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plus,和有态度的人生在一起——摄影,换种方式看世界
老罗曾经是一个新闻记者,后来转行,流浪在房地产行业,成了一名地产策划,数年后,终于成了一枚靠卖艺为生的摄影师,拍摄建筑空间、儿童纪实、杂志专题、人物肖像等各类题材的图片,走上摄影这条不归路。Q1:怎么走上摄影这条不归路的?最近也有人在问我,什么时候开始摄影的,怎么开始摄影的?对于这样的时间节点,其实我是模糊的。小的时候根本没有条件玩摄影,那时只对照相有一点概念,因为很要好的朋友家里有一台傻瓜相机,那时用胶卷,成本挺高,只有大年初一他才会把它带上,然后我们一群好友互相拍照留恋。这个过程,我会想用的时间多一点,但摄影的知识,基本为零,所以这个阶段可以忽略。
但对拍照这件事的想法,却在心里埋下种子。
中学的日子都是单调且单纯的,没条件玩摄影。直到大学,因为学的是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专业课程就包括新闻摄影,于是开始真正接受摄影基础知识。不过那时还是胶卷时代,对于家境并不好的我来说,无论是单反相机还是胶卷都是奢侈品,也就只有在需要交作业时,才会借学院的海鸥、凤凰来拍摄。却没有坚定地开始摄影专业的学习。后来实习、工作,便捷地从事了文字记者的工作。实习的时候,也曾想转去跟随摄影记者,但终究没有得到这样的机会。后来时隔几年,当时所在的单位需要招摄影记者,我得知消息非正式地跟领导一提,领导也没当回事,我自己也就算了。再后来,也曾去考厦门日报的摄影部,却不可得。但是,我毕业不久,就自己买了台可以支持全手动操作的卡片机,利用业余时间在拍照,也开始更多理论知识的修养,看各种大师的作品,慢慢自己摸索、学习、拍摄。但仍只是停留在理论和业余爱好。期间的工作,从夕阳产业的报纸杂志,进入了近几年似乎很有“钱途”的房地产行业,内心里却一直放不下摄影,一直有种念头,等条件好点就自己做摄影。就那样一直等,好几年过去了,条件也不见得有变得多好,转眼就到了而立之年,似乎一眼就能看到自己未来的样子,过着自己并不想要的生活,蹉跎老去。
直到有一天,有朋友找到我,你一直爱摄影,一起做摄影工作室吧!
于是我就下定决心,好。
不过这个时候,却是压力巨大的时候,孩子不到一岁,家里也没有太多的积蓄。
只是幸好,老婆很支持。
于是就开始了把摄影当职业,开始走上摄影的道路。
Q2:摄影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摄影,可以让我换个角度来看世界,多了很多乐趣。
现实一点说,对于现在的我而言,摄影既是理想,亦是面包。
通俗地说,就是把兴趣爱好当职业。但在职业化的同时,又要保持初心,不能把它当作挣钱的工具与手段,却并不享受过程。
很多以前的同事羡慕我可以不用被禁锢在办公室里,可以很自由,觉得我很有勇气,可以把兴趣爱好发展成职业。也有一些不明真相的其他行业的人觉得,按按快门就有钱可挣是件很爽的事情。
事实上,大家都只是看到表面的东西,没有人真正了解背后的艰辛。
现在的我会奉劝别人,其实有稳定的保障之后,来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会自在很多。别被“围城”迷住了眼,总是觉得别人的才是好的。其实每个行业都有它的好,也有它的苦,只是外人并不知道而已。我渐渐觉得,很多东西,其实无所谓绝对或者错,只是不同的人生阶段,有每个阶段看待事物的角度,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产出不同的结果。无论是什么样的路,选择了,只要不是歪门邪道,就该好好走下去。我觉得自己比较幸运的是,虽然有时也会有对拍照“累觉不爱”的感觉,但仍对摄影充满热情。摄影可以给我带来很大的幸福感与满足感。只要在拍照,我就觉得很开心。偶尔朋友跟我说,其实一直都在认真看我发朋友圈的照片,觉得挺好,很喜欢,这就让我更开心。当然,从现实的角度考虑,如果有更多的人因为喜欢我的照片成为我的客户,那我和我家人都会很开心。Q3:平常喜欢拍什么类型的图片?
目前的拍摄,以建筑空间的拍摄为主。这是我目前换取面包的主要方式。会选择这块“高冷”的领域,也是因为我一直对建筑情有独钟。
但成为孩子的父亲之后,开始有点父爱泛滥的感觉,喜欢记录孩子的成长。这不仅是为自己的孩子拍,我也喜欢帮别人的孩子拍。因为时间是一条不可逆转的河流,孩子成长的过程,错过了就再也看不到了。对于我个人而言,一直有种遗憾,家里以前没有条件帮我留下婴幼时代的影像,让我不知道自己以前的模样。现在条件好了,我就会努力为自己的孩子拍摄,也争取多为别人的孩子拍摄。我觉得这是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因为每次看我儿子更小时候的照片,就会心生感动。我一直在打算一个儿童摄影的项目,或许明年就启动。
至于平时的拍摄,更多在于记录城市变迁,以及手机随手拍一些有意思的画面。
我们生活在一个快速巨变的社会,今天看到的、拍到的东西,明天或者再过段时间再去就发现它已不存在。所以我觉得,对于照片价值的判断,或者说判断一张照片好与不好,需要加上时间的因素,今天拍的很普通的场景,可能过不了多久就成了史料。看到这样的现象不断出现,我觉得有一种紧迫感,很多东西不拍就没了。所以接下来我打算花更多的心思在这方面的拍摄上。至于手机摄影,是现代人生活避不开的事情。常常会让我觉得,手机摄影,反而可以做得更纯粹,更接近摄影本身。现在手机的拍照功能与素质,其实已经比早期的很多摄影器材条件要好很多,是一个可以玩摄影的工具。同时还可以及时分享,满足社交的需求。Q4:目前的作品中,您最喜欢的是哪一张(哪一组)照片?
目前有进行整理的有一组:《相》。另外还有一组《虚实之间》还在整理当中。
Q5:这两组照片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拍这样的照片?
在《相》中,我把在废弃雕塑村所拍的废弃雕塑和在南普陀所拍的被遗弃的神像组合。
雕塑村因为拆迁,原来的工作坊搬走了,残留一些雕塑在荒野,有种“曝尸荒野”的即视感,他们触动到我了,我觉得那些雕塑都有灵魂。我去拍了两次之后,隔了很久,觉得他们在召唤我,我又去拍了一次,等再一次去时,他们都被清走了,再也找不到了。而南普陀的那些神像,我是看到摄影师郭国柱的拍的《不在家的神像》后才知道的,于是就去找,看到“万佛洞”一般的景象,很震撼。神像多数有破损,但比废弃的雕塑更有尊严,齐整地摆放在南普陀的后山,路过的人会进行朝拜。去了多次,刚开始觉得看了心情不能平静,后来才慢慢觉得可以平常心去凝视他们。
不管是废弃的雕塑还是被遗弃的神像,其实都反映出中国现代社会人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对自己有用的,就会供奉,一旦自己不再需要,便会将之弃于荒野,无论是人还是神,在这样的价值观面前都无明显差别。《虚实之间》主要拍摄于厦门、香港、台北。我们所处的社会,每天都在变化。我觉得,我们看到的、拍到的画面,并非就是真实的。特别是城市,更是如此,今天看到的东西,它明天可能就不存在了。我们就这样,生活在千变万化、虚虚实实之间,彷如置身幻境。在城市里,到处都是玻璃、镜子,现实在其中反映出来,变得很有趣,却很不真实。于是,我就试图将这样的情景和感觉,通过图片表现出来。
在拍这组照片的过程中,有件事让我感触特别多。在厦门鼓浪屿拍的天主堂,后来再去时,这样的画面已经消失,再去多次都再也没看到。天主堂自建成后就一直存在着,边上的木棉花开花落,人和猫狗都只是过客,在其面前犹如镜花水月,放到时间的长河中就会变得虚幻。Q6:接下来有什么拍摄计划?
好好拍建筑空间,以换取更多的面包糊口。
认真筹划儿童摄影的项目。
好好拍自己所处的城市厦门,记录这座城市的变迁。如果有合适的机会,再去远一点的地方好好拍一次照片。
Q7:对喜欢摄影的人有什么建议?
既然喜欢,那就去拍吧!别等以后自己后悔。我就觉得,我应该早点开始专业摄影,而不是等到现在才开始,错过了很多机会。
不要纠结于器材。因为相机只是拍摄工具,无论是便宜还是昂贵的相机,都能够拍出好照片,并不意味着昂贵或者高级的相机,就一定能拍出更好的照片。有句名言——最好的相机永远就是你需要用时就在手边的那台。甚至手机,也可以拍出很好的摄影作品。关于摄影的学习,可以:学习-拍摄-学习-拍摄。如此循环。建议少混论坛,多看大师的作品,多思考。然后,坚持。因为摄影归根结底是件孤独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