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大学校园里的个性名片

21.04.2015  01:34

改革开放后发行的第一支股票。

贵阳医学院生命科学馆:展示人类从胚胎到婴儿的诞生过程。

外国友人在贵州财经大学票据博物馆参观丰富的票据藏品。

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展示厅:展示厚重的贵州民族文化。

贵州大学自然博物馆:珍贵的黔金丝猴标本。

上世纪50年代的华南虎、明清干尸、寒武纪的“三叶虫”……近日,贵阳医学院生命科学馆“走红”网络,令人眼前一亮。该馆还免费对外开放,更加让人神往。

实际上,贵州省第一座高校自然博物馆,还要追溯到2007年9月8日建立的贵州大学自然博物馆。此外,贵州财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等省内多个高等院校,都以不同的陈列方式,向大学生及来访者们,展示本校的研究特长和值得称道的研究成果。

4月7日至9日,本报记者先后走访了4所高校博物馆(或陈列馆),一方面了解各高校的特色研究领域,另一方面,将这些鲜为市民知晓的博物馆,带到公众的视野中。

彰显生命的伟大

贵阳医学院“生命科学馆”:

彰显生命的伟大

走进位于大学城贵阳医学院的“生命科学馆”,基础医学院副院长、馆长杨明教授,给我们如此描述了科学馆:“来到这里就是一次奇妙的‘生命进化之旅’,能更多体会生命的文化价值。

该馆始建于2002年,2014年12月从北京路老校区搬至新校区,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展示内容涵盖组织胚胎、生物、寄生虫和解剖学、法医学等多学科标本精品,聚集了贵阳医学院建校70多年收藏之精华,数量达千件以上,是西南地区最大的标本馆。

大部分标本为学校教职工亲手制作的,凝聚了一代又一代医学人的心血。”杨明说,这里是实验教学体系的平台,展示教学科研积累和精神积淀的窗口,更是服务公众的科普桥梁。

开馆以来,周一至周日,早上8点至晚上9点,完全免费对学生和公众开放。

动物标本:生命的多样性

参观“生命科学馆”,是从多种动物标本开始的。在第一个展馆里从代表寒武纪远古动物“三叶虫”化石标本、“华南虎”标本、草海黑颈鹤标本,到各种寄生虫标本,多样而丰富。在封闭的生态园里,营造了一个大森林氛围,鹿、熊、孔雀、猕猴、蟒蛇、鸸鹋等30多种动物标本,栩栩如生,和谐共处。

每个标本,都有很精彩的故事。”杨明说,上世纪50年代“华南虎”标本来自黔灵山动物园,当时老虎生病后,送到学校生物教研室,可惜没有救活,制成了标本。而这两只黑颈鹤,则是别人刚刚赠送的。

而在寄生虫标本系列,长约4米的猪带绦虫标本,“它寄生于人的小肠内,我们老师一次在乡村调研时,让病人服药后,曾排泄出25米长的猪带绦虫。”杨明呼吁说,人类一定不要乱吃“野生动物”,会带有很多的寄生虫,危害健康和生命。

胚胎标本:演绎人类的诞生

在胚胎学展馆,一位“身孕妈妈”的雕塑,闪现着伟大母性的光辉。“这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科。”加拿大胚胎学家摩尔如此说。在雕塑后的一个个玻璃罐里,展示着一个人从胚胎开始,每周的变化,最后演变至婴儿的整个过程,奇妙的变化,让人自然产生对生命的尊敬。

而在展示厅的各种各样“畸形胎儿”标本,让人有点不敢直视。

这会帮助人们要正确妊娠,科学保健,有效防止畸形儿的诞生。”杨明说,同样让产科医生深入掌握胚胎发育全过程,以及和母体的关系,更好的服务妈妈和婴儿。

人体标本:认识你自己

这里布满了人体标本,从整体到部分,从内脏到血管……可以说应有尽有。

一个“手血管”标本,密密麻麻的血管构成了“掌形”。“去掉人手的肌肉、神经、骨骼,用管道铸型技术,制作这样一个标本,大概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而在展示人体肌肉的“运动标本”,杨明他们布置了“少林寺”的背景,“两个人”手持宝剑,对打的场景,动感十足。

两具出土的古代“尸体”,在我省乃至全国都显得弥足珍贵。

明代古尸”,女性,1980年3月发掘于思南县,一座明万历31年(1603年)的分坑合葬墓。墓主为户部山西司员外郎夫妇,男尸已腐,女尸保存完好,双层棺坚牢,充满清亮棺液,皮肤棕褐,肢体软。

清代古尸”犹如一具“木乃伊”,1965年贵阳医学院在六广门建院时,基建施工过程中发现的。此人葬于康熙11年(1672年),出土时尸体完全脱水干燥,头发长1米,结成辫,身着朝服、朝珠、高底靴和红顶瓜皮帽。

生命的升华 凝固的音符

这是对遗体捐献者的崇高赞誉。”作为医学研究者的杨明认为,这不但是一种义举,更是让生命灿烂延续的最好方式。

镇馆之宝”来自杨洁泉老人捐赠的遗体,他的“骨骼标本”坐在椅子上。杨洁泉老人是贵阳医学院第一届毕业生,后成为贵阳医学院副院长,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1996年过世后,终身从事医学研究的他,无私的将遗体捐献给贵阳医学院,用于医学解剖和教学。

老人的义举让人尊敬,而张贴在墙上长长捐献者的名单,他们走完了生命的历程,继续奉献着崇高灵魂,值得人们永远的铭记!

珍藏着多样的“苔藓植物标本

贵州大学自然博物馆:

珍藏着多样的“苔藓植物标本

由贵州大学南校区正大门进入,一直走到校园内现存最老建筑、上世纪30年代修建的校医务室,贵大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馆长熊源新已在门口等候。在他的带领下,沿着“笃实路”往下走,就能看到绿树丛中的一栋两层老楼,不远处立了一块石碑,刻着“自然博物馆”五个大字。

该馆是省内第一座高校博物馆,也是第一座综合性的自然博物馆,占地约2000平方米。馆藏贵大各学科多年收藏的2万余份标本,分为古生物厅、昆虫展览厅、真菌馆、植物标本室、综合展厅、动物科学展览室、植物基因工程和克隆技术展览等七大板块展出,内容丰富。”熊源新说。

开馆时间是周一至周五上午9点到下午5点,校外参观人员要提前预约。

综合各科资源,整合成博物馆

熊源新告诉记者,原本贵大就有很多的标本馆,尤其是动物、植物和古生物这三类标本,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在全国都排在前列。“贵州前寒武纪古生物群研究专家赵元龙教授、昆虫物种叶蝉类研究专家李子忠教授享誉国内外。正是有了多年的学科积淀,才有了今天的自然博物馆。

如馆内的“植物标本室”,前身是贵州大学植物标本馆,建馆于1950年,是贵州建馆最早、模式标本最多的标本馆。经过几代师生的共同努力,标本馆从最初的几千号发展到九万余号,形成了一个以苔藓植物为特色的中型标本馆。“最早的标本,还是上世纪30年代采集的呢。”熊馆长介绍说。

31种植物“模式标本”,乃无价之宝

说到“模式标本”,熊馆长解释说,新的物种一经发现,都需要采集一份或几份标本,那么在给这一物种命名时,最初的这一份标本就非常特别。以后若再有类似的物种出现,也可以对照模式标本,来进行区分、命名等。模式标本,就像是订立规矩的标本。

植物标本室的标本,存放在储物柜中,看上去杂乱无章。然而,熊馆长说,那31份模式标本,异常珍贵,花钱都买不到的。“从1950年建标本馆到现在,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师生们的研究成果都是无价之宝。

有世上仅存三只的黔金丝猴标本

动物科学展览室中,最有分量的是一只黔金丝猴的标本。“6、7年前,我从梵净山景区得到了这只金丝猴的标本。当时世上仅存3只。”熊馆长自豪地说。

黔金丝猴,为《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中濒危等级物种,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它的体型近似金丝猴,稍小,但尾较之更长,又名牛尾猴。这种金丝猴仅分布于贵州境内武陵山脉之梵净山。“黔金丝猴的数量比川金丝猴、滇金丝猴都要少,所以格外珍贵。

除了爬行动物,还有鸟类、鱼类的展区。“我们这儿分成好多个小小的展区,标本数量多,而且80%都是鉴定过的,你想看什么都有一点。”熊馆长打趣说。

期待搬到新馆,展示更丰富的藏品

在逛博物馆时,发现有些展柜已经空了。熊馆长抱歉地说,因为要搬到大学城去,重新修建校史馆、民族文化博物馆和自然博物馆,所以空了的展柜,有些是收起来了,为“搬家”做准备。

熊馆长说,“搬过去之后,面积大得多,条件也会更好。博物馆也将拥有足够的空间,向大众展示更丰富的藏品。我们希望,走进博物馆的人,不管是大学生,还是中小学生、社会人士,都能够学到一些知识。

浓缩的华夏经济社会

贵州财经大学票据博物馆:

浓缩的华夏经济社会

元代的地契、明代山东的房契、大清宝钞、清朝最早发行的山东莒州矿务局股票、第一套人民币、建国后发行的国债……4月8日,在大学城财大票据馆内,各种各样的票据,琳琅满目,我们看都看不过来。

票据,是浓缩的历史,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遗产。它忠实地记录着各个时代的特征。在今天,既是有价值的收藏品,又是进行教学与研究的实物标本。”馆长梁宏志说,走进票据馆,这里浓缩着中国几千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

始建于2004年的票据馆,如今已经收藏有各类票据千余种、万余件。作为国内高校首家唯一一家“票据博物馆”,在抢救和保存即将逝去的历史文物资料,推进国内票据历史研究和本校教学、科研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免费公众开放时间:周一至周五早上8点至下午5点30分,双休日则需要提前预约。

勾划西周至清代中国经济的“古代票据

早在先秦以前,中国的信用票据就已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里。”梁宏志说,历经了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演化与发展,由单种逐步变成了繁多种类,成就了我国的实物信史,功不可没。

北宋“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在我国货币史上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而这里陈列的是“印版的复制品”,“我们不可能有原物,特意做了印版,印制出样品,供学生学习和研究。”馆长说。

元朝地契、明朝房契,而清朝的一张“卖身契”,记录着“光绪26年高门刘氏因生活艰难,将次子卖给同乡一户人家为子”而所立的契据,反映着当时百姓穷苦生活写照。

大明洪武年间发行的世界上最大纸币“大明通行宝钞”、大清宝钞、清山西票号的系列“号票”等,而清朝最早的股票,光绪十一年(1885年)大清皇帝御批发行的“山东莒州矿务局股票”,中国现代经济的“雏形”。

社会动荡的“近代票据

在接下来的民国票据展区,繁杂的“民国票据”,可以说一个“”字道风云。

从“满洲中央银行券”到大小军阀割据的“四川官钱局”、“新疆省银行”等发行的各省银行货币。而在民国政府四大银行: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各类法币、金圆券、关金券、辅币券等,还有中华民国股票、日伪政权票据以及外国交流券,不得不让人掩卷沉思,小小的纸面上,生动地勾划出了那个动荡社会的风起云涌。

而在1948年4月发行的“中央银行金圆劵”上,印着蒋介石的头像,本来为了挽救法币崩溃的局面,出现了不同铅字、颜色、厂别、版别、面额达百种以上,造成了物价飞涨,金融秩序混乱,更直接导致了国民政府的溃败。

见证经济腾飞的“当代票据

而在此部分展区,“红色票据”显得格外独特,“陕甘宁边区之延安光华商店代价券”、“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工农银行布币”、“晋冀鲁豫边区根据地之鲁西银行货币”等,这些中国共产党分别在苏维埃时期、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在各个根据地、解放区,所发行的各种面值银行货币,见证了我们党发展的艰辛历程。

粮票、布票、油票、棉花票、糖票、盐票、煤票”等,这些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距离大家并不遥远,勾起前来参观的不少50后、60后对那个时代的记忆。

从第一套人民币到第五套人民币,“第二套、第三套人民币中‘贰角’、‘贰元’,竟然把大写的‘贰’字都印错了,后来竟然是一位小学生发现了这个错误。”馆长指着上面的错误说,在第四套人民币中,才改正回来。

而在“当代股票”展区,一张“上海飞乐音响公司股票”尤显珍贵,作为新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上市公司,1986年11月14日,邓小平将该公司股票赠予来访的时任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主席约翰·范尔霖,载入了中国股份制改革的史册。

独有的文化名片 推动“票据”研究

票据博物馆的建立,不但形成了独有的文化名片,也推动了我校对票据的研究。”馆长说,以金融学、经济史、财政学、票据法、中国近现代的基本问题等为依托,学校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学校专项开展了《票据博物馆建设》、《从信用票据看宋代社会变迁》、《革命根据地票据研究》、《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信用票据研究》的课题,发表了《中国信用票据史发展阶段析论》、《票据:中华文明的一个缩影》、《试论宋代信用票据市场的构成》等论文百余篇,让更多的人了解了中国票据历史与现状。

领略民族服饰的美

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展示厅:

领略民族服饰的美

这件苗族服饰‘百鸟衣’造型美观,颇为华贵,是节日的盛装。现在看到衣服下摆的白色羽毛,属于某一种鸟类。在以前,这种服装要采集多种鸟类、多个颜色的羽毛,让下摆看上去艳丽多彩。苗族服饰做工的繁复、精细,可见一斑。”4月8日,在贵州民族大学逸夫图书馆一楼的“民族文化展示厅”内,该馆民族文化展示部主任黄元碧介绍说。

340平方米的展示厅,是2011年5月民大建校60周年时所建,展览内容包括学校发展历程、民族文化藏品和民族民间文献三大部分,可以说是民大学生乃至外界人士,了解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窗口。

黄元碧告诉记者,周二、周四下午对外开放,平时也接受团体预约,与图书馆办公室联系即可。

研究成果丰硕,名师辈出

校史陈列区域内,除了民大发展历程之外,还有本校的学者们对贵州17个世居少数民族,尤其是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水族、土家族等的研究成果。”黄元碧说。她提到了李廷贵、陈玉平、龙耀宏、石开忠、潘朝霖等对苗族、布依族、侗族和水族的研究,业界闻名。

展示柜中,一套由校友郜凯编著的《手工苗绣珍品典藏》,将苗族绣片直接收入书中,一下子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并配有中英文的说明。第一卷本收入平绣、数纱绣、缠丝盘绣、贴花绣、辫绣等五种苗绣,分别通过仰阿莎、蝴蝶妈妈、鹡宇鸟、牛角龙、姜央射日五个民间神话传说来表现,在了解工艺的同时,也从文化的角度解读苗族刺绣。

捐赠藏品,体现学者的情怀

600余件(套)民族文化藏品,包括民族服饰、染织绣品、银饰银器、民族乐器、生产生活用具、傩文化实物资料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雷山苗族盛装及银饰、三都水族马尾绣背带等。”黄元碧指着一款苗族数纱绣、挑花背带说,“这一件藏品保存完整,背带上更有一些刺绣工艺的饰物,显得更为精致、美观。

黄元碧说,这些藏品,大多是专家学者在进行田野调查时发现并收藏,然后捐给图书馆的,“体现了学者的情怀。

各式各样的民族服饰最抢眼球

服装一直是来访观众最感兴趣的部分。展厅内,主要挂着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等民族服饰,各具特色。

苗族是服饰大族,以种类之多、款式之繁闻名于世。布依族服饰的现代样式,向汉族服饰趋近,传统的百褶裙逐渐简化,衣裤也从肥大转向短小。侗族服饰历来自有特色,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自裁自缝的侗衣注重刺绣、挑花和编织。彝族男女缠着‘人’形头帕,男穿大襟右衽青、蓝色长衫或对襟短衣,着宽脚口长裤,系腰带;女穿右衽上衣,中式长裤系短裙,系黑、白色或绣花围裙。黄元碧感慨,如果每个民族都讲述服饰上的故事,那该有多丰富。

这里曾接待过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韩国知名大学的教授,新西兰、印度、日本等国的友人,是贵州对外宣传展示的窗口。民大凭借多年来学者们的潜心研究,对贵州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通过这个展示厅,也让我们对自己的文化更加自信。”黄元碧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