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余年禁令为何难“挡”孩子入网吧?
新华网贵州频道12月2日电(记者李放、杨洪涛)文化部、公安部等多部门日前联合下发通知,对互联网上网服务行业的现行政策进行了十余年来力度最大的一次调整,但其中依然要求“重点查处锁闭门窗接纳未成年人、多次接纳未成年人等行为”。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十余年来“未成年人禁止进入网吧”的规定在执行当中遇到诸多问题,而在未来如何更合理地解决好“孩子”与“网吧”的困局值得社会各方面思考。
禁令未能挡住未成年人进网吧
“求求你们,千万别告诉学校和我家人。”贵州威宁县一名初中生在网吧打游戏被检查人员抓了个“正着”,哭求不要通知学校和家人。
2002年我国出台《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其中规定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不得接纳未成年人进入。而记者走访发现,接待未成年人的情况在各地网吧屡有发生。
记者在威宁县遇到几名未成年人在网吧过夜。一名初二学生说,他们班每天都有同学去网吧,还有的把零花钱存起来,隔段时间去一次。
记者采访北京、贵州、天津等地文化、工商部门了解到,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情况主要集中在城乡接合部、乡镇和农村等欠发达地区。“今年4月查处的无证、照网吧中,未成年人占三分之二,其中一些孩子由于家里管得严,不让在家里打游戏,而正规网吧进不去,只能转向这些无证、照网吧。”贵州省某县经检大队的一名工作人员说。
单一靠“堵”无法解决问题
网络在人们生活中占据比重越来越大,对于未成年人也是如此。是否应允许未成年人通过合法渠道满足上网需求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在一些教师和家长眼中,未成年人自控能力差,如果经常进入网吧,有可能沉迷于网络、影响学习成绩、跟“坏人”学坏等。一些人甚至认为网吧带有“原罪”性质,应坚决以“堵”为主,让政策为未成年人的成长“保驾护航”。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即使在“严堵”政策下,仍大量存在“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现象。部分文化、教育等部门工作人员认为,单一靠“堵”无法解决现有问题,不能将网吧视为“洪水野兽”,应当正视未成年人在当今社会对于网络的需求。
贵州省文化厅副厅长张明辉认为,“现在的孩子是生活在信息时代,应该引导未成年人健康、科学用网,可以尝试在特定的时间段、特定的区域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网吧上网。”
“相关部门应当做好事中、事后的监管和服务,不能因为‘可能’带来的危害而因噎废食。”北京市西城区文化市场管理科科长张元岭认为,政府部门不能一“堵”了之,应尽可能让孩子通过网络接触有益的内容,引导他们利用好网络。
未来未成年人能否再进网吧?
记者梳理多地调查问卷发现,支持未成年人接触网络、“解禁”未成年人不得进入网吧的并不在少数,是否应允许未成年人通过合法渠道满足上网需求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尤其是家中没有电脑的孩子,通过网吧接触网络能带来积极作用。”一位从事教育工作十余年的高中教师说,但就家长和老师而言,出于对网吧环境的不信任、怕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等,宁愿放弃去网吧可能取得的正面效果。
这样的“纠结”心态在行政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中更为明显。一位文化部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希望孩子能够通过网络接触到大千世界;但由于对“解禁”后监管力量缺乏信心,担心“解禁”可能带来的问题,不得不反对“解禁”。
专家认为,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如何文明使用和把握网络这把“双刃剑”,是一项长期、复杂、系统的工程,不能“只堵不疏”。一方面既要加大打击力度,严查严处;另一方面,在加强监管的基础上,可以尝试探索有限制、渐进式的放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