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学创业,备好“干粮”再出发
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丘大聪算得上一号传奇人物。他两度休学创业,从餐饮转战IT界,一次次跌倒又爬起,公司从最初的3人发展到现在的50多人。但昨天中国青年报报道,丘大聪“后悔了”!传奇的创业经历,并没有弥补大学生活缺失和专业知识不足带来的遗憾。丘大聪说,如果重来一遍,他一定做好更多准备再出发。
近几年来,中国创业市场风起云涌,一大批草根创业者崭露头角,在学生中也诞生了不少创业明星。2014年12月10日,教育部发布通知,要求各高校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生休学创业,更是给大学生创业添了一把火。在此氛围下,丘大聪的提醒来得很及时,值得大学生们慎重对待。
与社会创业者相比,大学生在资金、人脉、技术积累上都不具有优势。在以往的案例中,学生创业者凭借的往往只是满怀激情,甚至是厌学情绪和金钱诱惑在作怪。创业是残酷的,许多成年人都碰得头破血流,涉世未深、准备不足的大学生又怎能轻易成功呢?
知识不一定是创业的必备条件,也有些低学历的人白手起家打下偌大基业。但他们都是特定社会条件下催生的,所谓时势造英雄。在越来越强调创业知识含量、科技含量的互联网时代,如果没有丰厚的知识积累,创业之路自然走不宽、走不远。当下,我国大学生创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时代机遇,网络的发达拓宽了获取资讯、技术的渠道,降低了人际交往与市场推广的成本;国家也一再加强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力度,提供充分的政策保障。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创业变得轻而易举,相反,学生创业者更要深入挖掘自身优势、找准市场节奏,准备好“干粮”再出发。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大学生创业的最大优势,还在于高校这一得天独厚的环境氛围。他们可以最快接触到前沿资讯与技术,低成本、高效率地组织团队协作;如果创业项目与专业契合,无论理论或硬件器材等,都能在校内寻求到帮助;另外,教授导师们的科研成果也是一座富矿,好好挖掘做好技术转化,不失为一条创业捷径。以上这些,都可以成为创业大学生的“干粮”,如果忽视这些,将自己与社会普通创业者放到同一市场中竞争,无异于舍本逐末。
丘大聪日记中的一句话让人感触很深,他说:“现在不得不打自己一巴掌,要是我学点技术,加上我这些能力和经验,现在是多么的牛啊。”现实中,做到丘大聪这样规模的也是少数,那些还未起步的大学生创业者们,有什么理由不多准备点“干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