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德铭:对“中国制造”有信心

07.04.2015  17:12

               

  原标题:我对“中国制造”有信心——专访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商务部原部长陈德铭

作为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德铭履新后的首次台湾之行,在八天七夜的时间里,马不停蹄展开参访、交流,获得“铁人”称号。然而,除了海协会的工作外,他每周还会抽出两天时间到商务部阅览全球发过来的电报,了解世界经济动态和同事们国际谈判前沿碰到的问题以及下一步的对策。3月12日,在商务部12楼的会议室里,《民生周刊》记者就近来普遍关心的海外消费问题专访了这位“铁人”会长。

民生周刊:前段时间,中国游客赴日抢购马桶盖引发热议,媒体报道称,有游客发现,买回来的马桶盖实际上是中国制造,对此,您怎么看?

陈德铭:中国游客抢购的马桶盖学名智能坐便器,不全是中国制造的,有中国杭州生产的,也有其他国家其他地区制造的。在价格上,同品牌同规格的产品,与在国内购买确实存在差距,功能上也有所区别。我相信消费者是聪明的,他们会对自己的钱负责。不过,由于日本电压与中国电压不同,在日本,要想买回国能用的东西,日本国内生产的几率就比较小。

民生周刊:您认为,造成国人海外消费热的原因有哪些?

陈德铭:目前,我国海外采购的量很大,去年一年,我们从外国进口的消费品达1400多亿美金,2014年,中国人海外消费超1万亿元人民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价格因素。总体来说,海外的同种品牌、规格的商品与国内大城市的商场相比,差价是比较大的。我们曾做过一个调查统计,香港的商品价格与北京、上海的比较,基本上相差40%~60%,差价比较大,但近两年差距有所缩小。除了价格因素外,还包括品种的多样性等因素。当然,汇率也会影响我们的消费,目前人民币对日元升值还是很高,这也会改变我们的消费行为和对产品的选择。

民生周刊:在经济新常态下,是否需要适度引导海外消费回流?

陈德铭:我们还是非常希望,更多的人民是在国内消费,但这取决于国内产品竞争力的提高,尽管他们有权自己决定在哪里消费,尽管我国的外汇存量很大,这样海外消费对回笼人民币还是有利的。

民生周刊:具体如何引导海外消费回流?

陈德铭: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在贸易环境的便利化方面,在国内产品的丰富性、多样性方面还要更进一步完善;同时,也应该在税收和其他收费方面做一些清理,使国内商品的价格能够进一步下降。

海外品牌的商品在国内的价格高有税收的原因,也有垄断经营的原因等。现在,要让这个问题回归正常,要让大家感觉到,在国内购买的价格基本上和国外差不多,这一点是需要做的,不做这个,外购回流是比较困难的。另外,进口的便利化,以及品种的丰富多样性也是很重要的。我想这些做好了,一定能够使国内的消费增加起来。

民生周刊:您认为,跨境电商是否是引导海外消费回流的好办法?

陈德铭:电商是个非常好的方法,这个问题还需再制定更加完善的制度。目前,进口产品通过网上购买,还存在一个到底怎么做的问题。我曾在网上做过试验,要买一样东西,哪怕是很小的一个化妆品,比如从香港进来,有一个"冲关"的做法。深圳、香港有很多这类小企业,他们会告诉你,商品是什么价格,但是一旦被海关抽检后要加上适当的费用。这个问题,在监管和政策上还要进一步规范和明确。当然,出口也要充分利用电商的方法扩大出去。

不过,电商的服务,大家有些担心的就是假冒商品,是否是真的正规企业的品牌商品,还是假冒的、山寨得,这也是一个需要正视的问题。

民生周刊:海外消费热在彰显我国综合实力的同时,也不得不引起国内企业深思,您认为,该如何提升国人对“中国制造”的信心?

陈德铭:尽管海外购买回来的商品很可能是“made in China”,但是技术却是某个跨国公司的技术,哪里制造只能说明一个地缘关系。在全球化的今天,核心是哪个企业的品牌,质量如何监管。中国有非常高质量的东西,也有假冒伪劣的东西,“中国制造”并不能说明质量好坏,还是要看中国的什么企业和什么品牌。

中国制造的概念应该是广义的,除了中国的国有企业制造,中国的民营企业制造,国际资本在中国投资依法设立企业,在中国制造的产品,从国际惯例来讲,也是“中国制造”。从劳动创造价值的角度来讲,大部分价值也是中国人的劳动创造出来的。

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应该对中国的产品非常有信心。我国出口世界第一,说明国际对“中国制造”是认可的,虽然出口商品中跨国公司的产品有较大占比,但是,这也是中国人制造出来的,中国制造要广义地看。

民生周刊:对于企业,要如何提升“中国制造”的影响力?

陈德铭:对中国产品的信心要通过实践来验证,确实有些东西,因为过去曾经出了质量事故,大家的信心还没有完全恢复起来,比如奶粉。中国的奶粉质量并不差,有内蒙古两家很出名的奶业企业,还有雀巢在东北建立的基地,他们的质量都是可以的,但因为三聚氰胺事件,国人还没有完全恢复信心,此时,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奶业进入中国市场,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过程,信心的恢复是要有时间过程的,我相信还是能够恢复过来的。要有一些科学的宣传,并不是一个广告语就能解决问题的。总的来说,对于中国产品的质量我是非常有信心的。

当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倒逼每个企业要调整结构。重点的、主要的方向是要在价值链上往高端走,用更好的质量、更新颖的设计、更全面的功能来被大家接受。所以,未来几年,一方面是企业的创新创业,另一方面是质量和安全的提升会有一个很大的进步。当然,对于消费者也要加以引导,让他们了解我们自己的产品质量,用科学的态度来看待,过于迷信进口商品的思想也要逐步在实践中调整过来。

民生周刊:企业创新创业,首先要在哪些层面上开展?

陈德铭:中国的创新分为几个层次:基础研究、先进技术和关键领域还是需要国家的规划和重点的投入。另外两个层面,一个是应用技术的层面,一个是商业模式的层面,这两个层面可以更多地让市场、让社会、民间资本去做。过去,因为工作关系,我常和乔布斯见面,他说他们的技术也是“拿来的”,要说创新就是商业模式的创新。所以,在应用技术领域和商业模式领域的创新应该鼓励更多的由市场去做,而且这一块不像基础研究,可以来得比较快。

民生周刊:对于“创客”这种新模式,您怎么看?是否会对中国经济产生直接推动作用?

陈德铭:创客是目前民间,特别是青年之间,应用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的一种形式,创客还有各种模式的创新,比如,我讲的和美国麻省理工组成一个国际创业网是一种模式,还有很多其他模式。这些模式有几个特点:第一,完全在数字化下面进行;第二是开放的,其他人也是成员也是可以进来的;第三,在国际网络下进行,比如美国的麻省理工每个月在网上全球交流创新的思想。

我个人认为,这样的创客、创新,也许短期内不会有重大的贡献,但是它最大的贡献在于对中学生、大学生有一个创新思想的培养,使他们有自己动手设计和制作的能力。创新是个长期的过程,再过5年、8年,这些人就会成为社会创新的主力,他们在思想最活跃的时候形成的概念,会对他们以后的事业成长有非常大的帮助,我们会有一代又一代愿意从事创业和创新的人才,而且他们不仅有这种想法,还知道具体怎么去现实。

我曾经回到我中学时代的母校,他们对年轻人的创新有一个支持的做法,比如,你有一个主意,经过评审以后,在不超过万元的范围内,学校可以资助你,但是你先得自己去垫钱,然后把发票收集起来,到学校财务去报销。我看到,一名高三的同学做了一个无线电控制的空间站对接器,在制作过程中,学生要网购各种电子元器件,焊接架子,找人商量怎样最省钱,连讨价还价都学会了。最后这个孩子的作品得了国际金奖。这样一个孩子成长起来,将来是非常有潜力的。这也带来一个问题,按照现有制度,他能不能考上大学?我了解了一下,那个孩子是准备出国读大学的,但是更多的孩子具备创新思想的时候,高考的台阶能否过?可能也需要一些教育制度的改革。对于创客、创新,我觉得这种思路在于培养出一代有自己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创新思想的年轻人,这是国家最大的希望所在。(本刊记者:崔靖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