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自治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进校园活动
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学校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绘画》、《音乐》、《书法》、《舞蹈》、《体育》、《班会》等课程中,使民族团结与校本课程有机结合起来,扎实推进民族团结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课进学生头脑。
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融入校园活动。充分利用印江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组织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融入校园活动,促使当地民歌、民间舞蹈《土家摆手舞》,书法、二胡、手工传统文化走进课堂,使民族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学的每一环节,让广大中小学生对各民族的风土人情、民族文化、民族特色有了更深的了解,从而进一步增强民族团结理论素养、民族团结意识,自觉维护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关系。
严格落实好各项教育法规政策。为了使少数民族学生能享受到国家一些优惠政策,教育局严格落实好《省财政部、省教育厅下达2015年中央支持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补助经费预算的通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支持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补助经费使用管理的通知》、免费向少数民族学生发放教科书和全面落实国家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等。这些政策的落实推动了少数民族教育的有效发展。
加大资金投入提高民族办学质量。坚持齐头并进的原则,充分利用国家扶贫政策,在合理分配教育资源的同时,建设、捐赠、资助等项目积极向少数民族集聚、贫困的地区倾斜,通过实施布局调整、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薄弱学校改造工程,使民族地区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教师的培训。建立民族团结教育教师培训基地,将民族团结教育师资培训列入教师继续教育计划,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教师的培训,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理念,分批分期培训少数民族传统骨干教师。
充分发挥“一课堂两基地”作用。切实利用好“一课堂两基地”,将民族团结法律法规、政策作为班会主题教育,并定期组织民族团结先进人物到学校开展宣讲活动。把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典型事迹融入到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和法制教育基地,并经常组织学生参观,增强了学生对民族团结进步的理解、认同,“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五个维护”观念在青少年学生中得以生根发芽。
加强理论考试。各学校根据宣传教育情况,自行命题,不定期组织学生对民族团结进步法律、法规和政策考试,检验学习成果,通过考试,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为推进宣传教育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