户在生活文明的行为方面改观很大。
扶贫车间关注留守群体
和县城易地移民安置点有所不同,贞丰乡镇安置点的扶贫车间更侧重如何解决留守群体的就业。
龙场镇党委委员王啓玉说,一个搬迁点就是一个社区,肩负着城市物业服务的功能,但又不可能向搬迁户收物业费,所以,创造就业岗位能增加集体收入同时为老人提供就业岗位。“引进的都是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不需要什么技能,适合中老年就业。”
“农村老人身体好,60多岁是不会退休的,能跑能跳,但企业不要,安置点解决他们务工同时增加家庭收入。”
心安处安置点规模非常大,多达1629户七千多人口,扶贫车间也较多。其中,伞制造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事实上,扶贫车间头疼的是怎么招人,9个扶贫车间如果都招满的话能提供1000多个就业岗位。
究竟是老家好还是安置点好?不种地舍得吗?从坡柳村搬来的廖永光60多岁,他在宽舍安置点乡愁馆上班,“这里好,各方面都方便。种啥地?政策这么好,不种地也可以。就业了有收入,没就业也可以打零工。”
11月26日,骤然入冬的贞丰,户外寒风初显狼威。心安处安置点的一切,却一如它的名字源于苏东坡“吾心安处是故乡”那样,显得安宁而美好。
71岁的余尚杰已四世同堂,他正在收拾即将装修完的房子,100平方米的安置房明明是新的,却斥资5.6万元想弄得更好些。楼下的过道里,传来了电视声音,同时夹杂着轻轻的山歌声,那是74岁的皮家琴独自在客厅一边看电视一边哼唱。(记者 代乐 肖郎平 陈俎宇 黄飞鸿)
[责任编辑: 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