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当大健康产业带出“百业盛”

10.09.2014  12:26

  刚刚出炉的测评数据对于30万乌当人来说,是一剂强心针:在今年上半年全省31个经济强县综合排名中,乌当重进前十,其中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等3项指标冲进三甲。

 

  这是一次久违的收获。重进贵州前十,乌当整整拼了5年。

 

  当工农业既有发展优势逐渐丧失,当区划调整和高新产业重心转移,乌当还是留下了两样极具比较优势的产业。一是基于良好生态和持续开发的乡村旅游,二是省内无可匹敌的现代制药产业集群。

 

  一组数据就足以说明问题。在乌当,现代制药企业聚集了38家,仅健兴、威门等9家规模以上制药企业实现的产值就占了全省规模以上制药业总产值的近1/4。乌当制药企业持有国家批准文号的药品140余个,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的药号44个,拥有专利93个。经认定的技术研发中心7家,43条生产线完成了GMP认证。

 

  说乌当是贵州现代制药产业聚集度最高、技术研发最强、运行效益最好的区域,实至名归。

 

  如果能扭住现代制药这个牛头,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做大做强,是否就能“一业兴”带出“百业盛”?

 

  就在高新技术产业战略重心调整一个月后,2011年3月,乌当党政班子定下了“打造黔中新型工业化先行区、西南高品位休闲度假区、贵州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贵阳城乡一体化试验区”的“四区战略”,而实现这一战略的核心支点,就选定在了以现代制药为龙头的大健康产业。

 

  “大健康产业兼跨一二三产业,‘四区战略’在这个产业上是获得兼容的。区划调整动了乌当的传统格局,但也正因为如此,帮助乌当以更精准的定位发展。从这个层面说,是好事。”乌当区委书记李志鹏说。

 

  梳理最近3年的发展脉络,定位清晰的乌当确实发力更准:招商引资主体围绕大健康产业展开,多家国内知名民族药、化学药研发、经营团队注资注智,大范围展开了对于存量制药企业的改造与提升。工业园区建设也紧扣跟进,已建成990亩东风医药工业园、高新路医药工业走廊,规划用地3000亩的洛湾云锦医药工业园也将于明年建成投产。而在种植端和健康服务产业端,投资上10亿元的项目就有4、5个。

 

  甚至连基础设施建设,也重点围绕打通大健康产业通道展开。3年内,“三环八射”外连线和“两纵三横”区内线,就将投下去150个亿。

 

  大健康产业的勃兴带来的全新形象,也使得电子技术、新制造产业的兴盛。去年,63家规模以上企业就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36.85亿元,而在2008年,全区GDP才堪堪78亿元。

 

  按照规划,乌当“新医药大健康产业”明年产值将达到200亿元,到2017年,这个数字将增长至500亿元,成为乌当经济社会发展全新的核心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