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受访者感觉“双11”严重超支 想剁手

19.11.2015  11:17

  “双11”期间,天猫交易额一天内达到912亿元,刷新全球纪录。另一B2C企业京东商城11月11日当天下单量超过3200万单,同比增长130%。在舆论纷纷为中国消费者购买力惊叹的同时,也有不少人忧虑互联网泡沫,担心非理性购物会产生退货率高、经济负担不起的情况。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01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3.8%的受访者提前整理好了购物车,在“双11”当天集中购买。31.7%的受访者感觉“双11”期间购物可以省钱,而且买到了称心商品。面对冲动消费,56.3%的受访者建议“双11”购物应提前规划、量力而行。

  调查中,00后占0.4%,90后占26.6%, 80后占46.7%,70后占18.4%,60后占6.1%。

  36.3%受访者每年都在“双11”当天购买商品

  “双11”至今已7年,调查显示,36.3%的受访者每年都会在当天购买商品,16.4%的受访者近5年开始参与,24.2%的受访者近3年参与“双11”抢购潮,20.0%的受访者偶尔参与,仅3.1%的受访者一次都未参与购买。

  北京某公司员工马晓丽从2014年开始在“双11”当天购物。在她看来,尽管11日那天网购的人很多,但是相比以前的价格来说,确实会有优惠。而且现在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进行购物,非常方便。

  怀孕5个月的王丹今年在某电商网站花费了近3000元。“老公平时工作忙,而我现在活动也不方便,所以11日那天我会多买一些老公和我穿的衣服。‘双11’衣服打折力度挺大的,家里如果缺什么,我也会顺便买了。”王丹表示,自己还囤了一些婴幼儿奶粉和婴儿服装,“怕将来孩子生下来的时候忙手忙脚顾不过来”。

  调查显示,服装、鞋帽、箱包类(72.8%)是受访者认为“双11”期间最值得买的商品,其次是数码、家电类(45.0%),接下来依次是食品、饮料和酒(39.9%)、化妆品、个人护理品(34.1%)、图书音像(17.2%)、母婴玩具(14.0%)、旅游、休闲产品(6.6%)、医药保健产品(5.3%)等。

  今年“双11”,30.3%的受访者消费额在500元及以下,32.9%的受访者消费额在500元至1000元之间,20.8%的受访者在1000元至2000元之间,9.3%的受访者在2000元至3000元之间,6.7%的受访者在3000元及以上。

  53.8%受访者提前整理好购物车,在“双11”当天集中购买

  “前几次购物总是在11日当天看到哪个比较喜欢的商品,或者价格优惠就会购买,结果‘双11’购物总是超支。并且买回来的东西很多都闲置起来。”马晓丽说,今年“双11”,她提前半个月列出了自己想要购买的商品清单,并把这些商品提前放进了购物车,“双11”当天支付。“这样也可观察下价格变化幅度,如果价格变化不大,可以等到平时再买”。

  调查显示,53.8%的受访者会选择提前整理好购物车,在“双11”当天集中购买,25.4%的受访者视情况而定,12.9%的受访者为避免快递爆仓,选择提前购买,6.2%的受访者决定不凑热闹、推后消费,仅1.6%的受访者在“双11”期间完全不消费。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分析师姚建芳认为,现在消费者在购物中更加看重价格、质量、实用性等因素。由于价格驱使,很多消费者将很长一段时间的购买力集中到“双11”这一天,因而产生了一种集中消费行为。“但也不排除有消费者因为价格诱导以及网购成瘾而导致的非理性购买行为”。

  调查显示,31.7%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在“双11”期间买到了称心商品还省了钱;31.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超支了一点,但还能承受;26.6%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所购商品在计划内,属于理性购买;6.6%的受访者坦言严重超支,想剁手。

  北京工商大学市场营销系主任张运来认为,判断消费是否理性要因消费者个体不同而不同。“理性消费是指消费者在消费能力允许的条件下,按照追求效用最大化原则进行的消费;反之,则为非理性消费。但每个消费者在界定效用时看重的内容不同”。

  “目前并没有数据调查研究‘双11’购物过程中的非理性消费的比例,只要没有对消费者自身经济造成负担过重,就不应该认定‘双11’购物是非理性的。”张运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