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烽县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亮点纷呈
根据上级文件要求,我县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于2014年正式启动。这次共完成水利工程改革14775处,占总工程量14872处的99.35%,基本完成了改革试点任务。
一、体制改革出新招
一是整合资源改体制。坚持“谁受益、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鼓励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企业经营主体和管水单位承担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维护与经营管理,实现“以水养水”目标。改革中全县召开动员会174次,参会人员达67582人,骨干培训30次2149人,印发宣传资料5万余份。为建立健全县、乡(镇)、村“三级互动运行管护体制”,确保小型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和效益发挥奠定了基础。改革中新组建了4个片区水务中心、饮水安全水质检测中心等机构,新增设了3个小(一)型水利工程管理机构,成立了461个农村用水合作组织,配备了160名村级水利员,形成了“以县水务局行政监督行业管理为重点、片区水务建设服务中心为核心、基层水务服务公司为主体、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为有效补充”的“四位一体”监督管理建设服务网络体系。二是突出重点改产权。针对权属交叉混淆、产权难以明晰的问题,将工程所有权、使用权、水权“三权”剥离开来,分别进行明晰,根据工程类型和实际改革情况,由县政府颁发工程相关权证,为界定管理权、明确使用权、搞活经营权、落实管护责任和经费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改革,全县14775处小型水利工程都获得了“身份证”,落实了“管护人”,其中:蓄水工程392处、饮水安全工程628处、提灌工程64处、引水工程403处、小水池13288口。改革让所有者、管理者吃了“定心丸”,有效解决了管护主体缺位的问题。三是强化保障改机制。体制和产权的改革需要机制作保障,我县探索制定了《小型水利工程维修管护办法》、《小型水利工程新建维修申报制度》和《水利产权制度改革收益资金管理办法》以及工程管理“一事一议”等4项制度,从机制上实现了长效管护,引导产权所有者积极主动加强对工程的有效管理。
二、工程改制出亮点
(一)上寨山塘“三权剥离”进行全产权拍卖。小寨坝镇大寨村上寨山塘始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容积约2000立方米,灌溉面积85亩,受益农户32户、108人。由于无人管理,荒废已久,无法正常发挥效益。经大寨村村支两委多次与受益农户商议,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对工程的有形资产所有权、工程使用权、水资源使用权三权进行分离明晰,最终决定将山塘有形资产的所有权、使用权和水资源使用权进行全产权公开拍卖,拍卖后只要不改变蓄水功能,竞买人可从事一切合法经营活动,拍卖期限随土地延包政策而变化,拍卖所得纳入村级集体经济积累。村民杨明华在以20.24万元拍得山塘所有权后,向县水利局申请争取资金补助,县水利局按“工程产权所有者筹集为主,政府绩效考核进行奖补为辅”的原则进行补助3万元,对山塘进行了清淤扩建,新建了大坝及安全防护栏、放水设施等,其打算依托红岩葡萄产业,流转山塘周围土地种植葡萄,搞农家乐,利用山塘发展多种经营。通过改革,一是盘活了闲置、废弃资产,使山塘恢复原有蓄水功能,充分发挥灌溉效益,将拍卖收益注入村级财务,壮大了经济实体,有效解决“空壳村”事宜;二是实现了工程“三权”(工程所有权、使用权、水权)剥离,为工程长久发挥效益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让惠于民,壮大了集体经济实力。工程拍卖费存款利息每年提取一次均有近7000元,作为受益群众共有资产注入集体经济,用于开展公益事业;四是拉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买主依托乡村旅游让山塘效益得到充分发挥,准备新建农家乐,扩建葡萄园,使曾经废弃荒芜的小山塘变成水清、岸绿、景美的乡村旅游景点。
(二)老窝大沟全员灌区股份制管理。鹿窝乡老窝大沟长2.5公里,涉及老窝村和鹿龙村用水户186户、748人,灌溉面积450亩,由于无人管理,该工程已失去了原有的作用。改革中,通过多次组织召开群众会议,老窝大沟全员灌区股份制管理模式初具雏形。在明晰产权、明确管护主体和划定责任范围后,受益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幅提升,主动按灌溉面积入股筹集资金聘请专人管理,彻底改写了该引水渠多年无人管理的历史。现灌区管理委员会已收取2014年股金5600元,并对所有沟渠进行了清淤,同时负责日常放水管理。
(三)养龙司镇高坡村用水户协会。养龙司镇高坡村人饮工程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通过二级提水将养龙司水厂供水提至高位水池,再向用水户供水。工程建设伊始,由于经营不善,导致每立方米水价高达8.5~9.0元,使得群众难以承受,因此该工程一年多后即停止运行,群众吃水主要靠挑水和平房屋顶积水解决,村寨脏、乱、差现象明显。改革过程中,村支两委汲取了第一次管理不善的教训,多次组织村干部、党员代表讨论研究,组建了高坡村用水户协会。协会覆盖高坡村5个村民组共134户、537人,采取“水厂+协会+农户”的管理模式和“两部制水价”,由水厂向协会供水,协会对用水户管理,协会每月在向用水户收取10元基本水费的基础上,再按每立方米3.3元的水价计量收费,每年收入预计可达15000元。通过改革,水顺畅了,人顺心了,不仅解决了多年来工程管理不善、水费收不了、群众怨气大的问题,还使村寨环境得以改善,提高了群众生活质量,促进了小康村建设进程。
(四)长冲沟水库承包经营。长冲沟水库位于小寨坝镇潮水村长冲沟,属于小(二)型水库,始建于1956年,总库容18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4万立方米,灌溉面积408亩。2007年,镇政府将水库承包给当地村民杨勇负责管理经营,承包期限为20年,年承包费1500元。期间,由于未对水库的“责、权、利”进行明确,导致水库损毁严重。改革后,由承包人自筹资金约20000元,并向县水务局申请补助费30000元维修水库管理房,新建大坝防浪墙、启闭机室、大坝梯步及卫生间,新铺坝顶油砂路面,设置了大坝过车限高限宽标识,维修了马道及坝后渠道。改造后的水库功能更加完善,环境更加优美,每天来此观光垂钓的人不在少数,已打造成一条集养殖经营、观光旅游、环境保护和农田灌溉为一体的综合经济体,每年可为水库承包人创收数10万元。
通过本次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使得工程运行管护模式得到了创新。一是建立了“工程产权所有者筹集为主,政府绩效考核进行奖补为辅”落实工程管护经费的长效机制;二是探索财政资金购买公共服务的做法,在确保工程安全、公共属性和生态保护的前提下,鼓励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竞争参与公益性水利工程的管护;三是研究制定精准补贴办法;四是鼓励和扶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等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充分发挥其在运行维护、水费计收等方面作用;五是先建机制,后建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