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干部到田间走访调研 向群众问计产业发展

14.04.2016  16:44

 

田间地头走访调研。

    新华网贵阳4月14日电(通讯员 管庆周)“十二五”以来,水城县委、县政府切实加强对农业工作的指导,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市农业农村工作精神,坚持“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打造了不少猕猴桃、刺梨、核桃、茶叶及旅游等特色产业的示范园区,增加了劳动就业,促进了农民增收,形成了较好的示范效果,产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2015年以来,水城县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要求,围绕茶叶、猕猴桃、刺梨、核桃、红豆杉、蔬菜、中药材等“七大特色产业”,坚持“一乡一特、一村一品、一户一策”的原则,利用“三变”手段,更是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2016年春耕以来,在水城县各乡(镇)、村,随处可见村民和干部们在田地间奔走忙碌的身影,犁地、翻土、打坑、播种、育苗,热火朝天、如火如荼,令人振奋、倍受鼓舞。

    在水城县双水街道办事处,各村(居)也是积极运用“三变”改革的政策平台,结合自身实际,整合闲散资源,动员农户利用剩余土地,全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目前,双水街道办共完成产业结构调整1万余亩,其中:刺梨和核桃共种植7000余亩,蔬菜种植1600亩,特色精果700余亩,花卉种植400亩,初步形成了以精品水果、蔬菜为主,山地养殖为辅的的农业产业格局。

    连日来,为了进一步巩固产业结构调整成果,更加细化、标准、规范产业发展,切实提升产业发展效益,促进农户增收致富,双水街道法都村驻村干部主动深入到农家院落和田间地头进行走访调研,认真向群众询问了解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林下种植等情况,并向群众问计,共商产业发展事宜。

    “不种包谷,我们没有粮食喂鸡,猪也养不了”、“不养猪,种出来的蔬菜卖不掉,放不住,容易烂,我们老百姓损失不小啊”,在黄永富家座谈时,村民们你一语我一语的这样说着。在田间走访时,还有群众问驻村干部,“大家都种蔬菜,菜市场里卖菜的人比买菜的还多,价格又低,老百姓找不到钱,生活怎么办?”“村里年轻一点的基本都外出打工了,只剩下我们这些老的、病的和残的在家里,家里没有劳动力了,想搞个大棚也没精力了”。老百姓的心声,的确值得我们深刻反思,或许能从这些问题中找到更好的出路或解决办法。

    通过走访调研,向群众问计产业发展,驻村干部就产业发展遇到的问题或困难提出了四个方面解决办法:一是要积极宣传动员外出务工青年返乡创业就业,加大政策优惠和资金扶持,解决农村劳动力欠缺的困境;二是建立完善电商物流交易平台,加快组织化、市场化建设,提高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竞争力,保障农民增收有路;三是坚持和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优化产业布局,整合产业资源,聚合协调发展能力;四是要强化农业技术指导,加大专业大户、承包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和扶持力度,破除一家一户单干式的传统模式,提升产业规模化的示范效应。

[责任编辑: 刘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