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第一书记”驻村的153天
“对于合作医疗报得太少,是因为有些药品不在报销范围内,我这里有些不能报销的清单,大家传阅看一下;同样是危房改造,我们这里补助标准和谢桥不一样,那是因为咱们地理位置不一样,那农村的房价也不能和城里相比呀……”如果放在半年前,这位“80后”研究生或许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如今再见,他的言谈举止间感觉已成了正儿八经的“村里人”,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几个月时间里,让他经历了人生中的一次蜕变。
在质疑中反思——从研究生到实干书记的角色转变。今年5月,万山以“党群部门干部进弱村、经济部门干部进穷村、政法部门干部进乱村、农业部门干部进产业村”的原则,有针对性的选派37名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为“弱、穷、乱”后进村发展增添动力。
科技服务中心干部熊先文是被选派到鱼塘乡地幔村的“第一书记”。“听说是个80后,虽说有个研究生文凭,但也不知道能不能干点实事。”得知村里的第一书记是个80后一时间村里就议论开来。
还未进到村里就听闻或多或少的闲言碎语,这给第一次驻村的熊先文莫大的压力。“工作以来,和群众打过些交道,但是像这样天天住在村里,与群众深入接触还是会担心,怕自己能力不够做不好”,在与村支书聊天中熊先文道出了自己的顾虑。为了将村情吃透,他白天下到田地与群众一同劳动,一边了解村里的情况一边学干地里的农活,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增进了与群众的感情;晚上挨家挨户的走访,与群众聊天给他们传送方针政策。驻村半个月,便将村里的情况摸了个透,这实干的作风很快打开了帮扶工作的局面。
在反思中坚守——尽自己所能苦干实干为群众谋利。地幔村属一类贫困村,村里主要以传统的种植业为主,经济发展路子单一,没有支柱产业。为了帮助村民发展致富,熊先文先后拟定了多个发展计划,但都未能得到实施,计划的不成熟归根究底是没能立足村情把脉发展,要想走出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必须走进田间地头、走进群众身边了解实际情况。
“多次实地察看了解到,地幔村多为山地、水资源丰富、植被覆盖面广,可以尝试发展养殖,再加上其他村寨大都发展种植,在市场竞争力上也有一定优势”熊先文这一想法说出,得到了村支书、村民的赞同。多次意见梳理终于有了新的发展思路,但是发展养殖“养什么、在哪里养、技术、设备又是摆在当下的难题”,为了找准适合养殖的品种,熊先文先后多地考察,对市场进行分析、对养殖技术进行了解,在综合多方因素后决定在村里大力发展山羊养殖。
为了提高养殖户的专业知识和养殖技术,他利用远程教育室进行养殖讲座,邀请区农牧科技局杨松山同志到地慢村开展生猪养殖技术培训,同时发放《养殖实用技术问答》、《畜牧兽医实用养殖技术手册》等资料进行学习。在熊先文的帮助下竹山组舒勇、舒正完成了面积500平方米羊棚和牛棚的搭建,养羊300头、养牛50头。
在坚守中成长——帮扶的是群众,受益的其实也是自己。在走访中了解到,村里有的残疾人因无残疾证,而不能享受国家的相关优惠政策,得知万山区人民医院近日到驻村点白果村开展下乡义诊活动,熊先文在争得白果村驻村干部陈秋印同意后,便带领本村的残疾人前来体检、办理残疾鉴定,有了残疾鉴定就能办理残疾证。“小伙子那办事的效率可是城里人的作风,那叫一个快,这立说立办的节奏就是我们村发展加速的催化剂。”办证现场你一句我一句的说着。
正值农忙时节,村里的劳动力严重不足,导致6月初还有些群众没把秧苗栽下去,为切实解决部分农户家中劳动力不足的问题,熊先文来到村民廖归益、廖祖益的田里,现学着把还未移栽的秧苗栽在田里。
“实践充分证明,群众需要干部,但干部更需要群众。谁能吃苦、谁不怕困难、谁能和群众打成一片,谁就能学到在书本里学不到的东西、掌握在机关练不成的本领。”驻村的153天里让熊先文感触最深的就是群众身上那朴实、专注、实干的品质值得自己学习。(罗龙燕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