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建设

03.11.2015  07:52

近年来,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立足自身优势,夯实工作基础,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建设做了一些有益尝试。

着力解决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正确处理发展工业与创建先进区的关系。 发展是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根本。目前,大通县发展后劲不足,主要表现在县域没有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两年,大通投资环境虽然得到有效改善,但远远跟不上西部先进区县发展环境的改善速度,必须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改善投资环境等硬措施,抓好产业园建设,以产业聚集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加快北川工业园建设步伐,使北川工业园成为壮大县域经济的主要载体。园区重点要做好与省高新区的产业协调、链接、合作等工作。加快启动500亿工业基地产业规划和北川工业园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重点做好园区管委会升级申报和理顺管理体制。以中小企业创业园为平台,按照《扶持中小企业产业园实施办法》,加大信贷融资、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发挥中小企业担保基金的“杠杆”作用,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二是重点抓好中小企业创业园建设。要尽快完善中小企业创业园道路硬化、绿化、亮化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探索建立“市场化运作、自主式管理”运行模式,创新企业引进体制机制,逐步建立诚信服务体系,为入驻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三是切实抓好重点工业项目建设。通过抓大项目,增强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

着力解决农业效益不高的问题,正确处理发展现代农业与创建先进区的关系。 近年来,大通农业结构逐步优化,初步形成了几大优势产业,但总体上产业规模偏小,效益不高。传统产业和优势产品布局分散,没有真正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格局,一镇多业、一业多品,多的品种不好,好的品种不多,没有好的主导产业。县内集中连片的专业村组和专业大户不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不大、水平不高、后劲不足,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覆盖面还不到30%。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少,缺少带动型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还不足20%,与发达地区农产品加工转化率70%左右还有较大差距。农业是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基础。强化大通农业基础地位,一是要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巩固发展现代农业“大通模式”,深入推进都市型休闲观光农业、规模化养殖业、设施农业、特色生态种植业和草畜业,着力提升双新公路沿线农业园区规模和效益,着力打造特色显、机制新、效益高、辐射带动强、全省一流的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二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完成“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活动和“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实施好新农村建设项目,着力打造设施完善、环境优美、产业合理、特色鲜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三是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扎实做好全县尚存的76个贫困村的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四是狠抓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积极做好返乡劳动力的再培训与再输出,坚持就近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

着力解决旅游带动不强的问题,正确处理群众增收与创建先进区的关系。 旅游是增加群众收入、增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信心的有效途径。虽然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在全县三次产业中的比重逐年增长,但由旅游带动的“吃、住、行、游、购、娱”产业链条还没有形成,第三产业整体水平不高,留不住消费的问题依然突出。对此,一是要发挥旅游产业的龙头作用。打响“老爷山花儿会”、“冰雪季”等具有大通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探索“高原养生休闲基地”等旅游载体,力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努力通过节会带动消费,提升服务业发展整体水平,加强旅游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繁荣商贸、餐饮、宾馆、娱乐等行业发展,不断提高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让更多的消费留在大通。二是要深入实施“中国休闲漫游地”品牌战略,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围绕打造“夏都生态园”这一目标,加快推进旅游资源统一规划和配置,重点打造好老爷山、鹞子沟、察汗河、娘娘山四大生态旅游景区。积极开发特色精品旅游景点、旅游线路、旅游商品,努力把大通旅游融入全省三条精品旅游线路中。三是大力宣传推介旅游资源,加强与周边旅游景区、重点客源城市的沟通协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产业联动,健全服务互补、相互促进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产业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着力解决开放融入不够的问题,正确处理增强活力与创建先进区的关系。 思想解放不到位,开放融入不够,是大通跨越发展的最大瓶颈和障碍。开放融入是搞好县域经济、推动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关键所在。如何把大通放在全省发展的大局、稳定的大局、区域协调发展的大局中来审视,提高大通的区域地位,提升大通与西宁的融合度,把大通建设成西宁的水源、农业、服务业保障基地,是解决大通开放融入不够的重要途径。一是主动融入青海东部城市群建设的大盘子。大通作为东部城市群西宁核心圈内的综合性城市和东部城市群向北辐射发展的重要节点,在青海省东部城市群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大通要结合“十三五”规划,按程序调整控制性规划。不断完善城市定位、功能分区、用地规划等内容,优化县域产业发展总体框架。积极申报有关项目,争取省上支持。二是主动融入西宁城市圈建设。针对目前大通与西宁城区联系不紧密、外围游离等突出问题,根据大通建设“生态宜居新城市”定位,按照集中、集群、集约和一体化发展的思路,加快东部新城建设,优化城乡空间结构,使大通成为西宁城区产业有序转移的承载地,有效分解西宁城区在土地、人口、产业布局等方面的压力。三是强化提升大通的区域地位。出实招,强措施,加大新型工业、现代农业、第三产业和生态保护建设力度,使大通作为西宁水源、农业、工业、服务业保障基地的地位进一步提升,优势进一步凸显。

(作者为西宁市委常委、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县委书记)