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

10.08.2015  17:21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精神,经省政府同意,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就我省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提出实施意见。意见主要内容如下:


  一、总体要求


  (一)发展思路。围绕省委、省政府发展大健康医药产业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改革创新和市场需求导向,依托我省独特的气候和地形地貌等资源,发挥特色和比较优势,面向全国乃至全球体育消费市场,突出市场主体作用,努力拓宽产业融合发展空间,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根本目标,打造我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大力发展健康运动产业。着力创新体制机制,释放体育发展活力;着力盘活存量资源,推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着力夯实体育基础,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水平;着力培育精品赛事,发展体育赛事经济;着力发展健康运动产业,努力培育产业融合新业态;着力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推动区域体育产业联动发展;着力营造全民健身氛围,引导群众体育消费。


  (二)发展目标。到2020年,基本形成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中介培训、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等体育产业各门类协同发展的市场和产业体系;公共体育服务能力不断提高,人们逐步养成健身锻炼的消费习惯;各种经济成分竞相参与、共同兴办体育产业的格局初步形成;体育产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拉动消费,优化结构,扩大就业中的作用有所体现,对其他产业带动作用明显提升。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常住人口的28%以上,全省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450亿元。到2025年,建成以山地户外运动、水上户外运动、体育旅游休闲等健康运动产业为主,体育制造和体育服务为辅,多领域融合发展的体育产业体系。力争建设1个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发展一批特色鲜明的健康运动产业项目。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常住人口的30%以上,群众体育健身和消费意识显著增强,人均体育消费支出明显提高,全省体育产业总规模在2020年基础上年均增长12%以上,超过800亿元。(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体育局;责任单位:省统计局、各市〔州〕人民政府及贵安新区管委会)


 二、加快推进体育体制改革


  (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坚持改革创新,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微观事务管理。鼓励社会力量投资组建体育赛事企业,举办各类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打造自主品牌赛事。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审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防范办赛安全风险。由政府举办的公益性赛事原则上采取购买服务方式办赛。公开赛事举办目录,通过市场机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承办赛事,加快推进体育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牵头单位:省体育局;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

  (二)推进职业体育改革。各地要优化职业俱乐部发展环境,完善职业体育的政策制度体系,鼓励条件成熟的专业队参与体育职业化改革,鼓励我省拳击等具备条件的运动项目走职业化道路,支持教练员、运动员职业化发展。积极发展各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鼓励大型企业集团、高等院校等社会力量参与建设或创办职业俱乐部,扩大社会资本的参与度。引导贵州足球俱乐部等做大做强,构建由政府扶持、协会监管、联盟市场化运作、俱乐部法人独立运营的职业体育运行模式,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牵头单位:省体育局;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

  (三)创新体育场馆运营机制。结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有效推动公共体育场馆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推动公共体育场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扶持1至2家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企业。鼓励采取参股、合作、委托等方式,引入企业、社会组织等各种主体,以混合所有制等方式参与场馆运营。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部门对体育场馆公益性服务购买机制、标准和内容。充分发挥中央转移支付大型体育场馆补助资金的引导作用,完善硬件条件、丰富场馆内容、提高场馆服务水平和综合效益。鼓励各地推广和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多种模式参与体育场馆和设施的建设与运营,支持社会力量建设小型化、多样化的活动场馆和健身设施,政府以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支持。大型体育场馆规划设计要推行场馆设计、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模式,将赛事功能需要与赛后综合利用有机结合。(牵头单位:省体育局;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各市〔州〕人民政府及贵安新区管委会)


  (四)创新体育产业合作机制。抢抓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珠江—西江经济带”等发展战略,加强与西南、中南、“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体育产业交流合作,建立区域体育产业联盟合作机制,共同推动区域体育产业联动发展。通过联合举办会展、赛事活动等形式,共同推介区域内的体育产品,培育跨区域的体育旅游精品路线和户外休闲运动品牌。积极推动我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体育企业、赛事交流。加大力度引进一批有影响力的国际体育组织、体育集团公司的教育培训机构、销售中心等落户我省,联合建立项目合作推广示范基地。(牵头单位:省体育局;责任单位:省投资促进局、各市〔州〕人民政府及贵安新区管委会)


  三、加快培育和发展体育产业主体


  (一)支持体育企业做大做强。推动跨地区、跨行业企业联合或重组,鼓励文化、旅游、传媒、会展、科技等领域大型骨干企业进入体育产业领域,共同参与体育市场开发和体育资源整合。积极筹建省级体育产业集团,打造各级体育产业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具有全国竞争力知名体育骨干企业和优秀户外运动俱乐部。发展健身服务和体育器材、服装销售连锁企业。支持体育策划与创意、咨询与经纪、场馆运营等企业发展,支持传统产业企业转型从事体育产业。大力扶持社会资本组建体育赛事公司。(牵头单位:省体育局;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各市〔州〕人民政府及贵安新区管委会)


  (二)发展体育类社会组织。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大力培育多层次、多形式体育类社会组织和中介组织,引导体育用品、体育服务、场馆建筑等行业协会发展,鼓励健身俱乐部跨区域连锁经营,打造体育贸易展示平台。加强对各级各类体育社会组织的引导、扶持和管理,制定完善体育社会组织规章,明确功能定位,促进规范有序发展。逐步建立以体育总会为龙头,单项协会为纽带,健身组织为根基的社会体育组织体系,积极培育市(州)、县(区)体育总会等基层体育组织,有计划地发展企事业单位、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等基层体育协会,引导体育社会组织依法依规开展公共体育服务。(牵头单位:省体育局;责任单位:省民政厅、各市〔州〕人民政府及贵安新区管委会)


  四、扩大体育市场供给


  (一)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各地政府要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城乡发展,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体育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城乡四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市(州)政府所在城市要至少建成一个体育场、体育馆和游泳馆,建设一批城市全民健身中心,建设一批具有民族、民俗、民间特色,贴近群众生活的湿地公园、登山健身步道等户外公共体育设施。各地政府要通过财政补贴等形式,鼓励对旧厂房、仓库进行改造,盘活存量资源,建设体育设施。推进实施覆盖城乡的体育健身工程,新建城市社区的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实现乡镇、行政村公共体育设施100%全覆盖。(牵头单位:省体育局、省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各市〔州〕人民政府及贵安新区管委会)


  (二)推动场馆设施开放利用。积极推动全省各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和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实现体育资源社会共享。学校体育场馆课余时间向学生免费开放,并加强安全保障;在确保校园教学和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推动有条件的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凡是由各级财政或体育彩票公益基金投入建设的乡镇及社区体育惠民工程、室外健身场地和健身路径,一律免费使用,并实行属地安全与管理维护责任制,切实提高公共体育设施使用效率。(牵头单位:省体育局;责任单位:省教育厅、各市〔州〕人民政府及贵安新区管委会)


  (三)丰富产品市场。大力发展民族体育运动,发挥民族体育基地示范引领作用,大力拓展民族体育竞赛表演、休闲体验等活动,大力推广武术、龙舟、藤球等传统体育项目,扶持赛马、射弩、打花棍、踩鼓舞、秋千、丢花包、背锣球、打磨秋、斗角、摆手舞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大力支持发展健身跑、健步走、广场舞等群众喜闻乐见和有发展空间的健身活动。推进各地结合自然、人文资源发展特色体育产业。(牵头单位:省体育局;责任单位:省民宗委、各市〔州〕人民政府及贵安新区管委会)


  (四)丰富体育赛事活动。加强与国际体育组织等专业机构的交流合作,积极引进国际精品赛事。培育体育旅游精品路线,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行车、汽车、拳击、龙舟、跳伞等赛事活动品牌。以竞赛表演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各类体育赛事。推动专业赛事发展,重点打造安顺坝陵河大桥国际跳伞挑战赛,紫云格凸国际攀岩交流大会,黔东南超100公里跑国际挑战赛,遵义市娄山关·海龙囤国际越野挑战赛,兴义万峰林徒步大会,晴隆24道拐汽车爬坡赛,贵阳、六盘水和镇宁马拉松,贵阳清镇越野跑赛,铜仁、镇远龙舟赛,以及职业拳击赛、山地自行车赛等一批有吸引力的国际性、区域性品牌赛事。丰富业余体育赛事,在各地区和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单位广泛举办各类体育比赛,引导支持体育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举办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大力支持龙舟、斗牛等民族特色民间体育赛事。(牵头单位:省体育局;责任单位:省民宗委、各市〔州〕人民政府及贵安新区管委会)


  五、大力发展健康运动特色体育产业


  (一)加快健康运动产业基地建设。综合开发利用我省独特的海拔、气候、山地、水体资源,在山地户外特征明显和水体资源丰富区域,建设一批以体育休闲健身为核心,具有休闲、旅游、娱乐等特色的山地户外运动基地和水上运动基地,打造3-5个富有特色的山地户外体育旅游休闲示范项目,鼓励地方和企业申报“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和“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命名一批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力度,突出体育健身在现代服务业聚集区的重要作用,促进全省各地体育与大健康医药产业、旅游产业、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形成体育产业良性互动发展格局。(牵头单位:省体育局、省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省旅游局、各市〔州〕人民政府及贵安新区管委会)


  (二)发展山地户外运动。在亚高原康体养生特色发展集聚区和其他山地特征明显地方,打造各类精品赛事,依托清镇亚高原体育训练基地等山地户外运动基地、老王山国家聚合式生态型多梯度运动训练基地,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多梯度训练基地,推进健康运动与休闲旅游的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山地越野、山地自行车、汽车、房车、徒步、野外探险、户外露营、攀岩、滑翔、滑雪等山地户外健身运动。着力引进国内外大中型企业入黔建设山地户外运动健身基地(中心),培育山地运动产业,发展山地户外运动产品。(牵头单位:省体育局、省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省旅游局、各市〔州〕人民政府及贵安新区管委会)


  (三)发展水上户外运动。发挥国家红枫湖亚高原水上运动训练基地、六枝特区江湖滨户外运动度假区、下司皮划艇激流回旋训练基地、兴义万峰湖水上运动基地的带动作用,在湖泊水面资源富集地方,大力推动水上运动基地项目建设。依托省内各地丰富的水上资源和不同水域特点,开展垂钓、皮划艇、漂流系列,以及民族民间文化特色鲜明的龙舟系列赛、独竹漂等水上运动,把我省建设成国内重要的水上运动基地。(牵头单位:省体育局、省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省水利厅、省旅游局、省民宗委、各市〔州〕人民政府及贵安新区管委会)


  六、促进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一)积极培育体育产业新业态。发挥体育产业对其他相关产业的促进作用,推动体育与数字内容、健康医药、文化旅游、教育培训等融合,促进体育信息、体育旅游、体育传媒、体育会展、体育广告、体育影视等相关融合业态的发展,带动相关服务业发展,不断提高体育产业的辐射效应。支持金融、地产、交通、信息、食品药品制造等企业开发体育领域产品和服务,推动体育服务业、体育用品(含体育装备)制造业发展,培育一批具有我省特色的体育文化产品。打造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推动体育与住宅、休闲、商业综合开发,建设一批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目的地。(牵头单位:省体育局;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科技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民政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文化厅、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各市〔州〕人民政府及贵安新区管委会)


  (二)大力发展“互联网+体育”。研究推进体育产业领域“互联网+”,鼓励发展体育电子商务等新业态。依托我省大数据平台软、硬件资源,建设贵州体育云,建立全民健身大数据,逐步建立具有广泛覆盖面的国民体质监测档案,打造贵州公共体育数字服务平台。以山地户外旅游资源为核心,大力发展生态体育,整合体育赛事宣传管理、体育场地运营管理、山地户外旅游资源、民间体育组织信息、全民健身咨询等资源和服务,加快体育服务移动APP建设,推动可穿戴式运动设备、智能运动器材等智能终端产品创新和应用,提供长期跟踪、预测预警的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推进体育消费便捷化、个性化,释放潜在体育消费需求。依托亚高原训练基地,按照“互联网+”体育公共服务思维,建设智慧型体育服务综合体。支持体育用品和服务电商平台建设,整合体育用品、赛事表演、场馆服务、健身康体等各类体育资源,创新生产营销模式,推动线上线下共同运营。(牵头单位:省体育局;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各市〔州〕人民政府及贵安新区管委会)


  七、积极营造健身氛围


  (一)加强体育文化宣传。各地要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加大对特色民族民间体育运动的宣传力度,加强对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保护、推广、普及和提高,大力宣传康体健身知识,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培育体育消费观念、养成体育消费习惯。积极支持形式多样的体育题材文艺创作,推广体育文化,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牵头单位:省委宣传部、省体育局;责任单位:省文化厅、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各市〔州〕人民政府及贵安新区管委会)


  (二)鼓励日常健身活动。认真组织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学校等应实行工间、课间健身制度等,倡导每天健身1小时。鼓励单位、学校为职工、学生健身创造条件,切实保障中小学体育课课时,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促进青少年培育体育爱好,力争每个学生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完善国民体质监测制度,为群众提供体质测试服务,定期发布国民体质监测报告。结合《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加快足球进校园,促进体教结合,推进校园足球普及,夯实足球人才基础,增强学生体质、磨练学生意志,弘扬友谊和团队精神。利用健身服务云平台的用户反馈数据及历年来全民健身科研成果,建立专家健身资讯系统,服务于全民健身事业。(牵头单位:省体育局;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总工会、各市〔州〕人民政府及贵安新区管委会)


  八、强化政策激励


  (一)完善体育消费政策。切实做好老百姓增收工作,大力提升居民的平均生活水平,研究鼓励群众体育消费的优惠政策。进一步细化对于社会资本体育产业服务机构的政府投资补助政策,积极开展财政投入方式转变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积极支持群众体育健身消费,引导经营主体提供公益性群众体育健身服务。(牵头单位:省财政厅、省体育局;责任单位:各市〔州〕人民政府及贵安新区管委会)


  (二)依法加大财税价格等扶持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体育产业发展的导向作用,各地要将体育发展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结合自身财力情况和工作需要安排资金支持体育产业发展。各部门要积极争取国家资金对我省体育产业发展的支持,做好省级资金和国家资金的衔接配套。进一步优化财政性资金支出方向,各级各部门专项资金要按照工作责任把体育产业列为支持重点。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原则,创新资金使用方式,培育和扶持体育产业相关企业,支持企业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和产品发展。对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体育企业,依法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体育场馆等健身场所的用水、用气价格按非居民生活类价格执行,用电价格按一般工商业及其他用电价格执行。鼓励企业捐赠体育服装、器材装备,支持贫困、民族地区和农村地区体育事业发展,对符合税收法律法规规定条件向体育事业的捐赠,按照相关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牵头单位: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地税局、省国税局、省体育局;责任单位:各市〔州〕人民政府及贵安新区管委会)


  (三)加强金融服务。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体育产业领域建设体育设施、开发体育产品、提供体育服务。进一步拓宽体育产业投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体育产品、服务等企业上市或在新三板挂牌,支持企业发行公司债、企业债、集合信托和集合债、中小企业私募债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支持金融机构选择体育产业项目贷款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支持体育产业小微企业发展,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加适合体育类企业的融资品种,拓展贷款抵(质)押物的范围,完善无形资产和收益权抵(质)押权登记公示制度,探索开展无形资产质押和收益权抵(质)押贷款等业务。建立社会资本投资的风险补偿机制,鼓励各类担保机构提供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服务。积极引导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及各类投资机构投资体育产业服务领域。鼓励保险公司加大创新型体育产业保险产品开发力度,围绕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户外运动等需求,探索设立专业体育产业保险组织机构,促进体育产业保险发展。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的风险转移功能,经营单位和活动组织者应当购买公众责任险,探索政府对购买责任保险的补助政策。(牵头单位:省政府金融办;责任单位:省体育局、中国证监会贵州监管局、中国银监会贵州监管局、中国保监会贵州监管局、各市〔州〕人民政府及贵安新区管委会)


  (四)完善规划布局与土地政策。各地要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中统筹考虑体育设施用地的需要,合理安排用地。按高限配置体育用地,优先保障非营利性机构用地。新建居住区和社区要按相关标准规范配套群众健身相关设施,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执行,并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充分利用公园、广场及城市空置场所等建设群众体育设施,老城区与已建成居住区无群众健身设施的,或现有设施没有达到规划建设指标要求的,要通过新建、改造等多种方式予以完善。(牵头单位:省国土资源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责任单位:省体育局)


  (五)完善人才培养和就业政策。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切实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加强学校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工作力度,以足球改革为突破口,促进学校体育工作健康快速发展。推动实施体育产业人才扶持,打破体制壁垒,扫除身份障碍,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健康成长、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优化专业设置,鼓励将体育产业服务纳入职业教育体系,发挥职业教育在体育产业中的重要作用,探索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支持退役运动员接受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推动体育产业模式改革,鼓励退役运动员从事体育产业工作,培养一批复合型体育产业人才。鼓励街道、社区聘用体育专业人才从事群众健身指导工作。(牵头单位: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责任单位:省体育局)


  (六)加强体育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加强对体育组织、体育赛事和活动名称、标志等无形资产的开发,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强化知识产权的导向作用,提升体育产业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在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加大自主研发和科研成果转化,促进体育衍生品创意和设计开发,推进相关产业发展,开发科技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加强体育产品品牌建设,推动体育企业实施商标战略,增加体育产品商标内涵,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体育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牵头单位:省科技厅〈知识产权局〉;责任单位:省工商局)


  九、组织实施


  各地要充分认识发展体育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切实把体育业发展纳入重要议程,建立健全促进现代体育业发展的协调机制,切实抓好组织协调,整体联动推进全省体育产业发展工作。省级层面建立贵州省体育产业发展暨全民健身计划联席会议制度(以下简称联席会议),联席会议由省体育局、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有关部门参与,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省体育局。联席会议办公室主要负责做好体育业规划推进、政策制定和重大问题、重大项目协调工作,形成推动体育业发展的强大合力;承担建立健全组织实施和评估检查长效工作机制,督促检查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工作。(牵头单位:省体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