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藏族人家》系列纪录片(五):体验藏区协管员
5 原标题:体验藏区协管员
生活在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甘子河乡达玉村的尖木措,是一名青海湖畔普氏原羚保护志愿者也是青海湖自然保护区的协管员。每天天刚蒙蒙亮,他就会带着照相机、望远镜,拿着急救包和手钳子出发去保护区里巡视。
普氏原羚又叫“中华对角羚”,目前只分布在青海湖湖东、鸟岛和元者三个区域。据统计估算,这三个区域的普氏原羚总数在800只左右。尖木措告诉我们,上世纪60年代以前普氏原羚种群的数量还是很多的,80年代后,草原牧业的快速发展和青海湖地区农业的扩张,使得仅存的普氏原羚栖息地被进一步减少,已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世界极度濒危物种" 。
国际台外籍专家阿尼尔作为今天“一日协管员”的体验者,前往尖木措的家和尖木措汇合。
随着气候变暖草场逐渐沙化,普氏原羚以前饮水的淡水河也渐渐干涸。因此,每天早晚,尖木措都要重复一项简单而重要的工作,那就是从自家打的深水井里用电泵抽出水加满饮水槽。普氏原羚每天凌晨和黄昏都会来到这个饮水槽喝水。
上世纪九十年代,青海湖地区推行草场承包到户政策,牧民普遍建造网围栏,把各自草场圈起来。普氏原羚是一种小型羚羊,跳不过高达一米五的高围栏。他们的生存空间被围栏切割成不相邻的栖息地,阻隔了迁徙和种群交流。尖木措说,很多普氏原羚被挂死在铁丝围栏上,样子很惨。尸体都被挂烂了,有的尸体被狼拖走。为了保护普氏原羚,尖木措和他的协管员伙伴们每天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寻找仍有刺丝的高围栏,去掉围栏刺丝,把围栏高度降至1.2米。
中午了,尖木措和阿尼尔也要开始享用他们的午餐。由于巡查范围广、路程远、工作繁杂琐碎,尖木措没办法每天回家做饭吃,几块面饼、几包方便面就是他的午饭,有时忙起来,这样简陋的午餐他也没时间吃。一边嚼着干麻花,尖木措一边向继续阿尼尔介绍他的工作和拍的一些照片
二十多年来,尖木措风雨无阻、日日不辍的坚持协管员工作。正是因为他们的付出和努力,普氏原羚这种高原精灵才能得以更好的繁衍更快乐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