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优秀文化遗存 打造高品位度假区
凭借优美的生态环境,近年来,乌当区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上大踏步前进,仅2014年就接待游客701.12万人次,同比增长20.1%,实现旅游收入35.37亿元,同比增长20.4%。
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乌当区的旅游产品仍以传统产品为主,旅游景点基本为观光型旅游区。田园风光与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的割裂,正制约着乌当旅游业整体美誉度的提升。
如今,认识到发展乡村旅游不仅要寨美、树绿、水清,更要有人文魅力的乌当,正着手挖掘优秀民间文化,为特色旅游增添深厚内涵。
潜在危机促进转型升级
随着五一小长假的临近,乌当区各个乡村游景点再次做好迎接游客的准备。“根据往年经验,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来王岗村游玩的旅客预计能达到近万人次。”乌当区王岗村村支书花全说。
自从2010年乌当区打出“泉城五韵”乡村旅游品牌以来,作为“五韵”之一的王岗村,年游客接待量已从不足10万人次增至50万人次。
然而,数字背后,却隐藏着产业危机。乌当区2014年接待的700余万游客中,近八成是乡村游游客,乡村游构成着乌当旅游产业的基础。
与基础地位不相称的是,乌当区遍地开花的乡村游景点,能够提供给游客的娱乐项目仅有打牌、钓鱼、吃农家饭。项目的单一,使景区在持续吸引游客上后继乏力。数据显示,近五年来,乌当区年游客接待量的增长幅度已从31.7%回落至20.1%,年旅游收入增幅更是从51.7%回落至20.4%。
如今的乌当区已经意识到,发展乡村游,再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寨美、树绿、水清阶段。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应在保留田园风光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文化旅游内涵,按照精品工程原则开发旅游产品。
资源优势助推文旅融合
对于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民俗文化的乌当区来说,挖掘文化旅游内涵,有着丰厚的资源可以利用。
下坝镇的卡堡苗族花棍舞、新场镇的可龙布依红灯戏、偏坡乡的布依婚宴盘古歌、新堡乡的布依铜鼓舞,这些异彩纷呈的民族民间文化,正是彰显区域特色文化的耀眼名片。而嵌在青山绿水间的羊昌屯堡文化遗址、水田唐氏孝廉文化遗址与水东水西土司文化遗存,则是乌当区推进文化旅游发展的潜力所在。
“乌当的乡村游发展,需要补充更多文化产品,通过实现与市场最广泛的结合,持续惠及一方百姓。”乌当区旅文局副局长罗兢说,这些遍布辖区各乡镇的文化实体,正是乌当区走文旅融合发展之路的依托。
以厚重的历史文化、多彩的民族文化、原生态的自然文化为载体,乌当区已确定大力推进文化产业与乡村旅游相融合的发展思路,按照把乌当建成贵阳“周末花园”的定位科学规划,把乡村游景区建成集文化、民俗、生态、休闲于一体的民族风情乐园。
项目建设带动产业提质
近日,位于新添大道北段的水东水西土司及民族文化园完成一期工程的房屋和附属设施建设工作,并进入最后的装修阶段。“9月中旬,水东水西土司及民族文化园将试运营,这里将集中展示水东水西土司丰富多彩的文化。”贵州富南旅游管理有限公司文化艺术咨询师宋尚瑾说。
作为乌当区最新打造的文化旅游产品,该园区以水东水西土司文化为背景,以水东刘淑贞和水西奢香夫人的事迹为主线,充分展示水东水西政治制度和民俗文化,游客在园内既能欣赏水东水西歌舞,又能体验贵州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
而这,仅是乌当区布局文化旅游产业的支撑点之一。去年以来,乌当区不断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和抓手,把加强文化旅游产业软硬件建设摆在发展旅游业之首。数据显示,2014年乌当区共完成投资22650万元,用以推进“盘龙林溪”、南明河下游美丽乡村示范带(滨河路)、水田国际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园等辖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围绕乡村旅游文化内涵的提升,今年以来,乌当区正积极谋划渡寨乡村音乐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及开馆筹备工作,确保在2015年“5·18”国际博物馆日顺利开馆。通过充分挖掘乡村旅游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乌当区正谋划带动辖区乡村旅游全面升级。 付奇
分享到新浪微博人人网腾讯微博网易微博微信QQ好友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