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驻村到“助村”
从驻村到“助村”
——— 记德江县高山镇冷溪村驻村工作组长张素婵
张素婵曾在德江县扶贫办技术指导中心工作,离岗待退后,她并没有闲下来,现在的她不仅仅是高山镇冷溪村驻村工作组长,在冷溪村村民的眼中,她更是一个“福星”。
到高山镇冷溪村驻村以来,张素婵每个月总有那么二十来天在村上的各个组之间来回跑,调查情况、询问村民、和村干部们商量村里的发展大计等。她还常常和当地干部群众吃住在一起,了解群众实际困难,多次向有关部门争取资金,解决当地实际困难。驻村帮扶期间,张素婵带领工作组帮助解决冷溪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年下来,共争取各种帮扶资金18.1949万元,解决了该村水、路、办公设施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受到了当地群众好评。
建新路 村民有路好发展
曾经,冷溪村道路条件不好,出行不方便,甚至于当地的烤烟种好了、烤好了却不能卖出去。修一条路成了当地村民的强烈愿望。“当时急需解决的是烟区的公路,要让道路通到烤烟区里,方便种烟群众。”张素婵说。
在初步掌握了该村基本情况后,张素婵在村办公楼里召集工作组成员,制定起帮扶方案来,将该村存在的急需解决的困难写进帮扶方案,并按照轻重缓急排出顺序,将每一件急需解决的困难拟定出时间安排表。通过制定帮扶方案,使工作组就如何帮扶该村、解决该村实际困难有了底。
因为修路的问题,张素婵多次找到相关领导,向其说明情况,最后德江县扶贫办一次性为该村解决6万元经费,在该村烟区修建了一条长1.6公里,长3.5米的生产便道,使得烟区摘下的烟叶直接从地里就可以用车辆拉到烘房里进行烘烤并拉到外面去,为当地烟农节省了人力、物力。
现在,走在平坦宽敞的道路上,村民们都是喜滋滋的,还会禁不住称赞:“村里来了位好干部。”
解困难 找源头寻活水
从来帮扶那天起,张素婵就沉下身来,融入到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中去,与百姓打成一片,当地群众的家长里短,各家是什么情况,具体存在什么困难,张素婵都认真地写在驻村工作日记上,并想方设法为群众解决。
2013年7月,对于冷溪村的村民来说,心情如天气般“燥热”,因为长时间不下雨,这个村子陷入了长时间的持续干旱状态,冷溪村周围的水源很快就干涸了。
张素婵看在眼里,急在心头,率领驻村工作组到处寻找地下水源,并帮着该村联系提水泵、抽水管等抽水工具。后来通过大家努力,在一深达20多米的山涧中抽出了水,一股股活水从山涧中流出,村民们顿时欢腾起来。
为了防止此类干旱事件的发生,张素婵又积极争取,在该村兴修了3个蓄水池,确保了500多人的人畜饮水。
帮群众 贴心为民做实事
冷溪村地处高山镇西北部,是该镇的一个高寒山寨,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农作物种植和外出务工,整体收入较低,2012年人均纯收入2000元左右,低于全镇平均水平。
在冷溪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也特别多,特别是村里那位70多岁的曾宪明老人,他无儿无女,70多岁了却没人照顾,张素婵知道后,张素婵自告奋勇地拿着扁担去给老人挑水,将一木桶清凉的水送到了老人的家中。
闲时,她还会时不时地去和老人聊聊天,说说话。
现在一有人在曾宪明老人面前提起张素婵,他总会激动地竖起大拇指,赞扬地说:“像素婵这样的人,看到我们有困难,就想着办法帮我们,真的是对我们太上心了!”
一年的驻村工作,张素婵为冷溪村做了太多的事情,完善了村委办公室基础设施,解决30户计生户发展资金困难等。实实在在地解决了该村发展中存在的瓶颈问题,使得该村的发展不断发展壮大。2013年底,该村的烤烟总收入为1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100元,比上年人均纯收入增加100元。
张素婵说:“我们是来驻村的不是来享福的,所以要真正地帮助村民们解决问题,使他们过上更好的日子,要变‘驻村’为‘助村’,这才是驻村的真正意义所在。”
(本报记者 陈甚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