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复制的生态文明贵阳模式
一年一度的世界经济论坛,让地处瑞士东部的小城达沃斯闻名于世界;一年一度的亚洲论坛,让海南琼海市博鳌镇声名远播;而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百花湖畔的小镇朱昌,将因一年一度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而华丽转身,成为国际性的标志,蜚声国内外。
2013年,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升格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成为可与博鳌论坛相媲美的论坛,这是目前我国唯一一个国际性国家级的论坛。同年,朱昌镇被确定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永久会址,同时也是贵州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根据《朱昌镇生态文明先行实践区概念性规划方案》,朱昌镇将被打造成为集生态文明国际论坛、生态产业、生态文化、生态教育、旅游度假、民俗体验、生态宜居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文明先行实践区,具有先进性、实践性、示范性、国际性、中国性。目前,小镇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201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举办会址将从贵阳国际会展中心迁移到此。成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永久会址,不仅是小镇朱昌的殊荣,也是对贵州努力保护青山绿水成效有力的肯定。
生态文明国际论坛永久落户贵阳,这意味着沉睡在贵州千万年的青山绿水,将乘着生态文明这艘方舟,驶向全世界。
贵州缘何会成为生态文明国际论坛的举办地?
贵阳是一座“山中有城,城中有山,绿带环绕,森林围城,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具有高原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截至2013年,贵阳市森林覆盖率已达到43.2%,饮用水源达标率100%,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5%以上。因此贵阳享有“森林之城,避暑之都”的美名。根据环保部空气监测公布的数据,贵阳的空气质量一直位于全国前十,堪称天然氧吧,得天独厚的自然馈赋,加上交通条件的大大改善,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贵州旅游,这从贵阳近些年方兴未艾的旅游地产可见一斑。
到贵阳旅游的人,一定会到黔灵山公园,爬上山顶,烧香祈求,俯瞰贵阳全貌,半山腰的黔灵湖,像是一棵翡翠腰带,为黔灵山公园增添几许灵韵。黔灵山公园是全国最大的市内公园,园内古木参天,植被茂密,山水相映,山上多种动植物和谐生长,堪称贵州高原生态环境的模型。周末的黔灵山游人如织,鹅卵石铺就的小道上,老少相伴,闲庭信步,这样幸福的生活折射了贵阳这个宜居城市的幸福指数。
除此之外,新修成花溪国家湿地公园和小车河湿地公园,成为贵阳这个生态之城的新名片,两个湿地公园紧邻市区,犹如贵阳的两片肺,不仅有利于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也成为了人们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是贵州最形象的写照。古语说得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全省大部分面积为山地丘陵的贵州别无他法,一切都要依靠大山,但贵州并不是“坐吃山空”,贵州靠山,吃山,更懂得爱山,护山。早在1988年,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到毕节视察,满山的荒凉和贫穷的百姓深深刺痛了他的心,胡锦涛提出在毕节建立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主题的毕节试验区,毕节试验区是科学发展观的发源之地。20多年以来,毕节地区的生态环境从劣变优,保护青山绿水的理念根植于贵州人民心中。
当全中国的大部分国土被十面霾伏的时候,贵阳空气质量在省会城市中一直保持在全国前十。长远的发展眼光,对自然的敬畏,为贵州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为与全国同步小康,贵州提出了“两加一推”主战略,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大批企业进驻贵州,但是,经济落后渴求增长的贵州并没有盲目追求经济的增长,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明确提出:贵州的经济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引进企业必须进产业园区,坚决拒绝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企业落户,这为贵州保护青山绿水安上了一道防火墙。
为解决贵州长期以来环保设施滞后、环保能力建设薄弱的短板,贵州省政府于2013年提出了环保12件实事,涉及治水、治气、治渣和能力保障四大类2000多个项目(工作),计划投资275亿元,到2017年,用5年的时间,补齐这块短板。
贵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将大气环境质量和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稳定达标纳入到同步小康核心指标后,贵州又先后增加了城镇污水处理率和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环境指标内容,并于日前在《关于调整以县为单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三项核心指标的方案》中再次上调环境治理指标权重,力求在同步小康创建中实现发展与环境相协调。
尽管生态环境质量被频频点赞,但贵州并没有放松保护环境的神经,为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2014年3月,贵州省政府决定在全省实施最严格的环境执法监管措施“六个一律”,并结合贵州2014年环保执法专项行动,突出抓好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及国家明令禁止、淘汰的落后生产设备、工艺、产能等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及小作坊四个方面的执法,严守贵州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
《贵州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明确,到2017年,全省空气质量有所改善,优良天数逐年提高,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比2012年下降5%以上。贵阳市、遵义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比2013年削减7%以上。
这些,只是贵州保护生态环境的冰山一角。
一系列的环境保护重拳出击,捍卫了贵州生态环境质量安全。良好的生态环境引进投资,快速发展的经济保障生态建设,形成良性循环。2013年,贵州GDP增速和天津并排全国第一。2014年,贵州获批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同时在两会上,习总书记点赞贵阳空气,称可以制作贵州“空气罐头”,贵州用实践证明了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皆可兼得。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为贵州搭建与世界融合的桥梁
筑好良巢,才能引凤凰来。贵州先天具备的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后天对环境的保护,迎来了贵州历史发展的拐点。2009年,国务院决定在贵州举办首届生态文明会议,4年之后,生态文明贵阳会议于2013年升格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成为中国唯一一个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论坛。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最大的特点是官民结合、中外协作的办会机制,这将逐步破解了中国长期以来政府主导环境保护的困境,民间环保组织参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凸显出来。贵州积极“走出去”和“引进来”,加强与国外环境保护的交流,与世界接轨,共商全球环境保护经验和机制。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每年举办一次,每年都有相应的论坛主题。每年参加论坛的单位中既有权威性的中央国家机关,也有影响大的全国性社会组织、高校和科研院所,特别是联合国机构以及国际地方环境行动理事会、世界自然基金会等近20家高端国际组织积极参与会议主题设计、论坛设置,并主动承办专题论坛,帮助邀请国际知名人士参与会议。在这个复合型、互补型的组织构架下,遵循"扎根贵州、着眼全国、面向国际"的原则,逐步探索出整合各方优势、共同举办大型国际性高端会议的路子,使生态文明贵阳会议成为政府、企业、专家、学者、民众等多方共建共享的长期性、制度性平台。
生态文明论坛举办6年以来,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是形成了《贵阳共识》,每届论坛均形成了《贵阳共识》,总结了论坛中形成的具有建设性的观点和具有操作性的具体措施,大部分的建议被运用到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指导生态文明实践活动。
二 有效传播了生态文明理念。通过邀请来自全世界的环境保护专家参会,不仅发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贵州好声音”,更是借助论坛这个平台展示了中国愿意也有能力对世界环境保护作出贡献的大国形象。
三是搭建了世界各国生态文明建设交流共建的桥梁。贵州、贵阳与参会城市、企业、大学、国际组织广泛交流,建立紧密联系,采取务实行动,取得了系列成果。从2009年起,历届论坛相继举办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展、中国·贵阳节能环保产品与技术展、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经验交流会、全国低碳发展现场交流研讨会、名人生态环保公益活动、流域保护机制建设等,有效展示和交流了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其中,与气候组织合作的花溪摆贡寨"千村计划",推动了农村清洁能源的使用,2011年作为唯一入选的中国项目在联合国德班气候变化大会上被评为最佳案例之一。
四 推动了民间环保组织的发展。中国环境保护一直是政府主导的模式,民间环保组织参与到高规格的论坛中,能够有力的促进民间环保组织的发展壮大,引导公众自觉保护环境,促使环境保护由政府主导向政府和公众共同保护结合转变。
贵州已不是过去的“夜郎自大”,它以博大的胸怀和开放的眼光,走出去学习国外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的先进经验,结合贵州实际特点,创造出符合自身需求的环境保护的路子。2013年,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指出,要把贵州打造成东方瑞士。贵州与瑞士有着相似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以及出现的环境问题,瑞士能够发展成世界发达国家之一,贵州也能扬长避短,变劣势为优势,创造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和谐共生的景象。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让贵州伸出双手自信地递出了第一张名片,此后,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在贵州举行,这是贵州600年历史上举办最大的赛事。随后,酒博会、书博会、车展……一系列的全国性的大型会议和活动相继落户贵州。小镇朱昌,也将迎来当今时代的流行元素生态文明的宠幸,并将借此华丽转身,承载着贵州生态文明的绿色梦想翱翔。如今的贵州,被称为中国的小深圳,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得益彰,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策马腾飞,创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贵阳模式。这个模式是来自全世界关注环境保护、关心人类家园的人士的结晶,凝聚了来自全世界的智慧,而这些结晶和智慧也将以贵阳为圆心辐射出去,承此重任,贵州将与全球一起,探讨、寻求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致力于打造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和样板,推进各国共同绿色发展,携手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