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构筑“老有所养”保障网
养老矛盾凸显,是中国所处发展阶段社会现状的一个缩影。当下,中国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而人口红利等低成本优势却在不断递减,资源、时空等限制性因素日益收紧,“未富先老”、“未备先老”成为突出特点。养老问题既反映出时代的整体困境,也牵扯到特殊的个体差异,需要衡量各方利益进行破解。
河南省平顶山市康乐园老年公寓火灾造成38人死亡,令国人心痛,也再次触动了公众对于养老问题的焦虑。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我国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仅26张,远低于50张的国际标准。而在有限的资源当中,分布不均、条件不好等现实,使得少数优质养老服务更显金贵,这在大中城市尤为突出。
最美桑榆景,人间重晚晴。老年是人生的必经阶段,安享晚年是大家最朴素的期待。养老问题,不只是一家一户的事情,也关乎整个社会的伦理观念和价值标准;不仅影响人们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也关乎整个社会的安稳与发展。当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银发浪潮”正朝着中国社会滚滚而来,而国人对养老水平的要求普遍提高,既包括物质层面的吃好穿暖、病有所医,也延展到精神层面的“老有所乐、老有所安、老有所为”,破解养老问题的困难程度正明显加剧。
养老矛盾凸显,是中国所处发展阶段社会现状的一个缩影。当下,中国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而人口红利等低成本优势却在不断递减,资源、时空等限制性因素日益收紧,“未富先老”、“未备先老”成为突出特点。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依然占据着国人思想的主流地位,但新旧切换的大背景下,“四二一”家庭结构取代了以往的大家族模式,催生出“倒金字塔”的养老困境;地区发展、城乡发展不均,每个家庭的养老需求和现实困难千差万别,而社会养老机构要么能力不足,要么价格高企。可以说,养老问题既反映出时代的整体困境,也牵扯到特殊的个体差异,需要衡量各方利益进行破解。
老年生活是在家中度过,还是住进养老院?这是每位老人的“心病”,政策设计必须纳入考虑。调查显示,选择家庭养老的老年人,英国为95.5%,美国为96.3%,日本为98.6%。即便在西方发达国家,家庭养老仍占绝大部分。中国素来在家庭养老上具有独特优势,一位联合国官员曾表示,“以中国为代表的家庭养老的亚洲方式,是全世界解决老年问题的榜样。”但也要看到,在今日的中国,完全依靠家庭养老已不现实,在继续发扬传统优势、发挥家庭作用的同时,多措并举、多方给力推进社会化养老也是重要补充。在这方面,政府既要积极调动各方力量投入养老产业,也要警惕资本逐利性对养老公益性的冲击,为全社会做好兜底工作。
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不会改变。类似养老这样亟待破解又棘手异常的问题只会增加、不会减少,甚至各项问题间还会“剪不断、理还乱”般缠绕纠结。比如教育,如何让有限的优质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分配,彰显公平?比如医疗,如何让每位公民都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维护生命尊严?比如住房,如何让大城市的“住有所居”不再成本高昂,基本的生存需求不要压垮梦想?这些问题,都再真实不过地存在于每位公民的生活之中,彼此关联、环环相扣,构成了我们迈向现代化这宏大叙事中的必过之坎。我们既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靠进一步发展来逐步解决难题,同时也要急民之所需,下气力解决现时突出问题,让当下的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
在老龄化社会中实现老有所养,达致理想安心的状态,还需要诸多现实的努力。安置好百姓的夕阳生活,需要把杂乱的线头一根根捋顺,把穿针走线的思路一步步清晰,行动起来才会更少些折腾。破解养老问题,积极回应百姓的民生诉求,在化解矛盾的过程中积累经验、探索方法,为其他社会民生问题的解决创造条件、提供思路,由此及彼,铢积寸累,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才会更足。(胡宇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