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江银匠 从民间艺人到高校教授

13.08.2014  12:34

  “做梦也没敢想,我一个普通农民,有生之年能在大学里当上教授。”8月9日,台江县施洞镇岗党略村苗族银匠吴智自豪地说。

 

  64岁的吴智,2010年受聘于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工艺研究中心银饰工作室,现为该工作室领衔专家、客座教授,这次,他是利用暑假回乡探亲来了。

 

  只有初中文化的吴智,祖上几代人都从事银饰加工,吴家是村里有名的银匠之家。

 

  吴智13岁就开始跟随父亲学习银饰加工,如今三个儿子也都继承了祖传的手艺,银匠之家亦因此得以传承下去。

 

  年轻时,吴智是走村串寨为人们打银饰的游方匠人;改革开放了,吴智拥有了一家属于自己的银饰加工厂……

 

  做了大半辈子的银匠,吴智从未想过靠着这门小小的手艺,自己竟然能够以专家、教授的身份,在高等学府传授技艺、教书育人。

 

  2007开始,吴智先后在北京服装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任兼职教师,2010年又成为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客座教授。

 

  对这位乡下来的银匠,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不仅给予足够的尊重,还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吴智已获得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享受教授待遇,校方安排住宿,月薪7000元,回家路费全额报销,寒暑假带薪休假,每周上班五天,每天8小时……

 

  这次暑假回乡,吴智还带着一名学生——来自广东的卢勇谋,受学校委派,特地到吴智的家乡深入了解当地苗族文化及银饰加工技艺。

 

  “毕业后,我很可能会留校担任吴智教授的助教……”卢勇谋说。

 

  除了吴智,该村在上海高校当老师的银匠还有两个,分别是在上海新侨职业学院任职的张正坤和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吴国海。

 

  据介绍,银饰加工已有400多年历史的岗党略村,近年来,银饰产业发展迅速,成立了银饰协会、银饰合作社,以“基地+合作社+协会”的方式抱团发展,村党支部带头外出找销路,而协会会员的银饰家庭作坊则可以在家专心生产,共享销售资源。

 

  村主任张淞琳初步估算,全村银饰加工户有100余户,每年用于打造银饰的纯银就达到两吨之多,全村银饰销售额达到300余万元。

 

  聘书的价值

 

  这份发自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客座教授聘书,被台江银匠吴智用精致的玻璃相框装起来,摆在家里……

 

  如此隆重的态度诉说着这位只有初中文化的民间艺人对这份聘书的珍视和郑重。

 

  “教授”这个身份与银匠吴智之间的距离,在吴智心中,大概比台江到上海还要遥远得多——这个距离是“不可能”。

 

  对这个时代,吴智说,他满怀感激,正是这个时代,让他以为的“不可能”成为现实:银饰加工已有400多年历史的岗党略村,他的家乡,近年来,银饰产业发展迅速,人才辈出,在业界颇有名气,一些高校便聘请当地银匠到大学讲堂讲学,传授技艺。

 

  于是,彼时,背着工具箱游走四方的民间艺人,此时,拥有了这份大学教授的聘书。

 

  对吴智而言,重要的不是聘书背后的优越待遇,而是聘书代表的认同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